书城亲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实践版
22671700000008

第8章 早期教育成就孩子的一生

中篇 育子秘诀——如何雕刻孩子这块璞玉

小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往往被大人忽视了。到了学龄年纪再教育,其实已经迟了。错过了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以及学习最敏感的时期,用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将孩子潜能开发到他原本可以达到的高度了。

教育真正重要的时期是无限接近零岁的时候

曾有一个专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刚刚生下来且同样体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于较大、光线充足的空间,提供丰富的声响、有滚筒、滑梯等玩具,让小白鼠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则关于没有光线的笼子里,没有玩具、没有同伴,虽然提供同样的食物营养,不过经过19天的测试,智力的表现大相径庭。

结果显示,前一组小白鼠机敏灵活,人抓不住它们;后一组小白鼠,则呆滞迟缓,即使人去抓它们,也不知逃跑。抽样解剖发现,前一组小白鼠因常接受丰富的刺激,它们的大脑生出了许多突触发展出紧密的连接;而后一组小白鼠则因少受刺激,脑组织竟呈现萎缩状态,脑重量及体积也相对变小。

这个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用来印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一旦错过了生长发育期的发展,脑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定型,潜能发展也将受到限制,即使拥有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早期教育受到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认同,而早期教育应从多早开始进行呢?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家、科学家们提出了零岁教育的理念。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日本儿童教育家井深大认为,过去的教育都是从孩子懂话的时候开始,但是这种教育已经迟了,因为在孩子会讲话之前,他就已经获得了比利用语言传授的知识更多的东西,因此,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既不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不是3岁,真正重要的时期是无限接近零岁的时候。

另外,孩子婴幼儿阶段发展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早期教育从零岁开始的必要性。这些特殊性表现为:

(1)大脑发育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是大脑对环境的潜在适应能力,是人类终身具有的特性。年龄越小,可塑性也越大。3岁前,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零岁时受到的外部刺激,将成为大脑发育的导向。早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将编织在神经网络之中,而将来若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习惯却要困难很多。

(2)从幼儿的生理上看,两岁末大脑已基本具备了它的主要生理特征。7岁时已达成人脑重的90%。脑神经细胞的70%~80%是在3岁前形成的。因此,进行早期教育已有牢固的生理基础。

(3)研究表明,在大脑发育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关键发展期或敏感阶段,也称学习的关键期,虽然人类的学习关键期持续时间可从出生延续到青春前期,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行为、技能的学习关键期却开始于出生之后、三岁之前。

(4)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把17岁时所具有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百分之百,那么4岁时所获得的智力将达到50%,头四年所获得的智力等于后13年的总和。因此,早期教育在发展幼儿智力上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5)婴儿一出生,他就要学会适应外界环境,呼吸、吃奶,以后还要逐步学习语言,认识事物,掌握各种动作,学会各种能力,等等,所以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生活、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往往是在婴幼儿时期奠定的。

孩子的这些特性,使0岁教育成为可能和必要。细心的家长只要观察孩子的表现,就会发现0~3岁孩子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如能及时进行教育,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孩子就会在起跑线上就拥有有利条件,自然他的发展就会更好。

也许有些人会质疑对那么小的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的大脑吸收过多内容会不会对孩子有伤害?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大压力?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这些问题,因为人的潜能非常之大,心理学家有个研究,说一个人在生命结束时,他的脑细胞只用了5%,科学家只用了10%,这说明大脑实际上是一个装不满的知识仓库,不用担心早教会给孩子的大脑带来超重负荷。另外,婴幼儿都具有本能的自我保护能力。婴幼儿用脑不是外部压力起主导作用,而是他本能的好奇、兴趣、精神生活的追求决定的。外部的信息一旦超过他的负荷,或者枯燥乏味,他会立刻关闭“注意”的门户,从而把自己彻底保护起来。

早教不仅不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和身体,而且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是有利的。据资料讲,美国研究人员曾对549名天才儿童做了37项,2200次的精密身体测量,结果显示这些儿童不仅在身高与体重上较优于常态儿童,而且在各种生理品质上也有此种趋势。例如,他们的肺活量、握力、臂部、腰部及肩部各种宽度都比常态儿童要好。

所以,科学的早期教育,不但不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反而能促进大脑的发达和身体的健康。妈妈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许你也可以创造出一个天才!

