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小型养猪场创办与经营
2286800000012

第12章 小型猪场生态养殖创高收(2)

猪圈栏高80~90厘米,栏距10厘米,可用钢管、钢筋,也可用水泥预制条制成,栏门高80~90厘米,宽70厘米。

发酵床可分为地下式、半地下式和地上式3种。南方地区,地下水位较高,一般采用地上式发酵床;北方地区,地下水位较低,一般采用地下式发酵床,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建造。地下式发酵床要求向地面以下深挖90~100厘米。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也可采用地上式发酵床。地上式发酵床在地面上砌成,要求深度90厘米。半地下式可适当地挖一定的深度至不出水为止,然后在上面用砖砌至90厘米深度的坑即可。对于地上式结构、半地下结构,一般每个栏舍一面墙体留设几个缺口,以方便垫料进出。缺口用木板等遮拦。发酵床底可做成一定坡度,排水的一侧更低,以利于发酵多余的水分从这里排走,有15度的坡度即可。垫料高度:保育猪40~60厘米;中大猪80~100厘米。猪舍走道可用水泥固化,也可为泥土地。

发酵床技术实现猪场清洁生产对养猪猪舍的建设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可以在原建猪舍的基础上稍加改造就行。

(4)发酵床的制作方法

发酵菌种。包括土著菌和复合菌。

土著菌指在本地自然环境中长期繁衍生长的有益微生物群落。土著菌按好嫌气性分有好气菌、嫌气菌;按菌种分有酵母菌、曲霉菌、放线菌、乳酸菌等。这些土著菌更能适应当地的环境,能更快地参与有机材料和粪尿的分解。采集土著菌前应首先注意采集的地点,一般采集的地点应在环境清洁,没有污染、垃圾、落叶,且富含腐殖质的地方或山谷、农田。采集时把做的稍微有一点硬的大米饭(1.0~1.5千克),装入用杉木板做的小箱(25厘米伊20厘米伊10厘米)中,约1/3,上面盖上纱布或纸,用线绳系好口,将其埋在选定地点的土壤中。为防止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4~5天,春、秋季经6~7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入到米饭中,形成白色菌落,这些就是土著菌。等米饭长有土著菌后会有一定的香味,把这样的米饭取回后装入坛子里,然后掺上原材料量1/2左右的红糖,将其混合均匀(数量是坛子容量的1/3),盖上纸,用线绳系好口,放置在温度18益左右地方。大约放置7天左右,就会变成液体状态,这就是土著菌原液。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采集不同的菌种。土著菌菌种一般要进行扩繁,扩繁时将土著菌菌种适量加入15千克米糠和1/500的植物营养液10千克,加水拌匀。摊放在能遮阳挡雨的土地上,温度为20益左右时,厚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上面覆盖稻草、草帘或麻袋,再洒上适量1/500的营养液。经3~5天,菌丝可布满表面,将扩繁后的菌种加入15千克米糠和10升水中,按上面的方法继续扩大菌种直到所需要的菌种数量时为止。扩繁好的菌种在避光处晾干,装入开口的编织袋中保存,注意防潮、防鼠。常温下菌种可保存1年时间。

复合菌是由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菌群复合培养而成。一般这些有益微生物在大规模人工培养前都要通过人工选育,从其中筛选出活性较强不易退化的菌种,这些菌种再经过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并要求符合饲料卫生标准。一般复合菌都已商品化,可以直接购买,购买后可按使用说明自行进行扩大培养或稀释后使用。

垫料。木屑、锯末、粉碎的玉米秆等是发酵床制作中填充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垫料的原料以锯木屑最好,其次是秸秆,但要注意不能采用松树等含抑菌物质的树种。其次垫料以有一定惰性的为好,因为垫料有时需要用好几年,如果分解性太好,就需要不断补充新鲜垫料,垫料分解后会下沉,同时猪也会吃掉一些,所以,经常要补充新鲜垫料,增加管理难度。

当然,如果希望猪能多吃以垫料为主的营养源,减少饲料开支,则也可以多考虑用秸秆粗粉等相对易分解的原料作为垫料,只是平时多注意维持生态垫料的微生物平衡即可,即不断补充消耗掉的发酵垫料和菌种。

泥土。自然环境的纯净土壤中,通常栖息着多种有益微生物的混合体,而这些微生物如果遇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就会迅速繁殖并与其他合成微生物迅速融合,很快形成有益微生物的生理优势,以抑制杂菌生长繁殖。发酵床养猪要求使用未施过化肥或农药的泥土。

食盐。发酵床制作过程中,必须加入适量的食盐,以抑制醋酸菌的活动,防止其对乙酸进一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加入食盐后,由于发酵床处于恒温状态下,则容易发酵生热。

活性剂的制作。活性剂包括植物营养液、氨基酸液、乳酸菌、水果酵素等,主要用于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特别是在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时,可以用活性剂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以加快对排泄物的降解、消化速度。

