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118

第118章 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器质性精神障碍(2)

对痴呆病儿,应该纠正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从痴呆综合征中区别出某些有特殊疗法的病症,如黏液性水肿所致的痴呆状态、正常颅内压脑积水等,给予相应治疗。原发性脑萎缩的痴呆,目前虽尚无有效治疗以恢复其已丧失的精神功能,但仍应对其家属在对病儿的护理与生活安排上予以指导,以便减少病儿的依赖,适当利用其尚保存完好的功能,从而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对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儿还要尽可能让家属或邻居经常与之接触,给病儿安排其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或某些重复性简单的手工操作,以免丧失自信,并缓解病儿的紧张心理,从而减少焦虑、攻击性发作或类偏狂反应的发生。有人认为丰富这类病儿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对环境的兴趣,可延缓其精神衰退过程。

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儿对药物的敏感性较强,有时即使应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也可产生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因此要谨慎小心。用量应从一般剂量的1/2—1/3开始,缓慢递增,症状有所好转时即宜减量,而且应选择锥体外系副作用发生率较低的药物,如利培酮、甲硫达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思瑞康。必要时可以用氟哌啶醇肌内注射。奋乃静的安眠作用较甲硫达嗪轻,而锥体外系反应较三氟拉嗪及氟奋乃静少得多。也可联合用药,日间服奋乃静,晚间服甲硫达嗪以助睡眠。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由于易产生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而该并发症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治愈。新型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往往较轻,但它们对增加体重、影响糖代谢和内分泌变化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二节)脑部疾患伴发的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病的病因当然是脑损害。引起脑损害的原因很多:胎儿期可有遗传因素,母亲的疾病(感染、放射线照射、营养缺乏、子宫疾病)等原因;分娩期可因早产、难产、缺氧等引起脑损害;幼儿期可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感染及头部外伤)和全身性疾病伴有持续高热以及营养不良等引起脑损害。其他还有一些原因未明的脑损害。

关于脑损害引起精神症状的机制,可能有两种情况:

(1)脑病灶直接引起症状,较常见于严重的脑损害脑损害为引起行为障碍提供基础,是否引起行为障碍决定于生活环境,较常见于很轻微的脑损害。对于多数病儿来说,这两种机制常相互作用。某些症状如认知功能障碍或运动功能的障碍,可以是脑损害的直接后果,这种病儿因为环境的作用或因为不能适应环境又可以产生一系列行为障碍。

关于脑损害与行为障碍的关系问题,有两种相反的看法:(1)有些学者认为脑损害与行为障碍的关系是非特异性的,主要决定于损害的“量”而不是损害部位的性质。所谓“轻微脑损害”的观点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目前美国有很多学者持这种看法。(2)又有些学者则认为症状主要决定于脑损害的部位和发生的年龄。英国的M.Rutter等人持这种特点,这种观点也受到神经生理学和成人神经病学的支持,并且也反映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疾病的分类方案中。持后一种观点者认为“轻微脑损害(或功能失调)”的提法是不严谨的。

如何确定脑损害与精神症状的因果关系,这里有一个方法学的问题。因为脑损害(特别是所谓“轻微脑损害”)和精神症状(特别是行为障碍)都是常见的现象,就应当考虑是巧合还是因果关系。即使确定了因果关系,还要分析在全部症状中哪些是脑损害的直接后果,哪些是继发性的心因性反应。另外还要考虑发育过程对症状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

(一)脑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症状

主要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行为障碍、失语症及特殊功能障碍等。

1.意识障碍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脑外伤急性期,亦可见于某些类型的癫痫发作。

2.智能障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临床表现以智能障碍为主者,称为“精神发育迟滞”

3.行为障碍这是精神科最多见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

(1)易兴奋许多对一般儿童不起作用的小事,对有脑器质性损害的病儿可很容易引起紧张、激动和兴奋,这种兴奋可导致家长的责骂,结果使病儿更加紧张,产生恶性循环。

多动病儿坐立不安,家长常描述为“从小起一刻也不能安宁”有些病儿在幼儿期就多动,大人抱在手里觉得很费力。多数病儿的这种多动在学龄前期常不被注意,一直到入学后因为不能遵守学习纪律才被引起注意。

