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梦想的边疆
22675900000004

第4章 以夷制夷:威服突厥吐谷浑

杨坚篡权成功,恢复汉制,从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汉族倾颓、匈奴和鲜卑后裔占领北方的危险。但杨隋帝国在北方面对的,仍旧是一群啸聚草原与沙漠的苍狼之师和战斗劲旅。此时,杨坚制定了开皇律、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建立学校,又尊重宗教,和谐民族关系,为帝国稳定打下了基础。另外,杨坚还设计了运河这个庞大的工程,又兴建大兴城。一切就绪之后,北方的突厥和西边的吐谷浑成为了隋朝最大的威胁,不是要来抢夺政权,而是,不征服这些桀骜不驯且常以抢掠为生的游牧力量,帝国的声威就无法建立起来。

杨坚和杨广父子俩个投入了这种雄心大业。而偏偏在这时候,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凶悍好斗,与东突厥相互攻伐,自相削弱,给隋带来了难得的时机。裴矩和长孙晟的分化策略取得了实际效果。

但是,杨坚晚年也困扰于儿子们的皇位之争。独孤皇后的偏信,再加上杨广的戏子天分,把杨坚搞得头晕脑胀,到最终,才发现,自己也做了一个错误决定。但这个错误未必是真错误,即使杨勇继位,杨隋又将是如何状况呢?

杨广成为了天下的领导者,他不仅完成了全国交通体系的建设,沟通了长江和黄河文明,且致力于对外威服与扩张,在河西他击败了吐谷浑,并在张掖组织了规模盛大的会议。任命裴矩为西域全权大使,驻守甘州,专门负责朝贡与通商事宜,进而取得了对西州和伊吾的军事胜利,丝绸之路由此而再次名正言顺的通达起来。可由于杨广对外作战的无度,收放失衡,最终因高句丽的久攻不下,使得庞然帝国在一夜之间崩塌。

第一节 离间分化大突厥

大风如雷,人站立不稳,几欲扑倒。两边悬崖高山,岩石深嵌,草木锐响。一条由北向南的河流在乱石之间穿梭激荡。朋友告诉我,这里甘青交界的扁都口,隋称大斗拔谷。公元605年六月,隋炀帝杨广亲自带兵出洛阳,由今宁夏、青海境内进入甘肃焉支山和张掖境内。大军途径大斗拔谷(属祁连山南麓)时,突遇六月飞雪、狂风怒吼,不少将士冻死,其最爱的一个妃子也在这里丢了性命,其坟茔至今仍存。

在西北二十年,我先后去大斗拔谷,即今甘肃民乐县境内扁都口两次。一次是由张掖再民乐进入,与当地的朋友只是在那里看了看。一进入谷口,耳边尽是大风,呼啸之声令耳膜发颤。谷中有一座山,形状酷似端坐的佛陀。山谷一侧石壁上,有一尊自然显现的佛像。第二次是穿越,乘坐班车,由民乐向下奔行,山路曲折,悬崖壁立,窄路如刀,如履深渊。到青海祁连县内,沿途都有山地草原,青草披拂,浩浩荡荡。

当时心想,至今褒贬不一的杨广,竟然也深入边塞,行开疆拓土之功业,这是很少听说的。对这位皇帝,史学家和后世人们总是喜欢把他的事迹框定在“弑父”、“烹母”,开凿大运河、修筑洛阳宫殿及残杀开国将军等极为不堪的事情上,而对于杨广在任时不遗余力开拓疆土,威服四夷等功业出言吝啬或者干脆闭口不提。

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中国历史历来是后朝否定前朝,借以说明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李唐王朝对隋朝父子的诋毁或者说写史者的有意误导,使得杨广某些恶劣事迹深入人心,从而忽略了杨广在位时的诸多功绩。二是百姓历来对某些蹊跷恶劣之事抱有浓烈兴趣。人是善于忘恩的,记人好处总是很短暂,想人坏处总是很经常。这就注定了杨广至今难以有为之君的面目出现。甚至,在帝王影视盛行、并有着相当一批铁杆观众的今天,就连下嫁匈奴,三年后呼韩邪单于死,连嫁三代单于,并不幸福最终郁郁而死的王昭君,也被艺术加工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和平使者。

北周末年至隋炀帝终了,突厥、吐谷浑、铁勒、朝鲜始终是王朝的边疆隐患与潜在威胁。杨坚取代北周后,立即对当时势力庞大的突厥进行了痛击。杨坚以为,这些边疆军事武装集团,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天可汗”的命令,否则,就要给予他们以沉重打击。杨坚如此想,也如此做。公元581年,突厥沙伯略可汗在其北周籍皇后(可敦)千金公主(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的怂恿下,决心要替宇文皇后娘家宇文家族讨还公道,联合北齐营州(北魏置,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今辽宁境内。)太守高宝宁(《北齐书·高宝宁传》载:高宝宁,代人也,不知其所从来。《隋书·阴寿传》却记载:时有高宝宁者,齐氏之疏属也。》)倾兵入寇,在甘肃、山西、河北、辽宁等地大肆掳掠,并扬言说要替宇文氏夺回江山。

这时候,杨坚刚刚以隋代周,国内矛盾多,又面对江南陈等军事力量,北部边疆不稳定,对自己的政权也会构成严重威胁。杨坚与谋臣商议后,审慎地对北部边疆做了一番战略部署。以上柱国阴寿(字罗云,武威人。父嵩,周夏州刺史。寿少果烈,有武干,性谨厚,敦然诺。)镇守幽州(今河北北部和辽宁部分地区),京兆尹虞庆镇守并州(今山西太原)。

这时候,杨坚时代一个反突厥的能人出现了,即是当年送千金公主至突厥成婚的长孙晟。这个人了不起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善射,二是善察。因为善射,把千金公主送到后,突厥佗钵可汗强行留长孙晟在突厥一年,让自己的亲属和军士想着办法亲近长孙晟,以便学好箭术。也正因为如此,长孙晟在突厥一年时间内,几乎走遍了突厥领地,对突厥国内的山川地理及民族习性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