儿童的潜能存在着递减法则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坚持早期教育,使女儿的记忆能力明显超过了常规孩子。以“认生”——婴儿第一次表现出记忆能力——为例,刘亦婷3个月大就开始认生,比平均水平提早6个月,6个半月就出现了“理解记忆”(即明白词汇与物体的关系),而50%的婴儿则是在10个月大时出现的。当她长到1岁1个月时,记忆力的发展又出现一个飞跃。在记忆方式上,她已不再仅仅依靠人类3岁以前所特有的“模式记忆”,而是提前萌发了3岁之后才有的“分解记忆”能力。在女儿满1岁半时,妈妈就试着教她背唐诗。刚开始是两个字一段地教她,没过几天,女儿就可以流利地背诵朝辞、白帝、彩云……虽说她并不懂诗的含义,但唱歌一样的朗诵,却能使她感悟到诗歌韵律的美妙。自那以后,婷婷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姥姥教她背了一首诗:“雄鸡一唱天下白,千家万户把门开……”在从工厂的路南区到路北区的路上,她看见一只公鸡就把诗背了一遍。

经过妈妈的不懈努力,对女儿的教育也结下了满意的果实。刘亦婷聪慧过人,成绩优异,轻松考入哈佛大学。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事实上确实如此,每一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将来可以成就大器的潜质。不仅那些反应敏捷、聪明伶俐的孩子是这样,即便是那些相对木讷,甚至看起来有些愚钝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潜质。一旦有人将他们的潜质打开,凭借这种热忱的力量,原先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那种“愚钝”也会慢慢消失。

而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变化。杰出的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总结出儿童潜能的递减规律: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儿童智力发展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妈妈们千万不要错过。妈妈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绝这种递减。而且由于这种递减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致使潜能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我们都知道,有可能长到30米高的橡树,实际上很少有长到30米的,这是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如果橡树阳光、水肥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就可能长到18~21米,甚至更高可达24~27米。但一般橡树只能长到12~15米,要是环境不理想,就只能长到6~9米。同样的道理,具有100度潜能的孩子,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20度或30度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潜能只发挥出了一小部分。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度、70度,甚至是80度。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就可把他的潜能大部分发挥出来。

那些“神童”也好,早慧儿也好,只不过是他们的妈妈从小对他们进行了科学的早期教育,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开发,使潜质转化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自然在后续教育中就占有极大的优势,总是跑在同龄人的前面。

格莱斯顿也说过:“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把一个孩子内心潜藏的热忱激发出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妈妈,要做到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所以,妈妈要努力发现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相信孩子的潜能,及早对孩子的综合潜能进行正确地评估,及早开发,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早期智力教育不等于知识教育

斯托夫人这样描述她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我从训练五官开始对女儿教育,首先使她学会使用耳、目、口、鼻等,首先应该发掘耳朵的听力。因为对婴幼儿来说,最重要的是听到母亲轻柔悦耳的歌声,可我感到为难的是自己不会歌唱,因此就对孩子朗读诗歌,我朗诵的是《艾丽依斯》,这是威吉尔的诗,结果发现效果很好。在我轻轻地朗读时,小维尼雷特很快安静下来,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个方法我后来在别的孩子身上试验过多次,效果都很好。有时候摇篮曲并不能够催婴儿入睡,可是《艾丽依斯》屡试不爽。因此,在我看来这部出色的叙事诗同时也是一首了不起的摇篮曲。

斯托夫人热爱音乐,而且天才地把颜色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开发小维尼的感官功能。她给七音分别标以不同颜色,在墙壁上用三棱镜制造出美丽的虹光,教授她弹奏乐器。小维尼长大后10来岁自己可以写曲,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为了使孩子辨认节奏,她还教小维尼和着诗歌的音节舞蹈。舞蹈可以塑型强身,同时也增强了小维尼对于文学和音乐的通感才能。

维尼雷特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球和木片,这些玩具五颜六色,很适宜孩子玩耍,她的布娃娃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斯托夫人就是借用这些玩具尽力发展她女儿的色彩感觉。

蜡笔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斯托夫人经常和女儿做一种“颜色竞赛”游戏。游戏一般是这样进行的:她先在一张大纸上用红色蜡笔画一条3厘米左右的线,然后让女儿用蜡笔平行画出一条同样的红色线,接着她用蜡笔在自己的红色线之后接上一条青色线,再让女儿模仿自己用青色蜡笔画出一条线,游戏就这样进行下去。要是女儿没有用和自己线条相同颜色的蜡笔,女儿就输了,游戏就中止。

斯托夫人对女儿进行训练,没有任何勉强的成分。因为她知道孩子的天性,她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她进行各种引导,就是为了不使女儿的某种潜在素质被埋没。与此同时,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之中,总会有事可干,不会因为闲得无事犯常见的毛病,比如咬手指头、哭叫。

以上感官的开发使小维尼在学习知识前已蓄势待发,在正式开始学习语言和其他知识时,便如鱼得水。

斯托夫人的女儿3岁就开始写诗歌和散文,4岁能用世界语创作剧本,到了5岁,她的诗歌和散文开始发表在各种报刊中,并且已能够熟练地运用8个国家的语言。不仅如此,她女儿在其他方面,比如数学、物理、体育、品质等也都明显比其他的孩子优秀。这一切成就,有斯托夫人早期教育的很大功劳。

