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2292500000006

第6章 周朝(1)

西周(前1046年至前771年)自武王至幽王传12世,13君,历275年。经考古证明,西周控制的地域比起夏商两朝来要大得多。它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至大海滨,北齐今辽宁,南达长江,比夏、商两朝的疆域要广阔得多。

西周的兴亡

周族的兴起和文王施政传说有邰氏之女名为姜嫄,因为踩到了“巨人”的脚印生下了周族的始祖弃。弃善营农业,是尧的农师。舜封他于邰(今属陕西),号后稷,赐姬姓。弃的四世孙公刘从邰迁居到幽(今属陕西),改善了农业,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诗经·豳风·七月篇》有云:“采荼(tū)薪樗(chū),食我农夫。”公刘之后九百年,传到古公亶父,戎、狄经常来侵,周族不胜其扰,古公亶父遂率领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属陕西)。周原一带良土颇多,且适宜耕种,周族过上了农业定居生活。这时周族尚臣服且受封于商。到文王时期,周族势力日益强大,商纣王怀疑文王有心反叛,囚其于羑(yǒu)里(今属河南),八年后,其子姬发重金贿赂王之近臣费仲、尤浑,费尤二人极尽谄媚之能事,终于说服商纣王释放文王。文王是一位大贤的君主,操劳政事,大力发展农业,广纳贤才,拜能人异士姜尚为相,共同治理军国大事。文王还从商朝的附庸入手,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由于他成功地化解了虞、芮两国的争田纠纷,虞、芮等小诸侯国心悦诚服地归附于他。此事后,河东的一些小国也纷纷前来投奔。紧接着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崇这个商朝的重要据点,第二年文王迁都于丰,周彻底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

武王伐纣和牧野大战前1068年,武王率大军向东进发,行至黄河南岸的盟津(今属河南),与到会的八百诸侯和部落首领举行誓师仪式,即“盟津之誓”。此次盟会确定了周的盟主地位。前1068年至1066年,纣王先杀比干后囚箕子,残暴至无以复加,连太师、少师都抱乐器奔周。此时纣已经失却民心、孤立无援,伐纣的时机终于到来了。武王大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征伐!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伐商,于二月初四拂晓到达牧野。商纣王好大喜功,常年征战平叛,商军主力并不在王都,也无法立即调回。仓促中商纣王只好将大批奴隶充做士兵,连同王城守军一起开赴战场。次日凌晨,武王整军誓师,历数商纣宠妖姬、不祭祖、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激发士兵同仇敌忾。开战后,武王先派一部分兵士佯攻,令商军自乱阵脚,而后再大举进攻。商军中奴隶和战俘拥戴武王,纷纷阵前倒戈。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周公平叛和成康之治灭商后两年,武王患病不能处理朝政。此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武王之弟周公设坛向祖先祷告,请求用他自己的性命来保住武王的性命,并将其愿望写下,藏在金滕匮(专收祭祀占卜档案用的柜子)中。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遂周公摄政。武王的另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服周公摄政,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欲废成王并取而代之。成王起了猜忌之心,周公辞去摄政之位,避居于东都洛邑。后来成王与公卿大夫无意之中发现了金滕之书,知道错怪了周公,决定迎接周公回朝理政。管叔、蔡叔、霍叔害怕周公揭发他们的恶行,就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和淮夷诸部,发动叛乱。成王命周公挥师东进,收服叛军。周公仔细分析了叛军的心理,决定对叛军分而歼之。首先派使者准备厚礼,言辞恳切地劝说霍叔回朝效力,霍叔假装答应下来,混入王朝给叛军做内应,后来被发现,被废为庶人。管叔、蔡叔和武庚仍不死心,反叛到底,最终失败。武庚、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淮夷诸部见武庚、管叔事败,无利可图,只好撤军回到淮夷。由于这场反叛,周王室意识到必须要清除殷商的残余,才能巩固周朝的统治。周公把“殷顽民”迁到新建的东都洛邑严加看管,又令纣王兄在商朝故都成立宋国,管理殷商之后。周王又把纣都和奄国旧地封给康叔和周公之子伯禽,成立卫国和鲁国,赐以殷民七族与殷民六族。至此,殷民分而散之,再无力兴风作浪,天下大定,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其祖辈的遗志,勤政爱民,节俭廉明。成王令周公制礼作乐,大规模推行自武王时就开始的分封制。成康时期,周发展到最为强盛的阶段,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国人暴动和“周召共和”厉王统治时期,宠信谗臣荣夷公,实行“专利”,霸占一切湖泊、河流,垄断了人民的谋生之路。不仅如此,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厉王置召公劝谏于不顾,派遣卫巫监视百姓,重罚诽谤之人,百姓敢怒不敢言。《史记·周本纪》这样记载:“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人民终于不堪忍受压制发起暴动驱逐厉王,厉王仓皇出逃至彘。国人遍寻厉王不见,遂迁怒于太子靖,召公以亲子替之,太子得以保全。前841年,召公和周公代行政事,史称共和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宣王中兴”和幽王灭国《史记·周本纪》称:“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对内继承厉王的“革典”并改革赋税制度,发展经济,清明政治,加强王权;对外北伐猃狁,西击戎狄,南征淮夷和徐方,使得各国诸侯皆来朝觐,史称“宣王中兴”。宣王中兴,为时短暂。宣王连年对外征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还是没有解决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在朝中,宣王诛杀无辜的大臣杜伯,使大臣们心寒。对于百姓,他一方面实行“料民”的措施,致使大量平民失去了人身自由,另一方面又不举行“籍田”的仪式,大大降低了天子威信。另外宣王也高估了自己在诸侯中的威信,对各国内政横加干涉,使各国诸侯对他渐渐离心。前782年,幽王即位。其在位期间地震、旱灾屡次发生,政局不稳;不理国事,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沉湎酒色,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回申国。为博美人一笑,幽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金一千两。虢石父献上烽火戏诸侯的计策,点燃骊山上的烽火。有个叫郑伯友的大臣劝阻周幽王说,烽火台是为了战时救急用的,这个玩笑开不得。大王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到了真有急事时,诸侯又以为大王戏弄于他们,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幽王不听。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前后共三百五十余年。