虽然国势安定,但突厥时常骚扰边境,不能不管,但是也不能操之过急,建议要秘密运筹。隋文帝杨坚决定以武力慑服突厥时,长孙晟献策说,突厥的摄图可汗和达头可汗实际上有矛盾,瞅准时机,从中挑动,他们自家肯定会相互打起来。另外的处罗侯可汗,性情奸诈但势力较弱。为了扩大势力,他费尽心思拉拢人心,得到了大多数突厥人的拥护。阿波可汗对势力较强的其他可汗都很畏惧,立场游弋于多者之间,最后要依附于哪一方,一时拿不定主意。

长孙晟做了一番分析后,建议杨坚远交近攻。这是当年秦帝国统一中国的重要策略,已经人尽皆知。但对于杨坚时代的突厥形势,也是适合的。长孙晟的意见是,对突厥强者采取离间的方式,让他们内讧,对突厥中弱的势力,采取联合的方式,使他们和隋站在同一立场上。第一步,向达头可汗所领导的突厥派出使者,沙伯略(摄图)肯定会分派兵马守卫他和达头可汗的边界地带,其力量必然分散。这样一来,也会使得突厥内部离心离德,相互猜疑,自己打起来。等他们打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天朝再出击,一战可定突厥。

杨坚觉得长孙晟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全部采纳。长孙晟对隋破突厥之功绩,虽没有汉张骞通西域的功绩至伟,但对于刚刚建立,急需要快速稳定边疆、发展社会经济的杨隋而言,也是非常及时且独一无二的。同年,杨坚派太仆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开皇初,拜都官尚书,兼领太仆。”《隋书·元晖传》)出伊吾(今新疆哈密),去达头可汗所在的伊犁河以北地区,代表杨坚赐给达头可汗狼头旗。这就说明,隋代承认了达头可汗在突厥的正统统治地位。

关于突厥的狼头旗,是他们民族的一种象征。从这方面看,突厥肯定是匈奴的后裔或者其中一个重要分支者的后裔。匈奴民族以狼为图腾崇拜,性格中也有嗜杀好血的成分。《魏书·高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单于生二女,美丽异常,单于以为是上天赐予,不可嫁与凡人。其中大女儿嫁给了一个贵族,小女儿不肯嫁,与她父亲一样,坚信会有奇迹出现。单于顺应二女儿,建了一座高台,令女居其上。可一年多过去了,仍没出现奇迹,倒是有一匹狼,对着单于二女儿日夜嚎叫。二女儿以为是天意,“遂将下就之。”后与狼繁衍成国,是为匈奴。

如果这个传说属实,那么,丁零、突厥、吐谷浑等民族应当都与匈奴有着深远的关系。特别是东方匈奴冒顿及七单于争立年代,都可以看到丁零在匈奴部落活动的记录,最典型的就是颛渠阏氏当政时期的丁零王卫律。房玄龄等人所著《隋书》应当是距离隋代最近的,对那个朝代发生的事情应当有着确凿的掌握。突厥以狼为图腾崇拜,有狼之习性,应当是与匈奴民族有着深长渊源的。或许,突厥民族就是匈奴民族的直接后代之一。

不仅如此,达头可汗的使者到隋觐见,杨坚也把他们的地位提高到沙伯略使者之上。又以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今辽宁朝阳),给分散在那里奚、霫、契丹等附属于突厥的民族带去了厚重礼物。并派人到处罗侯可汗处,为处罗侯可汗分析形势,晓明厉害,说其归附大隋。

为离间突厥,杨坚又使人到突厥内部,对着阿波可汗说一套,到沙伯略那里,另说一套。来回撺掇。突厥内部也都信以为真,果然自相猜疑起来。

第二节 铁血反击战

隋朝的计谋顺利实现,有杨坚及长孙晟精心谋划的原因,突厥内部不能同心同德的原因,而归根到底,只能是人的原因。在突厥五部当中,每一个可汗都想像木杆、佗钵可汗那样成为至高无上、左右无人分享其权势的大汗王,而绝不甘心屈尊别人之下,哪怕这些人是自己的亲兄弟。对杨坚来说,突厥内乱正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可在公元582年,突厥还没有那么听话,千金公主枕边风一阵吹,沙伯略被鼓动起来,再加上北齐遗将高宝宁的蛊惑,沙伯略终于按捺不住,以自己的威势,征调五部突厥兵马,号称四十万,驰马越过长城,挥鞭长安,大有一举摧毁隋帝国的冲天气势。

大兵压境,杨坚积极应对。四月,着令大将军韩僧寿率部队到鸡头山(今宁夏六盘山)阻击南下突厥,韩僧寿不辱使命,将突厥击退。与此同时,上柱国李允在河北蔚县一带也成功击败了另一支进犯的突厥。六月,上柱国李光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东南)一带对突厥作战,也取得了胜利。

突厥见连连失利,便派出军队,进击兰州,意图撕开一条口子,趁机向长安进军。杨坚见形势危急,命令太子杨勇率领重兵,驻守咸阳,以防突厥入寇。

这年年底,杨坚又派沁源公虞庆带兵驻守弘化(今甘肃庆阳一带)。某一日,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带着两千骑兵,在周槃(今甘肃庆阳市附近)与沙伯略十万军队遭遇。隋军当然寡不敌众,可这个达奚长儒可是一个大将之才,面对百倍于己的突厥主力,竟然心不跳神不慌,镇定地对部下说:有什么可怕的呢?我自有退敌妙计。

在冷兵器年代,敌我双方遭遇,有时候是避不开的。特别是强者遇到弱者,肯定会一口吃掉。交战中,达奚长儒带着属下且战且退。两千人不一会儿就被突厥大军冲了个稀里哗啦。达奚长儒又令身边军士摇旗聚合,散军再次聚拢,继续恶战。打到最后,兵器打光了,达奚长儒就和士兵们赤手对敌,把手骨都打出来了,仍旧不肯投降,多数战士战死,达奚长儒也浑身是伤,退回本部后,只剩下几百人。达奚长儒及其两千军士之勇决,之彻底,这在战场上是不多见的,且还是以少对多的孤军作战。这一战斗是可歌可泣的,这一仗,也完全可以与李陵率五千军士与匈奴主力恶战七昼夜相提并论。