斯托夫人对孩子进行的早期教育涉及了很多方面,但是就是没有在知识教育上下工夫,因为她知道,早期智力教育并不是知识教育。早期教育应注重开发多元智能,本着兴趣、需要的原则对孩子实施启蒙教育,应创造适当条件使幼儿的各项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培养孩子体格健康、智力发达、品质和个性良好打基础。

卡尔·威特认为,从出生到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对事物的记忆不是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将整个事物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在最初,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所以,早期教育最主要的不是给孩子灌输知识,应该根据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性,把重点放在发展小儿的智力和个性品质培养上。因此,婴幼儿时期的早教内容应是以下几方面:

1.促进孩子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科学研究证实,婴幼儿1岁半左右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此时,小儿学说话最容易而且学得快,故应及早与孩子说话,不断与小儿进行语言交往,可以诱导、启发和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2.锻炼孩子的感知觉

婴幼儿感知觉器官的功能,需有相当的刺激输入和锻炼,才能得以发展。妈妈可以向斯托夫人学习对孩子的感官功能的培养方法,利用声音、语言玩具、实物等刺激其听、视、触、嗅觉等,促使他们在看、听、闻、摸、尝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印象,让孩子对客观世界有正确的初步认识,这对婴幼儿智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妈妈应珍惜孩子的这种求知欲望,一定要耐心而热情地倾听,认真简要而正确地回答小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而满足他们的要求。

4.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传输

小孩子不会分辨大人对她说的话是好是坏,他只会照单全收、不加筛选地进行记忆,所以,妈妈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要经常将真善美的品德告诉他,虽然他不懂其中的意思,但他在记忆中会慢慢形成这样的价值观,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良好的意义。

音乐是启迪儿童智慧的“心灵体操”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但是,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对人类科学作出巨大贡献,与他学习小提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音乐无处不在的张力能使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发挥到极致。

母亲的音乐熏陶开启了爱因斯坦的智慧之门,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女性,她爱好音乐,在钢琴和小提琴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她是爱因斯坦的小提琴老师,也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6岁时,爱因斯坦学拉小提琴,他的妹妹玛雅学钢琴。稍后,爱因斯坦也学习弹钢琴。随着时光的流逝,爱因斯坦对音乐渐渐入迷。7年之后,当他懂得了和声学和曲式学的数学结构,当他体会到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时,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鸣了,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母亲的音乐教育不但开启了爱因斯坦的音乐之门,给了孩子一个多彩的童年,也为他开启了一个智慧之门。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他的母亲也是伟大的,她母亲的伟大就在于用适当的方式对爱因斯坦进行早期智力的开发,并为爱因斯坦的成功奠定了根基。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当然,他所说的天才已经超出了音乐的范畴。但值得肯定的是,音乐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气质,因为孩子在接受音乐教育中不仅为他成为音乐家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孩子与音乐似乎天生就有不解之缘,而音乐又是启迪儿童智慧的“心灵体操”。聪明的妈妈可以充分挖掘和启发孩子与音乐的“缘分”,使他在音乐艺术美的熏陶中,获得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孩子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很难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所以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以至于常常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天真活泼的孩子对音乐天然的热爱和向往让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信念: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文化的愿望和要求。音乐的启蒙就是满足并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孩子需要音乐,那么音乐对于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不断研究音乐,认为它是一种心智“体操”,像玩乐器、练唱、听音乐等可增强身体协调力,对时间的敏感、专注的能力、记忆的技巧、视觉听觉的发展以及对压力的控制都有帮助。音乐与右脑有关,而右脑掌管情绪与感觉,所以玩乐器、唱歌、听音乐有助于宣泄情绪。当我们听到好听的音乐,情不自禁就会手舞足蹈,这是因为音乐刺激了我们的脑神经,使我们活跃起来。日本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铃木镇一,在自己的教育法著作《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兴趣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他提倡用音乐开启孩子“天才教育”的大门,曾轰动了全世界,而且他用实践证明了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当就能成功。

音乐对心智发展的积极效果,从很多实践中都可以看出来。实验证明音乐会刺激新生儿的活动。美国耶鲁大学小儿科仙思教授的一项研究指出,接受有规律的音乐刺激的新生儿,他们的智商比未接受刺激的高出27~30点。

在生活中,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在恰当的时间引起孩子的注意,一定会让孩子为了快乐而欣赏音乐。培养孩子去欣赏音乐,能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是幸福的。但是妈妈该如何让孩子跟音乐进一步接触呢?