春秋霸业的兴替

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平王迁都洛邑,进入春秋时期(前770年至前476年)。春秋时期天子王畿范围大大缩小,平王初迁洛邑时,还有土地约六百里。后来有的赐给立功诸侯,有的给王族与公卿大夫封作采邑,有的被侵夺,有的被戎狄占据。天子自有的土田和子民,实在存余无几。然而此时周室已丧失约束诸侯国的能力,诸侯间相互攻伐,游牧民族趁机侵扰,局势混乱。本来诸侯定期朝聘贡献,是王室的重要收入,春秋时各诸侯不再遵守,失去了这个重要收入的王室陷入了贫困,在诸侯面前,天子只能示弱。由于王室无力统驭天下,到了春秋中期,大国诸侯相继而起,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当诸侯霸主。这一时期,诸侯群雄纷争,诸侯国兴起,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尊王攘夷”和齐桓公称霸齐国襄公时,国政混乱。公子白与纠逃亡在外。襄公死,公子小白与纠争夺王位,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遂假死骗过管仲,日夜兼程奔回齐国继立为君。齐桓公听从鲍叔牙之劝谏,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实行国野分治;军事上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经济上通过减少税收,提升人口的生育水平。经过一系列改革,齐国国力大大增强。前684年,齐桓公为报鲁国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之仇,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史称“长勺之战”。战争以齐国的失败而告终。著名的“曹刿论战”即渊源于此战。此战使齐桓公和管仲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达到称霸的目的的。于是他们想到了周天子的号召作用。虽然此时周天子已经失去了昔日号令诸侯的权威,但周朝作为一面招牌,对诸侯国还是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力。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开始了一系列的称霸活动。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君会集于首止,与周天子盟。次年,齐桓公因郑文没有来首止参加集会,号召并率领联军讨伐郑国。几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使周襄王的王位得以确立。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前664年、前661年和前660年,齐先后救燕、邢、卫于戎狄。前656年,齐率诸侯共同伐楚,于召陵盟约,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并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属河南),周天子派代表参加,齐国正式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