杨坚闻报后,应当是非常感动的。这样的将军,这样的军士,简直就是一支铁军,其顽强决绝,无疑就是全军楷模。达奚长儒晋位上柱国,他的儿子也因此受到了封赏。

但是,这一场恶战只是一个开始。失败了突厥再次聚集兵马,对隋帝国进行第二次大规模作战。驻守乙弗泊(今青海乐都)的上柱国冯昱与驻守幽州(今北京西南)的上柱国李崇均遭到失败。突厥大军乘胜前进,从今宁夏固原分成两路,深入隋朝北疆。其他地方也不断遭到突厥侵扰,其中,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金城(兰州)、上郡(在今陕西榆林市南)、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等地被抢掠一空,数千里之内,民不聊生,赤地千里。

隋朝忍无可忍,决定对匈奴大举用兵。杨坚为此发出诏书说:“突厥恶贼犯边多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北魏时期是,前朝更是。我隋朝意欲靖边安民,让双方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可是,突厥不识抬举,如不剿灭,天理难容。今我大军出发,凡归附者一律不杀,顽抗者绝不姑息。让那些胆敢冒犯天朝的人,再也不敢觊觎我大隋疆土,世世代代,永服天朝威刑。”

这样的讨贼诏书,无非是要来个名正言顺,师出有名而已。而最根本的,还是以武力说话。与此同时,杨坚任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亲自带李充等四路大军,从山西朔州道出,数日后,在呼和浩特北与沙伯略大军相遇。李充向杨爽建言说,今我大军新到,沙伯略必然以为我军会稍作休整,不做防备。若以精兵趁夜袭击,必能大获全胜。

杨爽却很谨慎,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其他将领也只有长史李彻以为李充计策好。杨爽在二人劝说下,同意拨给五千人马。当晚夜半,李充和李彻引兵突然袭击,突厥军果然没做防备,隋军猛然杀入,突厥军大乱。正在酣睡中的沙伯略惊醒后,连盔甲都不敢穿,连夜逃走。

突厥军的粮秣大都靠掳掠得来,隋军出动,断了其粮源。到最后,突厥军只能靠粉碎骨头来充饥。这还不算,又遇上了瘟疫,军士感染者众。这样一来,沙伯略军队大受损伤。

与此同时,幽州总管阴寿奉命引军从卢龙进军,对高宝宁部队进行打击。高宝宁急忙向突厥求救。这时候,突厥忙于与隋军作战,根本顾不上他。高宝宁不敌,带少数人马逃亡漠北,投奔契丹,后被部下所杀。阴寿得胜不久,捷报也从河西走廊传来,李晃大军在摩那渡口大败突厥军队,秦州总管窦荣定出兵武威,在高越原与阿波可汗作战,并取得胜利。

在窦荣定的阵营里,又添了一个叫史万岁的猛士。这个人早年因罪被发配敦煌充过军。窦荣定引兵与阿波可汗作战,史万岁自告奋勇,愿在马前效命。窦荣定十分欢喜,于阵前令史万岁单身与突厥猛士较量。史万岁不辱使命,一刀斩下突厥猛士头颅。阿波可汗震惊,不战而退。

这时候,长孙晟再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阿波可汗撤军后,长孙晟及时派出使者入其境,再次使用离间和攻心之计,替阿波可汗分析了失败原因,又拿阿波可汗与突利可汗比较:突利可汗以战争在突厥赢得尊敬,而你,却因为失败而令其他人以为是突厥民族的耻辱。不管突利可汗战胜还是战败,为了安抚其他可汗及将士,肯定会找一个人开刀。再加上突利可汗一直嫉妒你兵强马壮,英勇剽悍,威胁到了他的统治。说不定哪一天,他会随便找个罪名,把你除掉。

果不其然,阿波可汗觉得长孙晟说的有道理,便派使者入隋,向隋示好,愿从此后,不再与隋朝为敌,永世纳贡,甘做“臣妾”!

长孙晟这一计谋得逞,直接把战火引到了突厥内部。突利可汗本来就和阿波可汗有怨隙,又见他归附隋朝。气不打一处来,一番思量后,决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之策,先消灭阿波可汗再说。可突利可汗可能没有预料到,一旦调转马头,就成为了内战。突厥人打突厥人,自相损耗,正中隋朝下怀。

可巧的是,突利可汗比隋朝想象的更绝。首先,他派兵趁夜袭击并占领了阿波可汗的牙帐,杀掉阿波可汗母亲。阿波可汗无家可归,只好投奔西可汗达头。达头引军从驻牧地伊犁河一带向南进军,阿波可汗自然跟随。沿途不少部落归附,实力不断壮大,沙伯略(突利可汗)异常恼怒,引兵与达头可汗争战不休,双方实力均有消耗。

第三节 平定大突厥,并服吐谷浑

至此,长孙晟对突厥的谋略全部实现。使分立五个方向,各自占有领土的突厥因为自身利益冲突而自相残杀起来。杨坚做得更绝的是,一些弱势突厥部落遣使到长安表示降服,杨坚一一驳回,不予接纳。这显然是一种更残酷的政治,当他们团结的时候,去分化离间,当他们内乱的时候,拒绝他们的降服。杨坚及其谋臣盘算得十分精到,若是接受了处罗侯、阿波可汗的投降书,让他们成为隋朝的子民,那么,就意味着隋朝必须派兵帮助他们平定内乱。

杨坚当然不想介入突厥内部的战争,一则损耗兵力与国库,二则一旦出兵,就没了后退余地。突厥疆域之大,内部族别、派系林立,说不定哪一支会在什么时候临阵倒戈,反而得不偿失。

尽管突厥内乱,但沙伯略军队仍不时骚扰隋边。公元584年六月,沙伯略军再次侵略幽州。幽州总管李崇率步兵三千人出击,转战多日,死伤过半,只好退守砂城顽抗(今张家口沙城)。可因为城池残破,难以固守,再加上供给困难。只能靠夜半外出袭击突厥军获得粮食,突厥军防范严密,隋军饿死不少。

前是突厥,后无援兵。突厥又围而不攻,意在诱使李崇投降。李崇心此次难逃一死,在突围前,嘱托部下说,“我带兵出征,今军队丧失殆尽,自知有罪,也不打算求生,你们可以暂时投降突厥,日后要趁机会逃走。若能见到皇上,能把我的心意带到就行了。”说完,独入突厥军中,砍杀多名突厥军士,身中数箭,血溅沙场。

