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河。战国史则是这条长河中激流澎湃、景象万千的一段。汹涌的潮流席卷着万丈波涛,涤荡着千年的尘埃,冲击着礁石险滩,勾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绚丽缤纷的五彩画卷。战国前期七雄并立的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绝非历史偶然。早在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曾用“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寥寥数语来概括春秋时期霸权迭兴,礼崩乐坏的历史现象,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司马迁所言仅仅是历史的表象,著名史学家童书业先生则指出:“春秋为一过渡时代,一切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文化均开始发生变化”。对于司马迁的以上论述,童先生更有自己深刻的领会:“春秋之末,‘宗法’、‘封建’之制开始解体,新国家已在形成过程中”。所谓的“新国家”,按照笔者的理解,则是大变革过程中形成的分立的单一制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如果说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变革仅仅是“开始”,新国家只是“在形成过程中”,战国时期则是政治体制的剧烈变化时期,在变法改制的汹涌浪潮中,新的分立的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则已陆续建立。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春秋时期霸主们尚忙于“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战国时期各国“务在强兵并敌”,“海内争于战功矣”。通过轰轰烈烈的变法改制,谋求富国强兵,成为各国统治者的刻意追求的政治目标。李悝、吴起、申不害、邹忌、淳于髡、商鞅等一批改革家,在各国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提出并实施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思想文化等方面改革方案。正如《易?系辞传》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各国的变法改制活动,魏国李悝变法最早,因而在战国前期的历史上,魏国最早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天下强国。齐国通过改革,彻底改变了军事上被动局面,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强盛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最成功,也最彻底,促使秦国迅速崛起,在短期内发展“为诸侯雄”,秦国最终完成了天下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然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制运动中,韩国申不害的术治毕竟收效甚微,在战国前期的历史上,韩国介于大国之间,“兵寇交至”,难有作为。尤其在这场变法改制活动中,吴起是结局最为悲壮的人物,楚国变法的失败则直接影响了战国中后期楚国的发展走向。历史烟云,转瞬即逝,战国前期轰轰烈烈的变法改制活动,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从这重意义上讲,历史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应该强调的,在战国历史的大舞台上,除了魏、齐、秦、楚、赵、燕、韩七雄之外,还有中山、周、越、蜀、巴、滇、宋、郑、卫、泗上十二诸侯乃至周边地区代、匈奴、夜郎、山戎等国族。毫无疑问,在这场大变革的历史舞台上,他们充当的只是配角,各民族共同缔造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在从割据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中,相互交融渗透和吸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不应该忽略他们的存在和在战国前期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应该将其全部视为悲剧式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和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为战国前期五彩缤纷的历史剧增添了更为丰富和鲜活的素材。
本书旨在将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置于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以便于读者深入领会战国前期七雄并立局面形成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战国前期时代特征及成因的准确把握。本书不是为了迎合目前影视行业靠商业炒作而吵起的“战国热”,同样,由于笔者天生缺乏高超的演讲能力,更没有大胆地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进行演讲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最终还是写成了略具深度的学术著作。可以告知读者的,凝聚着我多年的辛酸与快乐草就的所有文字是和读者第一次见面,错讹稗谬,是是非非,最终还是让学人来以善意的态度帮我指出,以利我学术水平的提高。
学术著作的出版是目前困扰学者和出版行业的长久无法克服的难题。学术的发展、繁荣与出版行业的生存、壮大似乎原本就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是由于有了这些关心和支持中国学术发展的诸同乡友好,才不至于使脱稿已久的这部小书永久地沉寂于书桌旁,独自欣赏。学术研究并非一个人的事情,学术研究的成果自然应属于整个社会。今日,这一愿望终于艰难地实现了。战国中后期更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否续写,待学人对此小书褒贬评说之后,方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