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谦十分清楚楚天尧担忧的是什么,也深知他此举的用意,更明白楚天尧虽忌惮他,但却又不得不倚重他的心境,所以才会在近几年有接二连三的大动作。
首先,是在四年前命他掌枢密府,握天下兵马,不再让他在外领兵。
其次,是立皇四子楚隐为太子。
楚天尧的嫡长子楚斌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了,但五年前他却突然暴病而亡。紧接着,在楚隐之上的两位皇子也相继故去,在楚隐之下的几位皇子又都年纪尚幼,自然只有楚隐可立东宫。
虽说楚隐最为年长,可到今年也只有十六岁,楚天尧在这档口连翻提拔慕谦,又何尝不是在为楚隐的将来铺路。
再次,是借南巡之机制造与朝廷的死对头司过盟之主面谈之机,重提十八年前旧事,将最头疼的敌人转为盟友,加入到共同对外的阵营中。
当然,楚天尧的这一步棋,朝中基本无人知晓,但却十分重要。
最后,便是在此次南巡时钦定宰辅团共同辅佐太子理政,朝野上下谁看不出来,这些人分明就是日后的顾命大臣。而今夜这用意深远的召见,明日也自会传出皇宫,更是明确了裴清与慕谦的文武首辅地位。
在这个兵荒马乱、朝代频繁更迭的年代,只有掌握了兵权才能拥有话语权,而慕谦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军中,威望都极高,旧部遍布天下,许多边军卫军将领甚至地方军府将帅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因此,有慕谦做后盾,那些蠢蠢欲动的诸侯们才不敢轻举妄动,放眼如今大魏满朝的武将,恐怕也唯有他才有这般的震慑力。
而楚天尧对慕谦的信任与倚重,满朝文武乃至皇家贵胄都看在眼里。他如此厚待慕谦,若慕谦在楚天尧百年之后存有异心,只怕所有人都会在背后戳着他的脊梁骨议论。
慕谦自己也十分清楚,楚天尧将他架到一个百官难以企及的人臣高度,不过就是怕他在他驾崩后篡位夺权,毕竟这两百多年来,武将废帝自立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大魏的天下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在看人这方面,楚天尧还是有相当自信的,这大魏上下大概也没几个能胜过他,这也是他能将那么多能人干将收为己用的关键。
所以,若要问这天底下最了解慕谦的人是谁,只怕唯有曾与他共同成长于军营、联手为昌盛帝打天下、无数次出生入死的自己,就连他的养母韩氏都要靠边站。
所以,慕谦是个多么重情义的人,楚天尧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慕谦在很小的时候就因战乱痛失双亲,幸得姨母家收养才得以活下来。只是,姨母家家境贫寒,条件十分艰苦,所以慕谦从小就过得很苦。
十四岁那年,他远离家乡孤身从戎,只可惜在军中摸爬滚打数年一直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直到遇见当时还是前朝武将的昌盛帝,不仅蒙其战场相救活命,还得其重用提携,这才有了他之后的平步青云。
若非昌盛帝出手相救,他或许早已命丧战乱之中,如今这世上便不会有慕谦的存在;若无昌盛帝的重用提携,就更不会有如今功成名就的护国柱石。
所以,这么多年来,慕谦一直在报恩,报昌盛帝的救命与知遇之恩!