这又是一个以身殉国的将军。可能李崇此次作战有失误,也可能是隋朝四面出击,难以增援。但不管怎么说,李崇的壮烈与勇敢,体现了军人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铁血精神。此后不久,杨坚又派出名将高颎从今甘肃泾川出兵打击突厥突利可汗,取得接连胜利。

突厥内部见大势已去,纷纷归附隋朝。杨坚看时机成熟,一一接受。突利可汗审时度势,见身单力薄,又连遭失败,审时度势,屈膝向隋朝求和。此前极力怂恿突利可汗倾全族之力进犯隋朝的千金公主也妥协了,请求由宇文氏改为杨氏,并以杨隋宗亲的名义,与突厥和亲。这一次,杨坚爽快答应了,并令人将千金公主编入杨氏宗谱,赐名大义公主。

隋派虞庆和长孙晟出使沙伯略。沙伯略托病,对隋之诏书不予答拜。长孙晟即上前说,大突厥与隋均是大国,应以平等相待。你的可敬敦(即皇后)已为隋帝之女,哪有女婿不拜翁丈的。沙伯略这才起床,“跪受玺书,以戴于首。既而大惭,其群下相聚恸哭。”(《隋书·长孙晟传》)由此情景可以看出,沙伯略及其臣下对归附隋朝也还是不甘心的。接受了隋之诏书玺绶,对他们来说,是万不得已的羞愧事情。这也比较合乎游牧民族的习性,虽然他们不以胜败为耻,但对于家国成为他人附属为辱的。

没过多久,沙伯略在与阿波可汗、达头可汗的战争中失利,向隋求救。隋不仅给予沙伯略物质上的帮助,且派晋王杨广率兵救援,并将俘获的人、物全部交由沙伯略,即突利可汗处置。不要几个月,沙伯略便取得了内乱最终胜利。因此,沙伯略对杨隋帝国感恩戴德,与隋朝勘定边界,甘愿“永为藩附。”公元587年,沙伯略病死,杨坚闻知后,“废朝三日”,并派太常长孙晟前往吊祭。

可以看出,隋文帝杨坚在处理突厥问题上,是颇有手段的。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够随机而变,不囿于一种方式。在长孙晟“离强合弱”总的前提之下,每个阶段都采取相应方式来应对。先是离间突厥五部,尔后又扶持阿波和达头可汗,而当突厥势力最强的沙伯略归附后,又与之联合起来,帮助沙伯略击败了内部的敌人。

千金公主也不是那种没心没肺的人。公元593年,隋朝灭掉陈,将缴获的一幅屏风赐予大义公主(即北周千金公主),大义公主在屏风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唯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在我看来,千金公主的这首诗歌堪与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再嫁呼韩邪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姓挛提,名雕陶莫皋)后所作的《怨词》相媲美: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尽管千金公主在文采上略输于昭君,但比昭君更为通透,尤其是对王朝兴衰、世事嬗变体味之深刻,令人动容。杨坚闻听千金公主作此诗后,颇为不满,慢慢地,对她的赏赐也少了。

这又是一出悲剧,如西汉时期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以及被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的王昭君。

而对于杨坚大隋政权来说,在边疆问题上,突厥只是其中一个势力较大的军事集团,两者隔长城相望,多个地区接壤,倾兵入寇或者纵马撤离都很方便。再加上游牧民族生产力落后,耕种与织造工艺匮乏,诸多生活、调味品必须从生产力较高的中原地区获得,一方不予,一方必需,争夺和战争就不可避免。

此外,与隋帝国边疆接壤的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他们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演进的游牧与渔猎民族,几乎在中原的每个朝代都显露过自己的踪迹。到隋初,除突厥外,其他实力较强的民族还有吐谷浑、铁勒、靺鞨、契丹等(相关链接1:吐谷浑亦称吐浑,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其先祖徒河涉归,生二子,一为吐谷浑,二为若洛廆,因名而族。其后世仍以慕容为姓。统治地区大致为今青海、甘南、新疆南部和四川西北地区。其中还有一些羌、氐部落;相关链接2:铁勒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自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546年突厥灭高车尽降其部众,铁勒诸部遂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相关链接3:靺鞨初见于《北齐书》。周秦时称肃慎,世居东北长白山,以渔猎为业。两汉至魏晋时,称挹娄,曾长期役属于夫余。北魏改称勿吉。隋唐又称靺鞨,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即第二松花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为强大,有战士数千。605年粟末靺鞨败于高句丽,其首领突地稽乃率八部大众自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今辽宁朝阳一带,逐渐同当地汉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则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后逐渐沦为高句丽附庸;相关链接4:契丹,见前注。)

公元581年,隋朝初立,突厥倾兵入寇,吐谷浑也趁火打劫,寇掠弘州(今甘肃庆城县北十公里)。因弘州地僻人稀,杨坚下令废弃此郡治。后派上柱国元谐(“河南洛阳人也,家代贵盛。谐性豪侠,有气调。少与高祖同受业于国子,甚相友爱。后以军功,累迁大将军。及高祖为丞相,引致左右。”参见《隋书·元谐传》)率兵出击吐谷浑。吐谷浑王夸吕倾全国之力迎战,但谋略不足,用兵不当,连遭元谐痛击,大为惊惧。

夸吕此人生性多疑,且残暴,废太子后杀之。再立太子疑惧不安,害怕再被父王废杀,权衡之后,决定向隋请求支援。杨坚不予理睬。夸吕察知后,再杀太子。公元586年,夸吕再立太子诃惧谋划率部下向隋投降,遭到隋文帝的痛斥,说吐谷浑的伦理和其他人不一样,父亲不仁慈,儿子不尽孝,我大隋要是收了诃惧,这不是助长他的恶逆吗?诃惧接到回书,随即打消了投降隋朝的念头。588年,吐谷浑名王拓跋木弥(此处叙述不完整。)(相关链接:拓跋党项在隋朝时的首领,西夏先祖。本是吐谷浑裨王,因为吐谷浑可汗夸吕年老昏庸,太子大臣纷纷背叛他而归附隋朝。)杨坚又摆了一番道理后,让他们自己拿主意。拓跋木弥带太子及其他部众三万多人归降隋朝。