植物营养液是从植物生长点内提取出来、经发酵后形成的液体,含有有机酸、高活性的生长激素等物质。选用的植物要抗逆性强、耐寒性好、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这类植物有艾蒿、水芹菜、麦类、苜蓿等;其次是生长点生长较快的植物,它们有竹笋、瓜类等;再者以节间距离长、咀嚼有甜味的茎为材料;也可以采用栽培植物如番茄侧芽、南瓜蔓、山芋藤等为原料来制作。在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采集生长繁茂的植物茎尖,采集的时间以清晨露水未干时为好,采集后不用水洗。配制时将采集的材料直接用红糖腌制。红糖的用量要根据材料的水分含量加以调整。一般1千克植物用500克红糖拌匀后放入小口陶缸内并封口。环境温度在20益左右时,通常需要5~7天即成营养液,放在避光处保存待用。

氨基酸液指用鲜鱼的废弃物制作的液体。选与青鱼一样、背部发青的鱼较好,其他鱼类、动物内脏也可以。鱼头、骨头、内脏等残渣与等量红糖混拌,2~3天后开始形成液体,10天左右可完熟,提取液体使用(滤渣作发酵肥使用)。

垫料制作方法。根据制作场所不同,一般可分为集中统一制作和猪舍内直接制作两种。集中统一制作垫料是在舍外场地统一搅拌、发酵制作垫料。这种方法可用较大的机械操作,操作自如,效率较高,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猪场,在要新制作垫料的情况下通常采用该方法。在猪舍内直接制作也是十分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猪舍内逐栏把谷壳、锯末、生猪粪、米糠以及菌种混合均匀后使用。这种方法效率低些,适用于规模不大的猪场。混合时一般木屑占垫料总重的90%,其质地松软,可吸收水分。一般猪舍中垫料的总厚度约为90厘米,每平方米垫料重约150千克。有条件的可先铺30~40厘米厚的木段,然后铺木屑;若木屑来源不足,也可先铺50厘米厚的玉米秸秆或30厘米厚的稻壳,然后再铺木屑,土的用量约占垫料总重的10%。垫料中加粗盐有利于木屑的分解,用量为垫料总重的0.3%。发酵期间,每天测量发酵温度,并做好记录。从第二天开始在不同角度的3个点,约20厘米深处测量温度,如果第二天垫料的初始温度没有上升就要查找原因,即查一查垫料有否加入防腐剂、杀虫剂,水分是否过高或不足等。根据天气情况,垫料在发酵一定天数后即可开始饲养生猪。

(5)管理维护

发酵床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一般会发生分层。生态垫料应该分为3层,最底部的是厌氧层,通常为20~30厘米,它不断地为上层提供有益微生物,是菌种的源头。中间一层应该是兼性厌氧层,这是对猪排泄的粪尿进行发酵的主要部分,由于少量空气的存在,发酵产热比较活跃,其温度可达到40~50益,也是生成菌体蛋白质的主要地方,是同化尿酸、尿氮的主要地方,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等都比较活跃,由于有上层垫料的覆盖,所以,温度和环境也相对稳定,有利于发酵进行。加上最上面一层覆盖层,缓冲了猪突然大量排泄的粪尿,使猪粪尿进入这个发酵层也是缓慢地进行的,覆盖层还隔离了外面温度与发酵层温度的温度差,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保证了发酵所需温度。最上面一层是覆盖层或缓冲层,但它由于直接与空气接触,温度随环境变化很大,加上水分散失比较多,含水量只有30%左右,所以,发酵作用并不活跃,但可为下层发酵层提供温度、湿度和少量的有控制的空气量。上层垫料也不能太湿,不然的话,发霉现象会很严重,霉菌都是好氧菌,如果水分适宜又有空气,霉菌丝就会长得很快,当然,猪不断的拱翻对霉菌的生长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总体来讲,与常规养猪的日常管理相似,但发酵床有其独特的地方,因此平时的管理也有不同的地方:

发酵床的床面不能过于干燥。一定的湿度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地面湿度必须控制在60%,应经常检查,如湿度过高导致垫料表层部分湿化,使发酵停滞或引起异常发酵,则应打开通风口,利用空气流通调节湿度。如果过于干燥,则还可能会导致猪的呼吸系统疾病,可适当喷水或营养液。

猪舍中的锯屑变少时,适当补充微生物原种和营养液。发酵床可以连续使用5~7年不用清理,每批猪出栏时,菌床要缺少10厘米左右,此时,把缺少的部分补齐即可。

要密切注意土壤微生物菌的活性,必要时需加活性剂来调节土壤微生物菌的活性,以保证发酵能正常地进行。

生猪一般在固定地方排粪、撒尿,所以应把猪粪集中部分每天按不同位置进行翻埋,不要把猪粪裸露在表面。

猪舍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夏季温度较高,应注意通风散热,因为发酵温度高于70益时,微生物将进入休眠状态或大量死亡,导致发酵缓慢甚至停止。发酵床发酵熟化是一个放热过程,若不加以控制,使温度偏高,则会过度消耗有机质,影响发酵持续性。故发酵床温度超过55益时就应采用通风或翻堆的方式加以控制。猪舍换气不畅,对猪体健康不利,可开前后窗进行通风,通过通风和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同时可以适当调节发酵床的深度,使中心发酵温度下降,同时也降低微生物活性。还可加遮阳网减少阳光直射,降低舍温。冬季中午开天窗排放气体,为了保温可在猪舍上加盖草帘。