宋襄公争霸和泓水之战前642年,宋襄公助齐公子昭(即齐孝公)复位,自以为惊天动地,足以在诸侯间树立起威信,便想会盟诸侯,确定自己的霸主地位。楚国假意应允,伺机争夺霸主地位。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自视甚高,事先未征求齐、楚两国的意见,自作主张拟了一份秋季在宋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的通告。这引起了楚成王和齐孝公的不满。是年秋,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齐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到。会上,楚成王公然带兵挑衅争夺霸主地位,宋襄公被拘。随后楚军直奔宋国本土,由于宋国军民早有准备,楚国未占丝毫便宜。后在鲁国的调解下,楚国放归宋襄公。宋襄公回国后,深恨楚王,但又惧怕楚国兵强马壮。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且郑国国力不如宋国,就想拿郑国出胸中恶气。前638年夏,宋襄公怒气难平,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执意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直接派大军杀往宋国。两军对垒于泓水两岸,僵持之下,楚军决定渡水作战。公孙固认为应乘机进击,襄公自认是仁义之师,认为趁人不备乃不义,遂不采纳。楚军渡过泓水布阵之时,公孙固再次请求进攻,又被襄公以不仁否决。等到楚军布阵完毕,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惨败,宋襄公也在战斗中受伤,次年病死。宋国的霸主梦至此完全破灭,因其仁义,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城濮之战和晋文公称霸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在经历了漫长的流亡后,在楚王的帮助下,终于回国继承王位,史称晋文公。他即位后,对内清政怜民,选贤任能,发展经济,提倡节俭,整顿军事;对外高举“尊王”旗帜,逐步拥有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看到晋国不断强大,楚国感到很不安。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而对宋国的控制权的争夺,最终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前632年,为了争夺中原地区霸权,晋军和楚国联军在城濮交战,兵力上楚优而晋劣。楚国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战马好、士兵壮,很不好对付。晋国下军副将胥臣为了战胜敌人,想出了一条妙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进攻时,晋军的战马身披虎皮,神似真虎。陈、蔡士卒及战马都被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陈、蔡军队溃败。晋军在与楚军主力决战之时,晋文公借报楚王助其回国之恩退避三舍,从而避开了楚军的锋芒,还达到了诱敌深入的目的。等到楚军进入腹地,晋军与齐、秦、宋三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乘隙蹈虚,专挑楚军的薄弱环节打击,结果楚军大败。此战可谓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属河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将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进献给周王。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文公一战成名,称霸诸侯。

秦霸西戎和韩原之战前645年秋,秦穆公伐晋,双方交战,晋军三次败北。是年9月,秦晋交战于韩原,晋惠公被俘。经此战役,秦国国威大增。前628年,秦穆公乘郑不察,派孟明视(百里奚子)、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带兵侵郑。郑国商人弘高和奚施去周做买卖,发现了途经周的秦军。他们暗想,秦国来意定然不善,弘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秦)师”,并假托郑国君命说:“寡君闻吾干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同时派奚施向郑君报告消息。如此一番作为,孟明视以为郑国已有准备,遂“灭滑而还”(均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秦军在回师途中遭到晋军和姜戎的夹攻,全军覆没,秦军主帅皆为晋所俘。前626年,穆公采纳百里奚的计谋,给西戎王送去了大批女乐,致使西戎王沉溺女乐,荒废了国政。秦乘此良机攻伐西戎,大败戎军,“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前625年,秦国派兵攻晋,两军交战于彭衙(今属陕西),晋将狼瞫勇猛,率领人马冲进秦阵,一番乱斗,打散对方阵形,秦军大败而逃。次年,秦穆公亲自领兵伐晋,为了坚定必胜的决心,秦军一渡过黄河就烧掉了所有的船。晋人见此情形,不敢与秦战。秦虽不战而胜,却没有夺回晋国占领的被称为“桃林之塞”的秦国门户,因此力量终究不如晋国。但是秦穆公锐意强国,任用百里奚、蹇叔后,秦国更是日渐富强,称霸西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