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是流行音乐领域里的集大成者。它从西方经典歌剧中姗姗走来,将20世纪以来的音乐文化、科技时尚与商业运作等熔为一炉。音乐剧里集约了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精华,语言、歌唱、舞蹈等表演方式,以及轻松、自然、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一起形成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等风格特点。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熟能详的优秀音乐剧,如《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是音乐剧聚居的重镇,常常吸引全世界的音乐剧乐迷。
一、音乐剧的记忆
1. 音乐剧的两大栖息地
闻名于世界的百老汇(Broadway)大街位于美国纽约,是一条全长达25公里的长街。大街的两旁分布着几十家剧院,业界又曾把这几十家剧院划分为外百老汇和内百老汇两个区域,内百老汇主要上演经典的、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则演出一些实验性的、低成本的剧目。百老汇标志着美国音乐剧艺术高度和产业效益的最高成就,与电影圈的好莱坞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浓郁的商业色彩、最大化的娱乐性、豪华炫目的舞台、耀眼的明星、通俗易懂的剧情,描画出音乐剧的魅力。
伦敦西区是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音乐剧中心,由伦敦剧院协会
(The Societyo flondonTheatre)的会员管理、一共有49个剧院。这49个剧院大多数集中在夏夫茨伯里和黑马克两个街区,方圆约1平方英里,被称为西区(WestEnd)。西区的剧院大多建于20世纪前后,规模从400多观众席至2000多观众席不等,上演的剧目从音乐剧、话剧、歌剧、芭蕾舞和现代舞到木偶剧、儿童剧应有尽有。其中部分剧院受到国家资助,大力地推进了音乐剧的发展,例如音乐剧《悲惨世界》就是首先由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和国家剧院推出,随后转入商业的宫殿剧院和盖里克剧院。在西区商业剧院里,一些固定的剧目长年上演,如音乐剧《猫》(Cats)和《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已不间断地上演了24年和19年,已经成为西区的经典剧目,成为西区的象征。
2. 英国音乐剧的灵魂——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出身于伦敦的一个音乐之家,自幼接受戏剧音乐的教育,但早年作品便显露出对流行音乐的青睐。在他上世纪70年代早期的作品《耶稣基督巨星》中,震撼性地将摇滚乐引入音乐剧之中,虽然引起了许多宗教团体的抗议,但却获得了格莱美奖。韦伯最成功的作品是根据英国诗人艾略特(Thomas Stearns)的作品《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改编的音乐剧《猫》,剧中歌曲《回忆》成为叩响音乐剧大门的经典。迄今为止,韦伯已经获奖无数,其中赢得5项英国劳伦斯奥立佛奖,6项美国托尼奖和3项格莱美奖。他于1988年还荣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头衔,1992年被英国女王册封为骑士,1996年岁末再次被授予终生勋爵,成为贵族院成员。
3. 美国音乐剧的灵魂——乔治·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20世纪美国著名作曲家。作品跨界于古典和流行两大领域。被人们广为传唱的歌曲有:《爱人》(The Man I Love)、《妙不可言》("S Wonderful)、《有你相拥》(EmbraceableYou)、《我把住了节奏》(I Got Rhythm)等。享誉乐坛的《蓝色狂想曲》完美地实现了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波吉与贝丝》堪称美国音乐剧(歌剧)的典范之作。
格什温当年驻扎廷潘胡同(Tin Pan Alley,美国流行音乐的大本营)时,为多部音乐剧谱过曲,其中包括:《小姐,对我好点吧》(Lady Be Good)、《奏起乐队》(Strike Up the Band )、《甜姐儿》(Funny Face)(1927年)和《疯姑娘》(Girl Crazy )等。
二、音乐剧的个性符号
在说到音乐剧的个性特征的时候,必然要提到的是歌剧,首先来看看学界对它们各自的定义。
关于歌剧,在《歌剧美学论纲》一书中认为,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样式,戏剧和音乐是歌剧构成元素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据此,歌剧可以称为“戏剧的音乐形式”或“音乐的戏剧形式”。《歌剧概论》 中认为:“歌剧故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是指在舞台表演,并有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歌唱为主导,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等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
关于音乐剧,德国著名的音乐剧史学家鲁狄杰·柏林(Rudiger Bering)在其专著《音乐剧》一书中写道:“在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它经历了风格各异的形式,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上对音乐剧的解释为: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有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
美国著名音乐剧学者约翰·肯里克的定义为:音乐剧是包括采用流行风格的歌曲和对话去讲故事的剧本音乐剧,也包括充分展现演员各种表演才能的歌舞时事(讽刺)剧,而且音乐剧的载体可以是舞台,也可以是影视屏幕。
简言之,音乐剧是融合轻歌剧(Operatta)、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富丽秀[1] (Follies)、歌舞杂耍、滑稽表演等多种音乐戏剧艺术特点的,运用流行音乐表现形式的,携手现代音乐商业模式的,广为大众喜爱的音乐戏剧。
虽然没有歌剧的历史那样悠久,但音乐剧已经拥有了数量不少的优秀剧目,从20世纪开始,这些剧目在舞台上活跃至今。
《演艺船》(Show Boat,1927年首演),拉开了美国近代音乐剧的序幕。作曲家吉罗姆·科恩(Jerome Kern,1885~1945)被誉为“百老汇音乐剧之父”,他将黑人灵歌、查尔斯顿舞蹈、爵士乐及民间歌舞在剧中完美地结合,作品整体结构严谨,情节有序,剧中的音乐情真意切,歌曲更是脍炙人口,由保尔·罗伯逊(Paul Robeson,1898~1976 )演唱的《老人河》(Old man river)传唱至今。
《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1935年首演)由乔治·格什温创作,音乐具有浓郁的爵士乐特点,是兼具歌剧和音乐剧双重特点的上乘之作,也是歌剧史上唯一一部全部选用黑人演员进行演出的歌剧,为格什温赢得了“黑人音乐的林肯”之美誉,剧中歌曲《夏日时光》传唱至今。
[1] 富丽秀:一百多年前,法国以流行歌曲讽刺“愚蠢的”(follies)时事的游艺歌舞剧形式。
《俄克拉荷马》(Oklahoma,1943年首演)的上演,标志着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黄金时代的到来。由美国音乐剧史上最具创造力的黄金搭档——剧作家奥斯卡·小哈姆斯坦(Oscar Hammerstein II)与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联手创作。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57年首演)是美国作曲家雷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的经典作品之一。故事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音乐、舞蹈个性鲜明,活力四射,获得1958年东妮奖的最佳舞蹈设计奖、最佳布景设计奖、剧院世界奖等多项奖项。片中的多首插曲成为众多艺人专辑或演唱会的保留曲目。
《猫》(Cats,1981年首演)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震撼全世界的音乐剧作品,成为音乐剧史上的神话和代名词。从1981年首演开始,一直长盛不衰,风靡世界,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连续公演最长的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