所以,这么多年来,即便他对他诸多猜忌试探甚至故意刁难,同时明里又高位重权厚禄地恩宠,以服臣心军心,他始终都不为所动,别说是任何僭越谋反的迹象了,就连一丝的埋怨跟不满都不曾表露过,一心一意打算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大魏这万里江山。
他甚至敢打包票,除非将来全天下的人都逼他,否则他这辈子都绝不可能会反。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全天下的人都逼他,只怕他也会选择以自裁的方式保全天下苍生,贯彻他的忠义,他的人生信条。
就是因为他将慕谦看得这样透彻,所以他才放心将楚隐和大魏托付给他。
不过,楚天尧虽看透了慕谦,也放心将太子和江山托付给他,却并不代表他能改掉自己多疑猜忌的毛病。四年前,在将慕谦调回京城时,他就将慕谦的一众旧部四散到各地任职,以此分解削弱他的势力。
就现实而言,慕谦虽权倾朝野,但他在京城却没有任何兵权,他的兵权主要是在京外,各地军府和边军,数量和战斗力是占绝对优势,但都远离京城,就连他的长子慕荣也不在京城,真到要命的时候,其实他手里的兵权恐怕什么也做不了。
也正是基于这一层又一层的人心算计,慕谦才会当着楚天尧的面发下那样的毒誓,以打消楚天尧的疑心。
当然,慕谦还清楚,楚天尧如此诸般筹谋算计,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多疑的帝王心,更因为一个横在他心中近二十年的巨大隐患。
他便是厉王楚天承。
楚天承是悯太子楚天祁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昌盛帝仅剩的嫡子,比楚天尧足足小了十二岁。他大放光彩时,慕谦尚未取得“常胜将军”的名号。
昌盛帝楚耀宗一生育有三子两女,悯太子楚天祁是嫡长子,庶长子楚天尧排行第二,中间两个女儿亦均为庶出,楚天承排行最末,为嫡出。
楚耀宗之嫡妻聂氏,也就是楚天祁和楚天承兄弟俩的生母,在怀楚天承时已是三十三岁高龄,最后果真因为难产而红颜早逝。
楚耀宗称帝后便立刻追封聂氏为皇后,尽管此后他为了巩固皇权而立了继后,后宫也不乏红粉佳丽,可他却再也不曾对哪个女子动过真心,姑且称得上深情专一。
话说这位厉王也曾是天之骄子,难得一见的奇才,被誉为大魏的“不败传说”。
年轻时的他跟随昌盛帝和悯太子四处征战,军事才能十分突出,很受昌盛帝的器重和悯太子的宠爱,原本前途无量,但庚寅之变后,他却突然卸去了所有在朝在军职务,从此风花雪月,不问政事。
于是,曾经的“不败传说”就这样沦为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长年流连风月场所的风流大王,任谁都看得出,造成这一切的根源便是当年的庚寅之变。
庚寅年年关刚过,当时还是凌王的天启帝便突然发动兵变,一夜之间血洗了太子府,踏着成千上万人的尸体和满城的鲜血坐上了皇位,没人知道当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因为参与兵变的知情者不是死了就是无故失踪了。
不仅直接参与兵变的人,就连皇室宗亲,楚天尧也不肯放过。幸亏昌盛帝的两个女儿都为巩固皇权而早早地下嫁到了地方军府,否则以楚天尧的狠毒冷血,只怕连她们也难逃厄运。
也幸亏楚耀宗没有兄弟姐妹,唯一的弟弟还在早年战乱中不幸战死了,故而魏室没有直系皇亲,只有外戚皇亲。
因此,先皇后符氏及如今在位的继后刘氏外戚皇亲中,但凡稍微知道点内情的,不是被贬就是发配,再想回到京城只怕是今生无望,更有甚者直接悄无声息地人间蒸发了。
是故,有关庚寅之变个中内情便再无人敢提及,加之对无孔不入的武德司的畏惧,朝野上下皆对此讳莫如深。
然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他不仅以直系皇亲的身份自那场兵变中全身而退,而且这么多年来一直尊享着皇亲荣华,平安无事。
这人自然便是厉王楚天承。
天启帝自登基之后,对这位年轻的亲王明里暗里那些猜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而天启帝为向天下人昭示自己的仁德与胸襟,同时也为堵悠悠众口,便将下辖支州最多、面积最大、兵力最多、实力最强的军府——九源府交给他。
然而,实际上这九源之地原本就是楚天承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