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145

第145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3)

有些儿童善于以言谈表白自己的思想,与辅导者的关系也很好,访谈的方式可采用直接交谈的形式,问儿童有什么困难,担心什么,并谈论怎样办才好。特别是年纪较大的儿童,10岁左右的学童都可采用这种直接与个人交谈问题的方式。

假如儿童因年龄小,不习惯谈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所牵涉的问题是属于个人的私事,而且尴尬不好谈时,辅导者可运用间接交谈的技巧,经由投射作用而去探讨内心的情结。对于儿童来讲,这种“分析工作”可用几种改变的方法去尝试。

1.通过“玩具游戏”当儿童使用代表家人、朋友或其他人的人物玩具(或动物玩具)来游戏时,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没有心理防备之下)常常会演出自己家里或自己环境的人际关系或生活情况,同时也会表露自己所面对的心理困扰。通过玩具游戏的方式,经过“投射作用”而表露自己内在心情的方式,相当于成人的“自由联想”或者“梦的分析”,是儿童的分析技巧之一。

辅导儿童时,在治疗室里要准备一套玩具,这些人物玩具或动物玩具可代表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也可代表保育员、教师、朋友等人物角色。治疗者可诱导儿童去玩这些人物或动物玩具去讲故事,表现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因为假如儿童所困扰的是人际关系的话,可通过这些熊爸爸、熊妈妈的动物玩具,来“演”出自己心目中家人来往相处的情况。例如,某儿童不喜欢新生的小弟弟,在玩家熊动物玩具时,会拼命让姐姐熊去打弟弟熊。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治疗者可诱导儿童去谈为何姐姐熊要打弟弟熊,了解对姐姐熊的心态。同时还可利用技巧演挨打的弟弟熊如何疼而哭,求姐姐熊的可怜与同情,请姐姐熊不要欺负他,要保护他。或者,如何让姐姐熊去向妈妈熊讲,不要只照顾刚生的弟弟熊,也要关心感到寂寞的姐姐熊,让该儿童学习以较适当且成熟的方法,来争取到所要的父母关心。

由于通过玩具游戏不仅可用来发掘困扰所在,也能同时用来施行治疗工作,即通过玩具游戏来让儿童表露压抑的情感,谈谈自己所希望的情况,以及如何去面对困扰或纠正问题等。因此这种操作也被称为“游戏治疗”

使用玩具游戏来施行儿童的分析工作时,在要领上要注意儿童如何运用代表物(玩具)来投射,并如何与“阻抗作用”保持适当的平衡。一般说来,‘人物玩具”跟实际的人物较接近,而“动物玩具”与现实的人物较有距离,儿童均较能放心去使用,通过动物来投射现实人物的故事,少有阻抗现象。否则,阻抗作用大,儿童就会躲避不谈,这与成人施行分析工作是一样的道理。

2.编讲故事间接交谈去进行分析工作的另外方法,乃是跟儿童玩“讲故事”的游戏。治疗者事先向病儿说明并邀请玩讲故事的“游戏”治疗者先讲一段开场白,譬如:从前有一只兔子,住在山里……”故事停下来,让孩子接下去讲下一段的故事,如:这只兔子家里有爸爸兔子,妈妈兔子,跟小兔子……”治疗者再接下去讲:有一日,这只小兔子说身体不好,不想出去玩。妈妈兔子很担心,就问小兔子怎么了?小兔子就说……”治疗者就让儿童接下一句,以小兔子的角色说出有何心事。由于幼儿喜欢游戏,经过这样的讲故事游戏可帮助他们不知不觉地谈自己环境中的事情与心事,也是一种分析技巧。

有时利用代表各种人物的木偶或布袋玩具,更可以帮助儿童讲故事。这些动物玩具可以套在手上,分别有父母及儿童的各种动物木偶,可随故事的进行而随时交换。也就是说,治疗者与儿童可以分别在手上套上爸爸兔子、妈妈兔子、小妹兔子、小弟兔子等布袋玩具。利用这些“兔家”的人员来边演边讲故事。如让妹妹兔子向爸爸兔子诉苦,看妈妈兔子会如何反应讲话,通过兔家故事来发掘小儿心里的家庭关系如何,有何亲子、兄弟姐妹间关系上的困扰。