猪舍内禁止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类物品,防止它们对土壤微生物的杀害作用,使得微生物的活性降低。

微生态垫料养殖技术由于粪尿与垫料形成一个微生态平衡,所以,平时除了需要保证微生态平衡的正常运转外,也要注意疾病的防治,以防为主,毕竟厚垫料养殖技术,在病猪隔离上不如普通水泥地面养猪方便,如果疏于管理,则可能发生猪病迅速感染现象。

(6)猪群疾病防控措施

猪场最好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外购仔猪引进时带入病原菌,又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引进种猪时,尽量从非疫区购入,并经兽医部门检疫,经消毒后再进入隔离猪舍,观察1个月后,健康猪按本场免疫程序注射疫苗后,再经过15天左右适应观察,方可入场混群饲养。

生长育肥猪入栏前,需要做好驱虫工作及正常的疫苗注射防疫工作等。如果一定要从外面购买猪苗,则一定要从比较规范的猪场引猪,这些猪场经严格检疫,可确保没有对猪危害的传染病,如口蹄疫、霉形体肺炎(气喘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赤痢(魏氏梭菌性泻痢)、弓形体病、脑炎等。

要经常性注意观察猪的排泄情况,一旦有拉稀现象,要就地处理掉,挖掉稀粪便,在拉稀处撒上石灰粉进行消毒,病猪要预防性地进行隔离处理。实践证明,微生态垫料养殖技术是充分照顾到了猪的自然生态条件的养殖方式,是回归自然,一般发病率极少。

适当给猪使用抗生素,并不影响发酵型垫料的发酵能力,反而是为了防止猪只胃肠中有害病原菌的繁殖和带入到垫料中,引起不利于发酵的影响。但抗生素的使用是间歇性的,不允许在饲料中作为添加剂经常性地使用,换句话说,是在疾病多发季节(如冬天和冬春交替季节),才进行的预防性的添加,具体操作如下:

后备种猪:每吨饲料用支原净+金霉素,或阿奇霉素+氟苯尼考拌料,每月应用1周,直到配种或配种前连续集中饲喂1周,以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如气喘病。

种公猪:每吨饲料用支原净+金霉素,或阿奇霉素+氟苯尼考拌料,每月应用1周,同时加用氨基多维(如免疫多维:

金赛维即可)或鱼肝油粉拌料,以预防和控制呼吸道病症感染,如喘气病,增强公猪性欲,提高精液品质。

经产母猪:母猪产前后1周,用利安欣(利高霉素)拌料,以预防产后感染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感染。母猪产后1小时,肌肉注射得米先10毫升,以预防产后生殖系统感染。母猪断奶后,用林肯霉素或阿莫西林拌料4~5天,防治乳房炎、子宫炎,并提高受胎率。条件允许时,母猪配种前2分钟,肌肉注射20国际单位催产素,可提高受胎率。

仔猪:1日龄口服新霉素1次,可抵抗早期感染,防治仔猪下痢。3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牲血素1次进行补铁(也可以用“一针肥冶),有效防治仔猪缺铁性贫血。3、7、21日龄,各注射得米先1次,可防治呼吸道综合征和下痢,促进生长,提高断奶整齐度,减少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和猪瘟病等引起的继发感染。仔猪断奶后,用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拌料饲喂1周,可有效预防仔猪水肿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及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

第12周(育成转育肥期),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拌料饲喂1周,预防呼吸道综合征和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育肥猪:每月饲喂1周利安欣(利高霉素),可有效防治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生长。在每年的春、秋气喘病易发季节,每月用泰乐菌素拌料1周,可防治气喘病发生。在冬天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多发季节,用痢菌净粉+病毒灵粉拌料饲喂,可有效防治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应该特别关注猪气喘病。猪气喘病属慢性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春季易发。该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主要见于新疫区和新感染猪群,以乳猪、断奶前后的仔猪、妊娠母猪多发。病猪呼吸困难,有明显腹式呼吸状,有时有痉挛性阵咳。病猪的体温正常,若有继发性感染,则体温会升高到40~42益。病程1~2周,病死率10%~30%。

慢性型常见于老疫区的架子猪、育肥猪和后备母猪。病猪主要症状为咳嗽,以清晨、喂食前后和剧烈运动时最为明显,重者发生连续的痉挛性咳嗽,症状随营养、卫生和环境等外界条件的变化时轻时重,病程2~3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以上。病猪易继发巴氏杆菌、肺炎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沙门氏杆菌及各种化脓性细菌、猪鼻支原体及粒状衣原体等感染,从而引起病势加剧和死亡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