589年,隋灭陈,势力愈发强盛,夸吕自知不敌,不敢再侵扰隋的边疆。公元592年,夸吕病死,其子伏立继位,派无素奉表,并方物特产、美貌公主觐见隋文帝,表示愿意藩附,献女以充实文帝后宫。但杨坚没有答应吐谷浑献女充实后宫的请求,还说了一番仁义道德的话。此后不久,吐谷浑内部发生矛盾,伏立被杀,其弟伏允成为新王。伏允派人至隋朝,说明内乱原因,并请求文帝赐女为可敦,以为翁婿。文帝从本族王公之中择女下嫁吐谷浑。

第四节 天下同,丝路通

突厥也好,吐谷浑也好,其失败和被削弱固然是隋王朝的原因,但更多是自身内乱所致。杨坚对边疆民族“离强合弱”政策对唐帝国有着持续的影响。杨勇、杨广二人在对陈和突厥作战中也功勋卓著,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但是,封建王朝最大的失败之处不是常常因外敌入侵、自身腐败和不能适应历史演进之规律不断兴亡等表面原因,其本质在于:统治者总只是把人当成工具,而不关照人本身,只是把人作为一种为自家王朝服务的专用人才,而不是对每个人的尊严、自身生活和精神要求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因此,“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的铁律不仅适用于生产力及政治体制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同样也适合于正统的封建帝制王朝。

解决了上述两个实力较为强大民族的问题,隋朝开始了一系列的励精图治。就杨坚本人而言,他可能是继汉武帝、汉光武帝、魏孝文帝之后最伟大的皇帝,也可以说是公元五世纪到九世纪初世界上有为的皇帝之一。他早期的隐忍晦匿、处心积虑,与后来的躬履俭约、勤政恤民,形成了鲜明比照。这也是众多成功政治家经常重复的一条人生道路。但在当时北周朝内,不是杨坚取而代之,其他人也有可能做得比杨坚更甚,其中的赵王宇文招、齐王宇文宪等人都是有条件的。杨坚以隋代周的成功,一是得益于他做皇后的女儿,二是得益于李德林的从旁运筹,三是得益于其知人善任。四是得益于其善于针对不同现实,躬行实践。不以无妄之为,行逆民倒悬之事。五是其善纳忠言,并予以臣子行使职权的余地。

若要论及杨坚的主要功绩,统一全国是其一,实行多项改革,制定开皇律等也是其中一部分。但归根到底,这些功绩起初都是为了“家之天下”服务的,当然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高。此外,杨坚及其隋王朝另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再次打通了自东汉末大部分时间处在断裂状态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相关链接: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后有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性的认可,沿用至今。)

关于丝绸之路的起源,一般认为起自于张骞、甘英(另据考古及史学证实,至少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中原与西域诸国已经有文化和物质交流之行为,佐证为1980年在陕西周原发现的两件西周时期的蚌雕人头像,其特征为高鼻深目,头戴高帽。应当是居住在中亚地区的塞种人像。对此,后有专节介绍。)。此后,西域、包括中亚部分国家和部落与西汉往来渐渐增多,西汉政府设立了大鸿胪,专门负责此类事物。并在敦煌以西、新疆伊犁河等地先后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调停西域诸国之间的事宜,监督本地区国家和部落,收受供奉。东汉后,丝绸之路一度中断,班氏家族的班超、班固、班昭等人对西域诸国乃至中亚的探访和开拓。特别是班超家族,继西汉之后对再次打通丝绸之路、促进西域诸民族融合居功至伟。班超率三千人独战北匈奴使其败走,收服鄯善、精绝、且末、于阗、焉耆等城廓诸国,一时间,西域五十等多个国家慑于汉威,归附于东汉。据《后汉纪卷二三》记载,东汉最强盛时,曾有三十多个国家的质子长期居住在长安,经略西域,班超之功勋自东汉至天下一统的大隋以来无人可及。

陈寿《三国志·魏志》载:“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事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另据2000年02月18日《光明日报》载李并成《古丝绸路上的大海道》文说:“(作为古丝绸之路之一)的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界,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其开辟可上溯至曹魏时期。《魏略·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到龟兹,到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壁三陇沙及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龟兹即今库车,葱岭就是今之帕米尔高原,戊己校尉治所高昌,即后来的唐西州城。在汉代已有的”中道“基础上开辟出的敦煌至高昌的‘新道’,即大海道。吐鲁番出土的北凉后期文书中多次提到“守海”,所守之‘海’即为大沙海。”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西行至沙州三危山(相关链接:位于今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又名卑羽山,绵延60公里,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三危”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忽见清冽佛光普照而来,乐僔惊异,决心落身修庙,于此弘扬佛法,开窟绘像,遂成今之莫高窟。此后,莫高窟是为宗教东进、文化交流与文明流变东土第一站。公元520年,印度高僧达摩(菩提达摩(Bodhidharma)中国禅宗始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游历中原,一苇渡江、拈花微笑、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游化终身。公元399年,晋高僧法显(334~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等西行探求佛法真义。此外,从北魏到北周,仍旧有不少来自中亚和西域的“乐上国风尚”居住在洛阳、长安。李延寿《北史》传记中有何猥萨、安未弱、安马驹等西域人的记载,说他们多在皇帝左右,有的为内官,有的以声乐取悦于皇帝。

《北史·吐谷浑》载,西魏凉州刺史史宁觇截击吐谷浑使齐的使团,“袭之于西赤泉,获其仆射乞伏触拔、将军翟攀密、商胡四十人,骡马六百头、杂猜丝绢以万计。”其中的商胡,应当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流动者。即使在战乱年代,这些以逐利为主要目的商人也甘冒凶险,从丝路某一处出发,到彼时的中原王朝核心或富庶之地,以买低卖高、奇货可居为主要手段,为自己或者部落积累财富。

这些官方、宗教、商旅于丝绸之路上的往行记录充分说明,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并没有因为王朝更替、民族战争而中止,即使在战火与铁蹄之中,这条源自洛阳、长安、直通西域、穿越中亚、直达古罗马帝国、波斯和拜占庭帝国的伟大道路上,始终蹒跚着满面尘沙的行人,马蹄不断撩起黄尘,驼铃敲打着空旷大漠。