对年龄较大的儿童,不喜欢这种“幼儿游戏”,可改用看图讲故事的方法,即利用心理学家制作的“儿童知觉测验”(childapperceptiontest,CAT)的各种图片,让儿童看图片讲故事。这种心理测验用的图片共有十多张,每张图片上以动物形象画出一些对象。如两只大熊在拉绳子做拔河比赛,有一只小熊站在一只大熊旁边,好似要帮忙拉的样子;或者一家大小不同的鸡坐在桌旁吃饭,其中一只大鸡正在向一只小鸡谈话似的。这些图片所描述的情况多半是家庭与日常生活里的人际情况,因故意画得模糊,模棱两可,可让看图的人,凭自己的知觉去投射出自己的看法,跟给成人用的“主题知觉测验”(thematicapperceptiontest,TAT)是同样的性质,只是改用动物形象,以配合儿童的口味与处境情况。对于熊的拔河图片,目的在诱导儿童去讲孩子与自己父母的关系,看看是否比较偏向父亲或母亲;而鸡的“家人”吃饭的图片则想看看在小儿家里吃饭时,亲子的关系如何,谈些什么。当然治疗者不一定非用现成的心理测验的图片不可,可以自己画一些类似的图片而使用,只要能懂得使用的原则即可。

3.叙说“三样希望”间接交谈与分析的技巧很多,最简单的技巧,乃是让儿童叙说自己的“三样希望”即告诉儿童要玩一种游戏,叫儿童说出他最希望的三样事情。如小儿说他的三样希望是:希望能有个很大的洋娃娃,希望爸爸能带她到动物园玩,并希望刚生下来的小弟弟不见了”那么我们便可推测该儿童对刚生下来的小弟弟有所反应,不高兴父母过分关心小弟弟,而把她忽略了。根据此资料,我们便知道如何帮助该小儿了。

4.编导电视有些儿童内视觉能力较强,可将想像的东西变成生动的画面让自己看到,利用这个特点,可引导儿童想像面前有一个电视机,上面正在放映一部他编导的电影录像,电影的主题可由治疗者确定,也有由儿童自己定。比如是“放学后”,让儿童边“看电视”,边详细描述和解释给治疗师听放学以后发生的故事,儿童手中的遥控器可随意调节音量、色彩、清晰度等。这种技巧类似于编讲故事,所不同的是给予儿童的趣味点不同,对于视觉记忆较强的儿童来说,描述更容易、更生动,而且由于电视屏幕的距离与音量大小等可由儿童自己掌握,甚至可以关掉,所以儿童更具安全感。这个技术较适合用于创伤治疗时对事件的记忆再现。

5.绘画给儿童一张白纸和一盒各色彩笔,让其自由涂鸦或按治疗师的命题绘画,比如让他画一个自己,画房子一树一人,画不同的动物代表家人,画三个愿望,画自己的家等等。通过画画可以折射出儿童的潜意识和当前的困惑,也可以评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比如一个不肯上幼儿园并且好哭的女孩,她画的家是父母位于纸张顶部,每个人脸是红的,头发也是红的,嘴张得大大的,女孩自己位于画纸的底部,头发乱乱地一团黑,脸上在流泪,女孩的解释是爸爸妈妈在吵架,没人理孩子。由此,不难分析其心理问题,制定心理治疗计划。

(二)“解释工作”的调整

由上述各种分析技巧而获知儿童心里所面对的心理困难或困扰以后,进一步就可进行治疗工作。对成人的精神分析,治疗者要经由‘指点”与“解释”等步骤帮病人去认识、领悟自己的无意识动机或情结,经由意识化后,探讨改善的方向。可是对于人格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结构有所不同的儿童,就不能如此进行“解释工作”,需要改变。对儿童的分析治疗,主要的调整在于不用向儿童做“解释”,不宜向儿童指点难于接受与消化的心理机制。跟儿童要跳越解释的程序而专心于适应的问题,即诱导儿童改用何种方式去面对自己所处的困难。

