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紫生性不爱凑热闹,按理说,她在村里应该没朋友,村里的小伙伴们应该会孤立她,或者冷落她。但事实却相反,梅紫在小伙伴中相当有分量,而且人缘极好,小伙伴们总是待梅紫很好,甚至有点讨好她。理由很简单,梅紫家里拥有村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广东珠江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大地恩情》和《霍元甲》时,梅紫家里就有了村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是小村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电视机是日本产的日立牌,是梅紫的六姑婆费尽周折从香港带回广州,然后梅紫的父亲去广州接上六姑婆和电视机,一起带回小村的。
梅紫的六姑婆,是梅紫爷爷的六妹妹。梅紫听爷爷说过,六姑婆年轻时在小村里是个远近闻名的大美人,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性格温顺乖巧,很讨人喜欢。六姑婆虽然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但头脑聪明有主见,做事勤快麻利,待人大方周到不失礼数。六姑婆在小村的同龄姑娘中,那是相当出众,数一数二的人物。六姑婆到了出嫁的年龄,三天两头上门说媒的媒婆络绎不绝。上门求亲的人,有许多开商铺做小生意的人,还有一些家境殷实的富户人家,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爷爷的父母亲本来想把六姑婆许配给一户做生意的富户人家,媒人说那家的未来姑爷,不仅家境富裕,人也实在本分。关键是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做生意颇有能耐,精打细算的很会做生意,赚钱能力很强,如果嫁了过去,不愁没好日子过。媒人还说那家的未来姑爷,不仅有钱,人长得还挺俊的,娶妻的要求也不低,一心想要娶个贤惠漂亮的老婆。对于父母亲看中的未来姑爷,六姑婆却另有看法。有自己主见的六姑婆,从众多的求亲者中为自己挑选了一个在县政府当差的人。六姑婆认为,在县政府当差,那是吃皇粮的人,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工钱,虽然不会大富大贵,但胜在生活安稳,不用担心吃不饱饭。而且在县政府当差,门路广,人脉宽,有前途,比起那些开商铺做小生意的人好多了。六姑婆分析的头头是道,梅紫的爷爷也认同六姑婆的看法,兄妹二人一起说服了父母亲,同意了这门六姑婆自己亲自挑选的婚事。
六姑婆眼光不错,为自己选了一个好夫婿。六姑公长得高大英俊,相貌堂堂,知书识礼,是个上过学堂的人。两人虽说不是什么金童玉女,但也算成就了一段良缘。婚后夫妻感情和睦,六姑公对漂亮温柔的妻子甚为满意,对她宠爱有加。婚后的六姑婆搬到了县城居住,六姑公为她在县城里置办了两间商铺,请了几个小工,开起了商行,六姑婆成了打理商行的老板娘。聪明的六姑婆不仅会打理田地,对做生意也有一手,一个人管理两间商铺绰绰有余,商铺很快就盈利了。六姑婆灵活的商业头脑,再加上六姑公在县政府当差的强大人脉,商铺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红红火火。出嫁后的六姑婆一如所愿,过上了富足的日子,生活稳定无忧。
过上好日子的六姑婆,也没忘记提携娘家的亲人。六姑婆在小村里给娘家买了些田地,梅紫的爷爷耕种不来,六姑婆就让梅紫的爷爷把田地租出去,也好收些田租帮补家里。爷爷想着还是自己种好,体贴的六姑婆就买了一头大黄牛给梅紫的爷爷。除了这些,六姑婆平时还会不时地接济娘家一些钱和物品。六姑公对六姑婆经常接济娘家从无二话,一点意见都没有。爷爷跟梅紫说,六姑婆是个很照顾娘家的人,嫁了出去依然对娘家有情有义。不出几年,六姑婆生下两子一女,更是母凭子贵,六姑公对她那是言听计从。精明能干的六姑婆打理生意也是得心应手,家里的两间商行生意很好,一家五口在县城生活美满幸福。