至隋代,杨坚以隋代周,依靠其卓有成效的政治运作机制,尤其是敢为国家赴生死的将军们,使得杨隋王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自身的统一。当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足够威慑四夷,北疆和西域的大门自然也就随之敞开。说杨坚的另一个功绩是再次使得丝绸之路畅通,并不是溢美之词。因此,不论是杨坚对北疆诸民族的征伐和安抚,还是杨广毕生致力于帝国疆土开拓的实际作为,都可以被看做是汉武雄风的再造,盛唐风度的前奏。

第五节 本是同根生,为皇相煎急

公元602年,与杨坚恩爱一生的独孤皇后(独孤信第七女,鲜卑族,名伽罗)病死后,杨坚深为悲痛,自此无意于其他姬妾。并为此自我标榜说:“前世皇王,溺于嬖幸,废立之所由生。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孽子忿诤,为亡国之道耶。”(《隋书·文四子传》)可惜的是,他正在说的时候,孽子忿诤已经如火如荼了。他本人也绝对没有想到,这些话,也成为了一种谶语和暗示。

杨坚共有五子,全是和独孤皇后所生。在这一点上,杨坚也是与史上其他姬妾如云、子嗣成群的皇帝不同的。独孤信第七女独孤伽罗十四岁嫁与杨坚,先后与杨坚生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五子。杨坚以隋代周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次子杨广为晋王,三子杨俊为秦王,四子杨秀为越王,五子杨谅为汉王。

因为出生得早,北周时期,杨勇就因杨坚之功,也像杨坚得益于杨忠一样,很早就获得了皇帝的封赏,先后拜大将军、左司卫并封长宁郡公,出任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上柱国、大司马,领内史御正等职。

杨勇年少得志,平步青云,当然是杨坚荫蔽的结果,更是和当时关陇武将集团在朝中的实力,乃至当时政体性质有着必然的关联。

杨坚篡周成功,军国政事及尚书所奏死罪以下,都要求杨勇参与决断。

这是杨坚在着力培养接班人,给予他政事决断的参与权,意思是,我来做,你要看,你要参与,还要学习实践,日后成为皇帝,可以更好地统领天下,使杨氏大隋传之久远。而杨勇这个人也确实有才干,如在安置山东流民的问题上,就显示出其性情宽厚、体恤安民的性格。杨坚本来想把这些流民充实到北方,以巩固边防。杨勇进谏说:“恋土怀旧,乃是人之常情。生民颠沛流离,本就是情非得已的事情。今天下初定,疮痍未复,应使百姓安居乐业,沐浴皇恩。如今边塞虽然蛮夷猖獗,但有坚固的城墙,将军镇守,没必要迫使民众流徙。”

杨坚听后,对杨勇之言深以为然,遂罢此议。

杨勇“好学,喜词赋”,但有三个缺点:一是喜好奢侈浪费,且不知掩饰。二是多内宠,男女皆有,也不低调。三是行事不避嫌,不知隐忍成事。正是这三点,导致了他的被废,再而致死的最终命运。

先说第一个,喜好奢侈更是杨坚所厌恶的。杨坚一生简朴,当了皇帝之后,更恨臣子贪污、奢华。杨勇正好与之相悖。经人添油加醋后,杨坚由喜欢杨勇渐而疏远之。

第二个,年轻人或者贵族喜好声色,选储内宠及姬妾是一个方面。偏偏其母亲独孤皇后又生性狭隘,好嫉妒,甚至有点变态。别说杨勇如此,就是杨坚看上了宇文迥的孙女儿,陪侍没多久,就被独孤皇后“阴杀之”。还可怕的是,独孤皇后也见不得臣下纳妾、再娶。他也在杨坚面前说三道四,非要罢了那人官职,或者给予惩罚才行。

第三个,杨勇直率,待人笃实,不拐弯抹角。被立为皇储后,某日,百官觐见杨勇,杨勇设鼓乐接受,搞得很是热闹排场。杨坚听说后,心中不悦。这老头子想,这不是在提前继位吗?你杨勇这么做,把我老头子放在何等位置。由此,对杨勇有了看法。

某一日,杨坚要选一些强健侍卫入宫听用。众臣皆不言,偏偏功高震主的高颎出来说了一番话,不仅使得自己受到了杨坚的猜疑,此后不用,且无形中连累了太子杨勇。高颎对杨坚说,陛下你抽调侍卫入宫,东宫(太子居东宫)的侍卫就很差了。杨坚听了,怀疑高颎别有用心,甚至图谋不轨。为什么呢?因为高颎的儿子娶了杨勇的女儿为妻。

杨坚生性多疑,史书说他“天性沉猜”,就是与生俱来的喜欢琢磨人,猜疑其他人。这和他在北周前期凶险的政治生活不无关系,以致当了皇帝后,也生怕臣下如他一般,再来个取而代之。高颎这个人的谋略、武功和文采,在隋初是独一无二的,平定北齐,伐陈兴国,远征突厥,修章建制,几乎样样在行,可惜的是,遇到了杨坚这样一位得天下后即令烹走狗的君主,也算是不幸的。

但古来名将勋臣,鲜有好下场的。高颎此后不得信用,倒还罢了,等到杨广一上台,即找了个悖逆的罪名,杀之而后快。这次与杨坚谈话后,不过几天时间,高颎就被贬为庶民。此前,他生怕遭到猜忌,一再辞官,杨坚怕其他臣子说他不够仁义,没答应高颎要求。这一次,他终于找到借口,将高颎免去官职,杜绝了高颎与杨勇联合谋逆的某种可能。

但比他处境更惨的是当然是自己的女婿,太子杨勇,不仅父亲杨坚猜忌他,母亲独孤氏也做得非常离谱。杨勇有两个比较宠爱的女人,一个是其母亲独孤伽罗皇后给他撮合的元妃,一个是云氏。元妃可能端庄稳重一些,也常劝杨勇要懂得隐忍,如何在杨坚百年之后顺利继位。也可能是元妃的劝诫方法有问题,杨勇不大喜欢。云氏则年轻俏丽,也深谙风月之事,但不大关心政治。二人相比,杨勇更喜欢云氏。而独孤皇后却认为云氏不够稳重,日后难当皇后大任。要杨勇立元氏为妃子,以后少接触云氏。