(1)要为孩子创造一个音乐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视听设备逐渐进入了家庭生活,这为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提供了物质条件。妈妈可以充分利用音响、卡拉OK机和电视机,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此外妈妈还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音乐会、文艺晚会,或者利用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让孩子表演一些音乐节目,也可以亲自为孩子演唱、演奏一些音乐节目。孩子稍大一点,妈妈还可买一些乐器,让孩子学习演奏。

(2)培养孩子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跳舞: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或跳舞,可以发展孩子的节奏感,陶冶性情。妈妈可以教孩子按音乐节拍、速度和情绪做动作,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和表现音乐艺术美。

(3)教孩子唱歌:妈妈教孩子唱歌,应当从教歌谣开始。让孩子从掌握语言的韵律节奏,逐步过渡到掌握音乐的韵律节奏。

总而言之,就像诗人歌德曾说过的那样:“为了不失去神给予我们对美的感觉,必须天天听点音乐……”因此,让孩子接触音乐是很重要的。虽然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但至少可以培养孩子的气质,也丰富了他们的艺术生活。

天才是天生的,更是要培养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智力发育的水平看上去不如一个普通同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未必都像是居里夫人那样聪颖早慧。孩子的天分是妈妈无法决定的,但是人脑的复杂性和多用性远远超过任何一台电脑,关键在于妈妈如何来挖掘。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天才的秘密就是智力潜能比一般人开发得多一些早一些而已。所有天才的诞生都源于为他们的幼年生活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并获得了较好的心灵阳光。莫扎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很小的时候就听他父亲演奏音乐,在他的周围有许多乐器。他5岁时就拉小提琴并为小提琴作曲,8岁时谱写了他第一部交响音乐。那么,怎样使用环境法开发孩子的潜能呢?如何为孩子的心灵生活布置充足的阳光,培植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孩子始终有个好心情?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镜子前对自己笑一笑,心情马上就会变为愉快轻松。对于大脑的潜能开发也一样,如果能不断输入积极的意识,让意识通过下意识对大脑提出要求,潜意识就会调动体内的潜能发挥作用。比如有一道题苦思冥想都没有做出来,在睡前将有关的条件、信息输入大脑,第二天早上起来,说不准答案就出来了。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中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年开始了,他让校长把3位老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过去3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我们特别挑选了3班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这批学生的智商比同龄人都要高,希望你们能有更好的成绩。”

老师们表现出掩饰不住的喜悦,临出门时,校长又叮嘱他们:“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者妈妈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一年之后,这3班的学生成绩是整个学区中最优秀的,比平均分数高出两三成。这时候,校长才告诉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而只是随机抽选出来的普通学生。3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事情是会这样的,只有归功于自己教得好而已。而校长又告诉他们,其实他们也是随机抽选出来的。

这就是因为暗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三位老师觉得自己很优秀,充满了自信与自豪,工作中自然就格外卖力,学生知道自己是个好学生,肯定会努力学好,结果就真的全部优秀起来了。

所以,妈妈在开发孩子智能的时候,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不断给他输入积极的意识,才能激发出孩子的正面能量。尤其是越小的孩子,他越需要妈妈的鼓励和认同,需要妈妈的信心来转变为自己的自信。

爱因斯坦既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个脑袋里充满符号和公式的数学家,是个左脑发达、逻辑思维极强的人。但是,爱因斯坦的思想,首先来自于图像和形象,以后把它们翻译成词句和数学符号。他创立相对论不是通过他的理性思维,他没有坐下来用纸用笔一步步算出这个理论,最后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理论的诞生是在一个夏天的下午,当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透过微闭的眼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了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遨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这正是刚才所探求的问题的答案,这个意识正是相对论的精髓。

孩子的想象力总是无穷无尽,这是多么宝贵的资源,妈妈千万不要遏制孩子的想象,而是要支持甚至引导孩子积极遐想,也许,就能培养出下一个爱因斯坦!

我们经常从照片上看见以万里晴空为背景的冰山景观,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啊,多美啊!而我们所看到的,也只不过是浮出水面的一部分而已。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冰山之美呢?是那部分隐藏在底下的冰山。堆积在底下的冰山,渐渐地就会将一部分瑰丽地呈现在水面上,在这里“呈现”是不可预料也不好控制的,而“堆积”是完全可以通过计划实现的,而事实上,实现了“堆积”,“呈现”就是不速而至的。“堆积”要计划,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有反复、有效率、有节制、有效果。

所以,激发孩子的潜能,妈妈还需要计划,应该给孩子的心智发展提供良好的渠道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总之,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天生的智能,更是因为他后天得到了更早更好地开发。卡尔·威特认为: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注定会成为天才,也没有一个孩子注定一生庸碌无为。一切都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则是其中最为直接和关键的因素。所以,只要妈妈早期教育培养方法得当,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