六姑婆舒适的好日子过了十来年,时局发生了变化,县城即将迎来解放。县城解放前夕,县政府里乱成一片,人心惶惶,很多的人陆续拖家带口的离开县城去香港定居。六姑公的顶头上司也把自己的家人提早送去了香港,并且打算处理完县城的财产,就放弃官职赶去香港与家人汇合。在纷乱的时局中,县政府里当差的人陆续走得七七八八,或去香港,或回乡下,今天走一户,明天走一家,没过多久便已人去楼空。不想离开的六姑公与六姑婆,看着日渐萧条的政府大院,心里也犹豫了,两人商量后达成一致的意见,去香港定居。县城里置办的两间商铺短时间里也找不到人接手,家里的房子也未能卖出去,也只能无奈地放弃了。六姑婆和六姑公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携带着简单的行李,一家人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县城,在西江边的小码头坐上了去了香港的货船。几经周折,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香港。六姑婆一家人历尽艰辛,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香港从头开始,终于在这片异乡之地扎下了根。
梅紫的爷爷,在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与六姑婆失去了联系。爷爷只知道她去了香港,六姑婆临走前让人带了口信给爷爷。至于六姑婆一家人在香港过得好不好,以什么为生,这些情况,梅紫的爷爷就不清楚了。在这期间里,梅紫爷爷的父母相继离世,爷爷最小的妹妹,梅紫的八姑婆,一个相亲了无数次都看不上别人的大龄剩女,也经人介绍,远嫁去了广州。
梅紫的八姑婆,生性活泼好动,热情开朗,从小就向往大山外的生活,一直都渴望到大山外的大城市生活。八姑婆从小跟六姑婆感情比较亲厚,受六姑婆的影响和关照,自视甚高。八姑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家里也有不少媒人上门说亲,八姑婆心气高,本地的都看不上眼,来者皆拒绝了,并且还放话说非大城市的不嫁。一来二去的,也就没媒人上门了。后来,有个去了广州工作的亲戚回乡下过年,见八姑婆年龄也不小了,这样耽误下去怕她会孤独终老。看在自小一起长大的情分,给她撮合了一门亲事。未来姑爷在广州的一家国营大商场工作,工薪基层,两人年纪相近,人也老实本分。挑来挑去,差点挑成剩女的八姑婆,相亲后也挺满意的。虽然未来夫家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但也算是大城市的人,更何况自己年岁渐长,再不嫁就真成老姑婆了。八姑婆同意了这桩婚事,就这样嫁去了广州,那也算是随了她的心意。
梅紫爷爷的家,原本也是很热闹的大家庭。自梅紫的八姑婆远嫁后,就剩下梅紫的爷爷和梅紫的父亲两人相依为命。光阴似箭,梅紫的父亲,也从当年不足十岁的少年长大成人,娶妻生子,这个人丁单薄的家庭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梅紫一家在小村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梅紫的家突然收到了从香港寄来的挂号信,一封贴着英女王邮票的挂号信,与六姑婆中断了许久的联系方才恢复了。信里只是简略地说了些在香港的情况,并没有详细地说,六姑婆说将会回小村探亲,一切面谈。收到信后没多久,六姑婆办好了回乡证,提着大包小包的物品,回到了小村。阔别故乡多年,终于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一见面,梅紫的爷爷和六姑婆,一个喊了声“大哥”,另一个喊了声“六妹”,两人便热泪上涌,激动地哭了起来。二十多年失去联系的两个亲人,终于见上面了。六姑婆带着她的大儿子,也就是梅紫的大表叔,一起回来的。当年离乡时还是青春美丽的六姑婆,现在已是一个六十岁的大妈了。梅紫的大表叔,当年还是一个未满十岁的孩童,现如今已是为人父亲的中年男人了。梅紫的大表叔,在香港的工作是警察,早已成家立业,儿子都上幼儿园了。这次休假陪六姑婆回乡。离开家乡这么多年第一次回乡,六姑婆除了行李,还带了很多很多的物品,用大大小小的红白蓝胶袋装着,堆满了梅紫家的整个客厅。大表叔说六姑婆为了这次回乡,前前后后准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光是买回乡的物品就费了不少功夫。