这样的做法似乎真有些过分,儿子和哪个女人好,那是儿子的事情,只要不乱了纲常,做母亲的最好还是尊重当事人意见。可独孤皇后偏不,非要从中插一杠子。这时候,杨广出马了。这个善于伪装的人,本来比杨勇更为声色犬马,喜好淫玩,可在这时候,他是铁了心要扳倒杨勇,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太子之位夺过来。

至于杨广这个人,当然是一个不简单的主。“美姿仪,少聪敏,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最爱。”十三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且对朝中臣子十分敬重,赢得了大片人心。和杨勇行事嚣张不同,杨广极其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杨坚和独孤皇后喜欢什么,他一准喜欢什么,凡是上皇和母后厌恶的,他一定要厌恶。如杨坚喜欢简朴,杨广就故意弄断琴弦,并使之蒙尘。杨坚和独孤皇后看到后,更对杨广好感。

独孤皇后不喜欢男人用情不专,杨广就守着一个萧妃,再不另选姬妾。这萧妃也是一个颇有政治头脑的女中豪杰,与杨广一唱一和,天生的夫妻相。杨勇受到杨坚和独孤的厌弃,其中当然有杨广的“功劳”。

事不凑巧,杨勇的元妃得心脏病死了。独孤皇后认为,这里面有蹊跷。便派人盯着杨勇。云氏独占东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先后有宁王杨俨、平原王杨裕、安成王杨筠。不仅如此,其他妃子如高良娣生安平王杨嶷、襄城王杨恪,王良媛生高阳王杨该、建阳王杨韶,成姬生荥川王杨煚。这还不算,杨勇还和宫女生了杨孝实、杨孝范。儿子一个接一个生,而且不是出自同一个妃子,性好妒忌且狭隘的独孤皇后为此而痛责杨勇。因此下诏说:“后庭有之,皆不育之,示无私宠”。

偏妃生子成了太子杨勇的罪孽,使独孤皇后大为不满。更要命的是,独孤皇后还在枕边吹风,把杨勇说得一无是处。正当此时,杨勇仍不收敛,在父皇母后心中地位一再下落。杨广呢,则加大戏码和逼真度。

女人耳根子软,传闻多了,说杨广好话的多了,独孤皇后就信以为真。对自己老公杨坚说,“杨广是个大孝子,你派出的官员去他处,他出城迎接,每次谈起自己的远离朝廷,不能随侍父母,就非常伤感。他的王妃也很可怜,广儿忙于公务,根本没空理睬她。哪像勇儿那样,终日宴乐,不务公事,亲近小人,远离贤德。”

正当这时,杨广由守地杨州回京,见到他的母亲,装作一脸慌张和谨慎,对独孤皇后说:“太子对儿存有异心,屡次派人刺杀为儿,让儿十分惊恐。”独孤皇后不假思索,当场对杨广说:“我看你大哥已不成器,抛开正室,专宠云氏,有我在他尚且敢欺负你们兄弟,倘若他成天子之后,太子庶出,你们兄弟还得向云氏那样一个女人俯首称臣!”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月,隋文帝在独孤皇后主张下,以太子“情溺宠爱,失于至理,仁孝无闻,昵近小人”之罪名废为庶人。一个月后,在独孤皇后的授意下,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

第六节 成也杨广,败也杨广

这是一条步步为营的屠杀之路,也是生死之路。得胜者只待杨坚驾崩,好君临天下。杨勇被废,其实是独孤皇后一人之力,杨坚只不过是这一趋势中的有力的推手和实际执行者,当然,还有杨素、元胄等人推波助澜,诬害构陷。废太子杨勇时,朝中大臣大都闭口不言。一部分人是被杨广收买了的,一部分是不想搀和杨家私事的,还有一部分害怕杨坚将自己脑袋砍掉。唯有作为左卫大将军、五原公元旻上书说,谗言听不得,一旦废除了太子,要后悔也来不及了。

赋闲在家的裴肃(今山西闻喜人)也上书请杨坚三思。杨坚对此均不理睬,而是令东宫姬威陈述太子罪行。这个姬威,原是杨勇的幸臣,后被杨素收买。在大殿之上,莫须有地对杨勇进行了指证,杨勇及其儿子全部被囚禁,后废为庶人。元旻、唐令则及杨勇东宫所属邹文腾、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典膳监元淹、吏部侍郎萧子宝前主玺何竦被处斩,与杨勇亲近的诸多将军臣子受牵连,或赐死,或贬为庶民。文林郎杨孝政劝说杨坚三思,杨坚令人猛捶他的胸脯。李纲(字文纪,今河北景县人)也曾痛哭流涕劝谏杨坚,杨坚言其忠,没有治他的罪。

这一场风暴,在隋朝内部刮得异常猛烈,其结果是诸大臣们早就料到的。杨广晋位太子,杨勇及其党羽花果凋零。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向来是官场的一个特点。因为依附,才会得势,因为依附,也才会受到株连。废杨勇后,不知道杨坚自己有没有觉得此事不妥,有过反悔之心。但他在,杨勇是不会死的,囚禁后,还给予杨勇以五品官的待遇。杨素、元胄等,因为构陷杨勇有功,得到了赏赐。而杨坚自己怎么也没想到,置他于死地的不是杨广,而是杨素。

杨素是陕西华阴人,士族出身,祖父杨暄,当过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为北周汾州(今山西汾阳)刺史。《隋书·杨素列传》说他“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时任北魏丞相(尚书仆射)的杨宽说他:“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引处同前)。杨素知识渊博,文章和书法都很好。北周将亡时,杨素见杨坚权倾天下,逢迎投靠,后在隋灭陈时有功。构陷杨勇,极力撺掇杨坚废除太子杨勇的是他,促使杨坚诛杀孙子杨秀之子瓜子的元凶是他,平定杨谅反叛的也是他。但杨素最大的功绩,似乎就是促使杨广走上帝位这件事了。