注意不易集中正常人的注意可以为外界刺激(例如很响的声音)所吸引,但常只对某些刺激起选择性的反应。有脑器质性损害的病儿则缺乏这种选择能力,他们的注意常可被某些细微的或无关的刺激所吸引,而且常常只注意到事物的一些局部而不能掌握其整体形象。症状较轻的病儿,如有人在旁不断提醒不断督促,也有可能完成某些作业。

冲动性行为包括两种情况:(1)对刺激的反应缺乏克制,采取冲动性的动作和行为突然发生攻击冲动性行为,病儿说不出打人的原因,或承认没有原因,而说自己无法控制。

4.失语症(aphasia)脑损害有时可以引起失语症。儿童的失语症,特别是轻度的混合型失语症,很容易被检查者误认为是精神症状。只有经常想到这一点,才不易误诊。

5.特殊功能障碍有脑器质性损害的病儿,有时也可伴有某些特殊功能障碍,如阅读发育障碍、计算发育障碍等。

6.其他精神症状类似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也可在器质性精神障碍中出现,很难根据这些症状来肯定或否定诊断。如焦虑,也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之一。但这种焦虑有两个特征:(1)焦虑的程度很严重;(2)无法查出其焦虑的心理背景。

以上所述症状,除意识障碍外,都不具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特征性意义。

(二)脑器质性精神症状的有关因素

1.年龄儿童早年脑损害,特别容易伴发精神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处在发育过程中,脑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神经系统比较脆弱。

2.病灶部位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的病灶较易产生精神症状,这一点已为临床观察或手术切除的疗效所证明。脑其他部位的损害与精神症状的关系较不肯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3.病因引起脑损害的病因除决定精神症状发生的急慢外,均不具有特征性。

4.性别多数研究均指出,行为障碍症状在男性儿童中较多见,这可能与男性儿童较易受伤有关。

(三)临床类型

儿童期脑器质性疾病都易引起智能障碍,这在“精神发育迟滞”一章中已经叙述,本文主要介绍较常见的几种以精神症状为主的脑器质性精神疾病。

1.分娩期外伤(产伤)和脑缺氧两者常同时出现,这是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产伤可导致死亡或严重神经系统症状,这类病儿一般都不会往精神科就诊。较轻的产伤则可遗留某些神经系统体征或残疾,伴有或继发某些精神症状(包括行为障碍)。更轻的产伤和缺氧一般不遗留肯定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仅表现为行为障碍。有人指出行为障碍的严重程度不一定与脑缺氧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儿童颅脑外伤头部外伤是儿童因生物因素引起行为反常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有人报道,因头部外伤进入儿科病房诊治的儿童几乎占住院病儿的16.7%。同时发现脑损伤组病儿中,有66.7%见有精神症状,但只有10%的病儿可以找到神经受伤的部位。

儿童颅脑外伤,一般都有外伤病史,诊断较易确定。严重的外伤多产生昏迷、谵妄、智能缺损等症状;较轻的则表现为神经症症状,除了头痛、眩晕之外,还可能出现各种行为障碍、注意缺损、失眠等。有人认为头部受伤对情绪的影响,可能像脑震荡后症候群那样,是短时的现象。有人对脑受伤部位与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认为儿童像成人一样,左半球及前额受伤后,有较多机会产生精神症状,右侧受伤影响视觉、运动功能,左侧则影响言语技巧与构音问题。

脑外伤可以遗留某些残疾(包括癫痫),而这些残疾又都可以引起继发性的精神症状和性格改变。较重的脑外伤常遗留智能障碍,较轻的一般认为可遗留行为障碍。儿童的脑具有较大的代偿能力,因此较轻的脑外伤可不遗留肯定的神经系统体征,这种病儿的精神症状发生时间如果与外伤的关系不很密切,则其因果关系常不易肯定。

