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近代开始就进入了她的辉煌时期。
她从一个东海之滨的小小渔港变成了远东地区特大型城市,她从一个偏居海隅的物产集散地变成了中国和远东的工商业贸易中心,她从一个只有万余人口的城镇变成了具有百万人口的国际金融都市。
巨变,使上海充满活力,充满机遇,充满风险,充满陷阱。生活在巨变旋涡中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有的春风得意,有的秋风萧瑟,有的青云直上,有的一落千丈。绝大多数的上海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追求、搏击、获得、失落,有的充满自信,有的一往追求,有的又感到困惑、迷惘,不知所措,不知去向。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上海的宗教在近百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近代中国,上海的天主教、基督教一直是全国教会活动中心,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在上海获得振兴,道教虽然处在自生自灭之中,但由于它和民间信仰习俗有密切联系,因此上海的道教也保持着一定的规模。至于林林总总的民间宗教(公开的和秘密的)也都在上海寻找或找到了立足之地。在巨变的上海,宗教发挥的作用是很复杂的。作为一种社会团体,它们具有社会秩序的控制作用;作为一种信仰组织,它们又具有社会心理的平衡作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们又具有继承文化传统、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作用。科学地分析宗教的作用,它们有正面的功能,同时,无须违言,它们也有过负面的影响。但是,宗教作为近百年中主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它对上海社会的变化、对上海市民的生活、发生过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影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各种宗教自身也在适应上海社会的巨变中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葛壮先生的这本著作就是要说明和回答这些问题。
葛壮先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并在该校拿到历史学硕士学位,有扎实的历史研究的功底。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以后,一直根据工作的需要,独辟蹊径,从事他陌生的伊斯兰教研究,但是,他从来甘于寂寞,学习刻苦,锲而不舍,博览群书,重视信息,知识面十分宽阔,具有极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加上他文思敏捷,文笔流畅。因此,这些年来,他的研究论著涉及宗教学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诸多领域,多有发见,使人刮目相看。虽不能说件件精品,但也都是呕心沥血,字字用心,对得起读者,也对得起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本著作就是葛壮先生在得到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金资助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写成的。
1992年,葛壮先生也曾参与其事的《上海宗教史》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已作故的著名宗教学家、出版家、语文学家罗竹风先生当时曾为之作《序》称:“《上海宗教史》在一片荒芜中踩出了一条路,即使高低不平,畸轻畸重,但毕竟填补了一个空白,可鼓励后来者不断前进。‘前无古人’,正说明它的功绩;若后无来者,人类不就大可悲了么?”罗老对中国宗教研究和研究家们的期待和企盼,跃然纸上。葛壮先生也曾聆听过罗老生前的多次教诲,并在他的指导下从事过一些研究工作。今天,葛壮先生拿出这本著作来,也是他以实际行动对罗竹风先生的期待和企盼的最好回应。当然,葛壮先生的回应,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材料的收集上、论述的角度上以及论点的创新上都有所建树。正因为如此,作为一本地方宗教史的新作,葛壮先生把对于上海宗教史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