从内心讲,杨广是不讨人喜欢的。最不喜欢的不是他动用全国之力开凿运河、修筑宫殿、劳民伤财三征高句丽、南巡北狩这些事情,而是杨广把好杨坚一手建立起来的隋朝给弄丢了。杨坚的隋朝是备受鼓舞的,他的功业并不比唐太宗李世民逊色,只是在屠戮功臣、生性猜忌方面,不尽人意,且导致了他的王朝也和秦朝一样,不过三十年就转手易人。同情者为之哀叹,妒恨者为之庆幸。其实,盛唐也是以短隋为其根基的。

公元600年,杨坚三子杨俊(生性仁恕慈爱,崇敬佛道,曾要去做沙门,隋文帝不准。初任地方总管,有作为、不喜功,后奢靡,杨坚追查,严责教育,免其死。)病死。同年,杨坚也听信谗言,把其四子杨秀(容貌俊美,武艺精湛,后奢华,对杨广被立为太子颇有意见,后为杨素构陷。)废为庶人。

公元602年十月,与杨坚恩爱并相辅一生的独孤伽罗皇后死去,杨坚为此悲伤,以为失去了最重要的同盟者与政治智囊。宣华夫人(陈宣帝陈顼之女,陈灭后被其女被隋充实后宫,长大后独孤皇后所妒,直到皇后过世后才开始得到隆宠。)却因此过上了两年比较充实的生活,因为受宠,宫中诸事也可以全由自己做主并支配其他人了。除他之外,还有一个荣华夫人蔡氏,二人可能是杨坚人生最后时光中的伴侣,甚或独孤皇后的情感替代品。从杨坚思念独孤伽罗的多次表白看,他时常想念的还是与他相伴一生的独孤皇后。

公元604年正月,杨坚照常临幸仁寿宫。这是宣华夫人住的地方。当他处理完政事,就要摆驾仁寿宫时,身边的一个章仇太翼(学者。字协昭。今河北河间人。七岁求学,日能诵数千言,号神童。及长,爱及佛、道。尤善于占侯算历之术,传说他所言之事,不可称数,关诸秘密,世莫得闻。)就劝他说,皇上别去了,要去,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杨坚闻听,大怒,将章仇太翼投入监狱,说是从仁寿宫返回后杀之。

几天后,大概是鬼使神差,杨坚下诏说,凡是赏赐、财政之类政事,全部交与杨广处理。四月,杨坚觉得身体大为不适。六月,大赦天下。七月,杨坚病情似乎有所加重,时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及宣华夫人陈氏、荣华夫人蔡氏等人被招入内,后又召杨广进宫司药。

当日,杨坚驾崩。

这是一个谜团,至今众说纷纭。综合起来,主要有三,一是杨广进宫司药,见宣华夫人,即调戏并强奸之。宣华夫人告杨坚,杨坚怒,召杨勇,杨广、杨素和张衡在万分危急之时,急中生智,将杨坚毒死。二是杨坚虽病,但仍旧与宣华夫人、荣华夫人床戏,可能因为过度兴奋而至暴亡。三是杨广见杨坚病危,随时都可能“驭龙宾天”,为防止因皇帝死亡发生变故,就写了一封信给杨素。结果,送信的人把信件送到了文帝杨坚手中,杨坚一看,怒极,说:“独孤误我!”遂令杨素等人传杨勇。杨素急告杨广,杨广入内,将其他人赶出后,杨坚即死。

这是历史的谜团,其实也是政治的和人性的谜团。杨坚的死,只能代表一个人在其王朝和那段历史中的作用力完全消亡,世界如旧,隋朝如旧。但隋朝最终灭亡,其祸根还是杨坚亲身种下的,杨广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已。但若从整个历史轨迹来考察,杨坚固然有屠戮功臣、好血嗜杀,废学校、轻教育,生性沉猜、所托非人等等弱点和失误,但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杨坚也不能例外。

据《隋书》记载,公元589年,随灭南陈后,许多人盲目认为从此以后天下大同了,房彦谦却私下对人说:“主上(杨坚)性多忌克,不纳谏争。太子卑弱,诸王擅威,在朝唯行苛酷之政,未施弘大之体。天下虽安,方忧危乱。”(《旧唐书·房彦谦传》)。当时,房玄龄还年幼,也私下对其父说:“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虽然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引处同前)

房家祖孙三代,历三朝,皆为显赫人物,至房玄龄子嗣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三兄弟时,却因为一个皇室成员——高阳公主,闹得鸡犬不宁,最终被手腕高明的长孙无忌杀害。人生真是奇诡,房家三代皆通透睿智,后代却因此而自相残杀。房玄龄生前也曾嘱咐其子,并将古来贤训亲手写于屏风上,交与其三个儿子,时时念及,善自珍重。可还是没有避免因内讧而被他人戏弄屠戮的下场。作为臣子,房玄龄之后,未必如杨坚之后更好。

这是闲话,暂且按下不提。再说杨广。杨坚驾崩,杨广理所当然君临天下。除了杨谅之外,其他几个兄弟在杨坚时代就都倒下了。不是被废,就是病死,再也无法对杨广构成威胁。所以,在公元604年七月这个时段内,隋朝的皇帝非杨广莫属,尽管其中有一些悬念,但杨坚眼睛一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与他无关了。办完了皇帝丧事,杨广就如愿登上了皇帝宝座,开始了他为期十五年的皇帝生涯。

杨广的名字,因这十五年的皇帝生活而不朽,也因此备受唾骂。但从实而论,杨广是功大于过的,如他的父亲杨坚。他继续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他的时代与后来的盛唐至今还在人间镌刻有浓重的痕迹。这其中不仅有开凿大运河、开设科举制、创立天朝体系、发展教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还有至今留存于人类文明当中的那些与其它朝代迥然有别的时代痕迹。唯有这些,才是永恒的。除此之外,杨广应当是上百位皇帝之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他工于心计,但又不乏率真;他穷兵黩武,却有着实际的作为和超越时代的雄心;他自掘坟墓,但临死都是清醒的;他有着狂大的梦想,却在失败面前始终不肯妥协。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皇帝,一个多面体的人。只是,对于历朝历代的人而言,或许只是借鉴了他的失败经验,而没有真正地把杨广作为一个有意思的人来看待和研究。

直到今天,读史者于此,仍忍不住为他这样一个人感叹,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隋炀帝杨广,成也是他,败也是他。除此之外,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再难找出与之雷同的另一个王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