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139

第139章 精神药物治疗(5)

尽管对于成年病人,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重性精神病,但在儿童精神科中,它们也常常被用来治疗一些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分析原因,多年来除了这些药物,医生们别无选择,即使在目前,这种情况也没有明显变化。但在使用这些药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麻烦,例如服药后认知功能受损、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目前人们对这些副作用的机制认识还不是特别透彻。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儿童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药的不断涌现,这些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愈发受到限制。在儿童精神病学领域,它们的适应证与成年病人愈发地接近,但它们有时仍被用于一些非精神病性的疾病。

目前,对于儿童期精神分裂症、孤独症,抗精神病药物仍是首选药物。然而,有一些证据显示,儿童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与青春期、成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比较,抗精神病药物对于前者的效果并不像对于后者那么理想。Meyers等(1980)证实,对于成年精神分裂症病人,氯丙嗪的起效血药浓度是50mg/ml,同时提出,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病人,结果也类似。但由于儿童的药物代谢速度比成年人快,故其推荐的药物有效血药浓度令人怀疑,需要具体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用于急性躁狂、偏执性精神病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这些疾病极少在儿童期起病,故这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

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紊乱的儿童病人,抗精神病药物同样有效,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临床验证。对于这些病人,锂盐也有效,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小。但由于12岁以下的病人禁用锂盐,而且在使用的同时还要密切监测血锂浓度,故许多医生仍旧选用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能否用于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目前仍有争议,但实际上许多这类病人都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住院病人。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抗精神病药物只有三种:甲硫哒嗪、氯丙嗪、氟哌啶醇(Gadow和Poling,1988)。随着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发育迟滞和其他儿童精神障碍的报道日渐增多。所以,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是儿童精神科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一、分类的概念与临床分类

(一)按化学结构的分类

抗精神病药的化学结构分类对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均有意义。如果某个抗精神病药在充足剂量、充足疗程下效果不佳,则可以换用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将抗精神病药分为:(1)吩噻嗪类硫杂蒽类;(3)丁酰苯类苯甲酰胺类;—二苯二氮口类;—其他。传统的抗精神病药一般都采用此种分类办法。

(二)按药理作用应用特点分类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又称神经阻滞剂(neuroleptics)、传统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或称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其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治疗中可产生锥体外系副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代表药为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可进一步按临床作用特点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类(可用相对于氯丙嗪100mg的等效剂量描述)。前者以氯丙嗪、硫利达嗪等为代表,镇静作用强,抗胆碱能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脏影响较大,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小,治疗剂量较大。后者以氟哌啶醇、奋乃静、氟奋乃静等为代表,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小,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大,治疗剂量较小。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按药理作用分为三类:(1)5一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阻滞剂(serotonin一dopamineantagonists,SDAs),如利培酮、齐哌西酮;(2)多受体作用药(multiactingreceptortargetedsgents,MARTAs),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左替平;(3)选择性D2/D3受体阻滞剂,如氨磺必利。第二代药物在治疗剂量时,通常较少或不产生锥体外系症状和催乳素水平升高。

二、作用机制

目前认为,所有的抗精神病药都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尤其是多巴胺D2受体)而具有抗精神病作用。大致地说,传统抗精神病药(尤其是吩噻嗪类)主要有4种受体阻断作用,包括D2、a、M1和H1受体。新一代抗精神病药中SDAs类受体作用相对简单,主要是5一HT2和D2受体的阻断作用;MARTAs类的多受体阻断作用系前两类药物受体作用的综合,但D2受体阻断的副作用相对少见。抗精神病药的受体阻断作用特点分述如下。

1.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D2受体。脑内多巴胺能系统有4条投射通路。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通路与抗精神病作用有关;黑质纹状体通路与锥体外系副作用有关;下丘脑至垂体的结节漏斗通路与催乳素水平升高导致的副作用有关。此外,抗精神病药的镇吐作用也与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有关。

2.5一羟色胺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5一H丁2A受体。5一HT2/D2受体阻断比值高者,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可能低并能改善阴性症状,也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的基本特征。

3.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a受体。可产生镇静作用以及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性功能减退、射精延迟等副作用。

4.胆碱能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減受体。可产生多种抗胆碱能副作用,如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物模糊、记忆障碍等。

5.组胺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汝受体。可产生镇静作用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

多数抗精神病药的药理作用广泛,除了上述与受体阻断有关的作用外,还具有加强其他中枢抑制剂的效应、降低体温、诱发癫痫以及对心脏和血液系统的影响等作用。

三、临床应用

(一)经典使用

抗精神病药的治疗作用可以归于三个方面:(1)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改善阳性症状)和激活或振奋作用(改善阴性症状)。(2)非特异性镇静作用(改善激越、兴奋或攻击)(3)预防复发作用。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控制躁狂发作,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激惹、攻击、自伤、失眠等症。随着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显示出更加广泛的适应谱,除了有效地治疗上述的精神疾病,对双相障碍、重度抑郁、焦虑障碍、强迫症、人格障碍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二)治疗特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除了治疗上述儿童和成人共同的精神疾病,精神科药物特别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某些ADHD、品行障碍、丁ourette综合征、儿童孤独症,以及精神发育迟滞出现严重的激惹、攻击、自伤、失眠等症状的儿童青少年,都可以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获益。特别是对儿童精神障碍伴有的攻击行为及某些严重行为紊乱效果尤为突出。

(三)禁忌证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以及严重的全身感染禁用,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闭角型青光眼、既往同种药物过敏史也禁用。白细胞过低、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应慎用。