3.病毒性脑炎在广泛实行预防接种之前,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常见病。1916年和1926年美国发生乙脑流行,有50%—75%感染者伴发精神症状,症状十分多样。疾病后果是帕金森病、智能缺损和多动。在儿童期,可见有注意缺损,睡眠紊乱,无故发生攻击,易激惹,头痛,轻躁狂式的行为如话多、欣快、诙谐言语、强迫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等。重者可发生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还见有抽搐、间隙性木僵及记忆缺损。急性期过后,部分病儿可以康复,部分病儿后遗智能障碍、性格障碍或行为障碍。但这些症状都不具有特征性。

近年来,关于“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报道较多。本病好发于青年,少年儿童亦可见到。其特点为精神症状较神经系统症状及感染症状突出。主要表现为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及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经过适当治疗后其近期疗效大多良好,远期预后尚待研究。

4.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本病现认为由慢性病毒感染所致。病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学习能力减退,记忆减退,性格改变神经系统病灶性体征出现,包括肌疼牵和视力丧失;(3)痴呆加重,抽搐植物人状态,导致死亡。

男孩与女孩的发病之比为3:1。病程数月到数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脑电图及脑脊液的免疫学检查。

5.急性坏死性脑炎通常发生在儿童期或儿童早期,精神障碍主要是广泛的行为退化和智能损害。此病也可发生在青少年期,比儿童期预后好。此病有时与Wernicke一Korsakoff症候群相类似,即与慢性酒精中毒时发生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的后果相类似,包括病理上发现髓磷脂破坏也相类似。

6.婴儿痴呆又称Heller病。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一般在三四岁时开始发病,表现为智力及语言能力逐步下降,最后进入白痴状态。除精神症状外,尚可有肌肉抽动等症状。无特殊治疗,预后差。本病一度曾被归入儿童精神分裂症中,在国际分类中被称为崩解性精神病。

7.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本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多发病于青年期,亦见于儿童。少数病儿以精神症状起病,主要表现为无故哭笑、激动或精神活动衰退。多数以神经系统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或肝病症状起病。病儿表现有肝病变,角膜K一F色素环,血铜升高,血浆铜蓝蛋白降低,通过尿中铜的排泄和肝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铜的蓄积情况。该病的遗传类型属常染色体变异。

8.癫痫性精神障碍癫痫发作一般都产生意识改变及行为改变。多数癫痫病儿都有体象及自我概念的歪曲,有时这种症状可出现在其他癫痫症状之前。病儿自己感到头脑里总有点问题,因而发生许多不正常的表现,如攻击、退缩、学习困难等。

脑损害或癫痫病儿发生精神症状的概率是正常儿童的五倍,是患其他躯体疾病儿童的三倍。局限性癫痫的行为障碍可因局部损害引起,亦可因局部损害所致的弥散性皮质功能失调引起,临床上以后者为多见。

经常有癫痫发作的病儿常受到父母的过分关心,各方面的活动均受到父母限制,使病儿觉得自己与其他小儿不同,从而影响社交,影响心理发育。

颞叶癫痫病儿精神症状特别多见,包括幻觉、错觉、视物变形、恐惧情绪、思维障碍(例如强制思维)、自动症及重复动作等。

有行为障碍的儿童常有颞叶或枕叶的棘波放电灶,有人研究发现这种放电可因静脉注射右旋苯丙胺而消失,但在药效过后又重新出现。

所谓癫痫性性格,一般包括自我中心、敏感、易激惹、固执、违拗、多疑及敌意等表现。脑内埋藏电极的研究表明,这种病儿即使其头皮脑电图未显示异常,其皮层下电活动亦可表现异常。具有癫痫性性格的病儿有时有冲动性动作过多,巴比妥类药物治疗有时加重这一病情,也可以使病人变得更激惹、抑郁或多疑。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癫痫性性格表现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