六姑婆和大表叔在小村住了几天,亲戚朋友都去探望了。六姑婆也去了县城,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县城的商铺和房子也早已物是人非。梅紫的爷爷怕六姑婆去了县城回来想起往事伤怀,还想着劝她看开点。没想到,六姑婆倒是看得开。六姑婆觉得,有生之年,还能踏上故乡的土地,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六姑婆说,在香港多年,心里一直想着故乡的亲人,想着这片熟悉的故土。那种思乡之情,无以言表。这一次回乡下,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心里实在安慰极了。几天后,六姑婆和大表叔回了香港。从这以后,六姑婆一年中总会回到小村几次。小村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小村的亲人,多年来,在六姑婆心中一直牵挂着,念念不忘。
六姑婆每次回乡,大包小包带回来的物品,梅紫想的到和想不到的都有,小到一瓶白花油,大到一台21寸的黑白电视机,六姑婆都能带回小村。有一次,六姑婆写信回来,让梅紫的父亲去广州接她。梅紫有些好奇,平常都是她自己坐车回来小村的,这一次有点不一样。等梅紫的父亲和六姑婆回到小村后,梅紫才明白,原来六姑婆竟然从香港带了一台电视机回来。当时,电视机在村子里是个稀罕物品,没有一个人见过。小村的人听说梅紫家从香港带回来一台黑白电视机,整个村子的人都赶来梅紫家,看这个从未见过的洋玩意。一大群村民挤在梅紫家屋前的空地上,老老少少的把院子挤得满满的,热切的等待着看电视。要看电视,必须自己架设天线。梅紫的父亲搬来一把木梯,爬上了厨房的屋顶,忙活了好一阵子,终于立起了一架很原始的像鱼骨头一样的天线。打开电视机,按照商品说明书来回调了老半天,黑白的电视画面出奇的清晰。自此以后,梅紫家开始有电视看了。那时的电视只有很少的频道,珠江台的电视画面比较清晰,没什么雪花,所以,梅紫家里看得都是珠江台的节目。偶尔遇上电视播放时出现有雪花的现象时,梅紫的父亲就爬上厨房的屋顶,把那架鱼骨一样的天线摆弄摆弄,电视画面就会恢复清晰。当时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大地恩情》和《霍元甲》这两部片子,在小村拥有众多忠实的粉丝,每晚必来梅紫家追剧。
每天吃完晚饭,梅紫家屋前的空地上,便坐满了自带板凳来看电视的人。夜幂刚刚降临,梅紫家就开始热闹了,陆陆续续的来了很多人。看电视的人,从家里的客厅一直坐到屋外的院子里。家里凳子不够,很多人都是自带凳子。还有很多人是端着自家的饭碗带凳子来的,为了不错过连续剧的播放,边吃边看。一大院子的人,除了看电视,大家凑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拉着家常。左邻右舍喝着梅紫爷爷泡的大碗茶,谈论着今年田地里农作物的收成,又或是电视的剧情和人物的发展变化,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大家相处的很融洽,孩子们则吵吵嚷嚷的围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每当此时,梅紫在小伙伴中就显得很是重要了。电视连续剧的剧情发展如何,哪一集没看到的小伙伴们就围着梅紫吱吱喳喳的问个不停,梅紫立马就成了剧情讲解员。
除了家里有电视机之外,梅紫让小伙伴羡慕不矣的地方还远远不止这些。梅紫的六姑婆每次回来探亲时,带回来的礼物,让当时所有的村民都羡慕不矣。港派的新潮衣物,虽然大多是穿过的旧衣物,但衣服也有七八成新,而且衣服上没有补丁,这些衣服在当时仍然算得上是很好的衣物。因为那时的村民们,一年中也买不上几件新衣,可以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也是不错的。更何况,那些衣服的颜色鲜艳,款式新奇,县城里卖的衣服相比就老土多了。梅紫穿着六姑婆从香港带回来的这些衣服,与小伙伴们穿的补丁衣服相比,不仅洋气,而且漂亮多了,梅紫自己也觉得挺神气的。
六姑婆每次回来,除了必带的几大袋子衣物外,还会带回来很多好吃的东西。一些在今天价钱依然不便宜的海鲜干货,如鱿鱼和蚝干、发菜之类的必有几包。万宝路香烟、马爹利酒、花旗参片、狮球唛花生油、和兴白花油、保心安油、虎标万金油、丹麦蓝罐曲奇饼干,林林总总的物品,各式各样的都有。这些香港带回来的东西即使在县里的商店里也是买不到的。