(四)用法与剂量

氯丙嗪镇静作用强,但具有锥体外系反应和自主神经副作用(直立性低血压和抗胆碱能作用)。硫利达嗪锥体外系反应少,但镇静作用强、自主神经副作用严重,心电图异常较多见。氟哌啶醇、奋乃静、氟奋乃静有显著的锥体外系反应,但少有镇静和自主神经作用。舒必利少有锥体外系副反应,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以及伴发的抑郁情绪有一定疗效,但泌乳、月经紊乱副作用多见。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效,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但镇静作用强,低血压和抗胆碱能作用明显,脑电图异常率高,易诱发癫痫,体重增加多见,易患糖尿病,而且在服用该药的病人中有高达i%可能发生粒细胞缺乏。虽然氯氮平的临床效能更好,但由于其不良反应严重,临床上应谨慎应用。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等是20世纪末在国内上市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比传统药物好,锥体外系反应少见。利培酮镇静作用小、自主神经副作用少,但有与剂量相关的锥体外系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奥氮平和喹硫平镇静作用较强,而且奥氮平有体重增加和易患糖尿病的风险,喹硫平有时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在剂量充足的情况下,传统抗精神病药间的治疗效应通常没有多少差异。一般而言,兴奋躁动者宜选用镇静作用强的抗精神病药或采用注射制剂(氟哌啶醇、氯丙嗪等)治疗。对阴性症状为主者的治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更有效。目前,除氯氮平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由于副作用少、疗效较好,在临床应用中有取代第一代药物的趋势。

如果病人无法耐受某个正在使用的药物,可以换用其他类型的药物。如果一种药物无效,可以换用不同化学结构类别的另一种药物。无效者换药前,应分析是否采用了充足的剂量,是否使用了充足的时间,以及病人服药是否合作。通常,如果药物足量治疗6周以上仍无效,才考虑更换药物。对于初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激越、躁动、攻击和失眠等兴奋症状,可在2—3周内控制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多在3—4周左右见效;而淡漠退缩等阴性症状需更长时间才能改善。慢性病人常常也需用药较长时间才能见效。

四、不良反应与处理

鉴于抗精神病药具有许多种药理作用,所以副作用较多,特异质反应也常见。因此,处理和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治疗原发病同等重要。

(一)锥体外系反应

系传统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主要包括4种表现:

1.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dystonia)出现最早。由于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呈现不由自主的、各式各样的、奇特的表现,包括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怪相和扭曲、吐舌、口吃、角弓反张和脊柱侧弯等。常去急诊部门就诊,易误诊为破伤风、癫痫、癔病等,新近服抗精神病药史常有助确立诊断。处理: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mg或异丙嗪25—50mg,可即时缓解。有时需减少药物剂量加服抗胆碱能药苯海索(安坦),或换服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2.静坐不能(akathisia)在治疗1—2周后出现。病人主观感到必须来回走动,情绪焦虑或不愉快,表现为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易误诊为精神病性激越或精神病加剧,故而增加抗精神病药剂量,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处理:苯二氮口类药和P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等有效,而抗胆碱能药通常无效。有时需减少抗精神病药剂量来改善。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应缓慢加药或选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3.帕金森症(parkinsonism)治疗的最初1—2个月出现,最为常见。表现可归纳为: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最初始的形式是运动过缓,病人表现为写字越来越小。运动不能的发生伴有用于精细重复动作的肌肉软弱无力。体征上主要为手足震颤和肌张力增高。严重者有协调运动的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样脸、粗大震颤、流涎和皮脂溢出。处理:服用抗胆碱能药物苯海索(trihexyphenidyl,即安坦artane),剂量范围每日2—12mg,使用几个月后逐渐停用。应缓慢加药或使用最低有效量。抗胆碱能药物减轻震颤比减轻运动不能更有效。

4.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dyskinesia,TD)多见于持续应用几年后。TD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为特征。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丁D最早体征常是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口部运动在老年人中最具特征,肢体运动在年轻病人中较常见。年老的病人更有可能发展为不可逆的形式。处理: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关键在于预防,使用最低有效量或换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部分病例应用异丙嗪可以改善TD。抗胆碱能药物会促进和加重TD,应避免使用。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有可能逆转TD。

(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恶性综合征(malignant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特征是:意识波动、肌肉强直、高热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最常见于氟哌啶醇、氯丙嗪和氟奋乃静等药物治疗时。药物加量过快易发生。可以发现肌酸激酶(CK)浓度升高,但不是确诊的指征。处理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给予支持性治疗。可以使用肌肉松弛剂硝苯呋海因和促进中枢多巴胺功能的溴隐亭治疗。间隔2周左右可以再次应用抗精神病药。

2.癫痫发作抗精神病药降低抽搐阈值,多见于抗胆碱能作用强的药物如氯氮平、氯丙嗪和硫利达嗪治疗时。氟哌啶醇和氟奋乃静在治疗伴有癫痫的精神病病人中可能是最安全的。

3.自主神经系统副作用抗胆碱能的副作用表现为: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和便秘等。硫利达嗪、氯丙嗪和氯氮平等多见,氟哌啶醇、奋乃静等少见。严重反应包括尿潴留、麻痹性肠梗阻和口腔感染,尤其是抗精神病药合并抗胆碱能药物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时更易发生。

a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以及射精的延迟或抑制。直立性低血压在治疗的头几天最为常见,继续使用可产生耐受。氯丙嗪肌内注射时最容易出现。病人由坐位突然站立或起床时可以出现晕厥无力、摔倒或跌伤。嘱咐病人起床或起立时动作要缓慢。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剂量增加应缓慢。处理:让病人头低脚高位卧床,严重病例应输液并给予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升压,禁用肾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