在小村里,家里有香港亲戚的人家,会被称为家有“南风窗”的人家。很多从香港回乡探亲的人,都会像六姑婆一样,像个超人一般提着大袋小袋的物品回乡。几个大大的红白蓝胶袋装满了乡下稀缺的各种物品,大到日本产的电视机、录音机,小到衣服鞋袜、糖果饼干,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总会千方百计的带回乡下。小村的物质匮乏,贫穷落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让回乡探亲的香港亲人牵挂于心。他们为小村的亲人所能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绵薄之力,带些金钱和物品回来。小村里有他们的根,有他们同宗同族的兄弟姐妹,有无法抹去的宗族烙印和刻印在心头永不消逝的乡愁。一张小小的回乡证,承载了粤港两地浓浓的乡情。背井离乡的人们,始终心系乡土,六姑婆就是这种心系乡土的人。
六姑婆每次回乡,除了这些必带物品,还会从香港带些糖果回来。各种各样不同口味的都有,有巧克力糖、水果糖,还有奶糖。特别是过年回来探亲,糖果更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拿去探亲戚的糖果,六姑婆总会预备一些给梅紫和哥哥姐姐们。六姑婆总是亲自把糖分到梅紫兄弟姐妹手里,每个人都会分到一小把的糖果。剩余的糖果,六姑婆会拿给梅紫的爷爷放着。梅紫拿到糖果,总是先收好,却又忍不住拿出一颗,剥开金色的糖衣,把糖果凑进鼻子闻一闻,然后才放入嘴里,咬上一小口,慢慢品尝,再三回味。好东西要与小伙伴们分享,拿到手的糖果,除了自己品尝,剩下的几颗,梅紫会带出去与小伙伴们分享,让小伙伴们也尝尝香港糖果的味道。分糖果时,每个小伙伴只能分到一小块,人太多,每个人都想尝一尝,一颗糖要分开几份。虽然每个人只能吃到一点点,但每个小伙伴都说很好吃。这些从香港远道而来的不同口味的糖果,或许是那个年代那个小山村里能吃到的最好吃的糖果了。小村的商店里,能买到的糖果,只有那些硬硬的带水果味的糖。偏僻的小山村,连大名鼎鼎的大白兔奶糖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巧克力糖之类的。爷爷知道梅紫把糖果分给了小伙伴,总会背着其它家人偷偷的塞几粒糖果给梅紫。梅紫知道,爷爷最疼爱梅紫了。
平时,梅紫能吃到的糖只有麦芽糖。平日里将那些晒干的鸡毛鸭毛,还有用完了牙膏的旧牙膏管收集起来,等到那些走村窜户上门收破烂的人来到村子,梅紫便拿出去与他交换麦芽糖。收破烂的收下东西,就会拿出一根细细的竹签,在一个粗陶罐中,挑了一点麦芽糖缠在竹签上,缠上几圈,递给梅紫,就完成了以物换糖的交易了。梅紫一直眼神热切地看着他缠麦芽糖,心里面不停地对他说,缠多点!缠多点!把整个竹签都缠满最好不过了。收破烂的仿佛看穿了梅紫的心思,笑着对梅紫说:“你想吃麦芽糖,以后存多点东西来换,烂铜烂铁烂胶鞋、鸡毛鸭毛鹅毛都可以换麦芽糖。”梅紫看了看手上的麦芽糖,回应了一声,很满足的吃了起来。麦芽糖有点黏牙,但很甜,那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甜味,吃在嘴里却是大大的满足。
每次只要听到村子里响起了“当当当“的特有的声音,还没等到那一声拖得长长的:“收烂嘢啦,收买烂铜烂铁烂胶鞋、鸡毛鸭毛鹅毛”的声音传来,各家各户的小孩子便急急忙忙的跑出家门,捧着存放多日的各种各样的废品,赶到收破烂的人身边,热热闹闹的围了一个大圈。有的拿的是晒好的鸭毛,有的拿的是烂了的胶鞋,有的是一些无用的烂铜烂铁,统统都可以换麦芽糖。孩子们吵吵嚷嚷的围在一起,争先恐后的和收破烂的人进行交易,惟恐那陶罐中的麦芽糖会分光,每一个拿到麦芽糖的小孩都很满意这种交换。而这种甜蜜蜜的幸福味道,也不是可以经常尝到的。因为能换的东西并不多,鸡毛鸭毛只有过年过节才有,而收破烂的人也只是不定时的来村里。换到麦芽糖的小孩,都是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没东西换的小孩,只能在一旁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吃。所有的小孩都期盼着收破烂的人能经常到村子来,期待着能吃上一口甜蜜的麦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