治疗儿童时要解释的倒是向儿童的父母或其他保育者进行说明与解释。可是向父母做解释时,治疗者本身首先要了解一样事情,即儿童经由间接方法透露的有关家庭或生活环境的事情。这只是代表儿童脑子里所看或所感觉的情况,是“知觉”上的产物,经由“原本精神程序”的原则,往往经由情绪因素而夸大或歪曲,并非直接描述真正发生的“事实”。所以,千万不能当“事实”而向父母或其他人一五一十照实叙说。譬如,儿童在讲故事游戏里描述爸爸猫很生气,在家打伤了小猫,并非指他家的父亲真的“打伤”了儿童,只意味着父亲“处罚”了儿童。向父母说明儿童的心理时,要考虑如何解释说明,适当地选择内容与标准,主要是要争取父母的合作,朝向治疗与改善的方向进行。

(三)“转移关系”的运用

跟成人做精神分析时,治疗者常要用心去观察病人跟治疗者所产生的“转移关系”,运用经此特殊关系所呈现的资料做分析与治疗。所谓转移关系是指病人将自己小时对自己的父母所持有的特殊感情与关系,转移性地发生在跟治疗者的关系上。对于儿童说来,因跟自己的父母的关系尚未形成且固定为某种特殊关系,不容易认出是否“转移”到治疗者的身上。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跟治疗者形成的新关系,容易发生作用,可倒回去影响儿童在家跟自己父母的关系。因此,治疗者要用心观察儿童跟治疗者所产生的关系,并且善用于治疗的目的。

总的来说,成人的精神分析要使用于儿童时,在技巧操作上要有相当的改变,可是其基本的学理仍可运用,对儿童的心理治疗甚有帮助。特别是以动态的眼光来观察与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人格与心理发展的学理,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对心理及精神病理的假说,心理防卫机制的观念等等,都可帮助我们去进行精深的心理治疗。不用说,对儿童要施行分析性的心理治疗,治疗者本身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经验,具有学理上的知识及临床上的训练才可。

(曾文星陈一心)

(第四节)集体心理治疗

集体心理治疗(grouppsychotherapy)是指以集体为对象进行的一种心理治疗,又称团体治疗。也就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病儿,安排在一个小组内,定期进行引导、启发和帮助的一种治疗性聚会。其目的在于提供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人际交往场所,使参加的病儿共同参与活动,讨论大家关心的事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增强对人及对己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从而解决心理冲突,舒解郁结情绪,矫正不良行为,消除精神症状。

一、历史与发展

1905年,美国Pratt首先萌发将结核病人组织在一起,给予医疗指导的设想。他还努力促成一种集体气氛,借此让病人互相帮助,特别是情感上的相互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后,1911年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里偌(J.L.Moreno)开始探索以演戏的方式重现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了解孩子的幻想、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后来他又运用于成人的心理治疗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集体心理治疗的方法——心理剧。Slavson1934年融心理分析、集体社交活动与知识传授于一体,为诊断和治疗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做了开创性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集体心理治疗的发展,在欧美国家大为普及流行。20世纪下半叶,随着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发展,集体心理治疗得以迅速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20世纪5Q年代Lazarus开创集体行为治疗,改变病人适应不良和问题行为。6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倡导的人本主义集体心理治疗在学校发展加速。7Q—8Q年代在美国等地各类团体治疗,特别是罗杰斯大力倡导的会心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集体心理治疗也得到了发展。前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儿童病房,采取小组座谈、系统讲解、集体游戏以及利用书画、阅读、讨论等方式,开展儿童集体心理治疗,对提高病儿的治疗效果与减少复发取得了一定作用。1991年,樊富珉教授致力于为高校培训集体心理咨询指导者,推动了国内集体心理治疗工作的发展。

二、对象选择

为使集体心理治疗顺利而有成效地进行,首先应当选择参加集体心理治疗的对象。一般而言,病情不太严重、病情相似、不会因妄想或怪异行为而影响集体访谈的病儿可以参加。例如:有消极被动和退缩倾向的病儿,有逆反心理与反抗权威倾向的病儿,好动、自控能力差而影响课堂纪律的病儿,有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和品行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病儿,均可参加集体治疗,利用其共同性,发挥互相影响与暗示作用,提高疗效。如是过分抑郁、退缩,不与人谈话或交往以及急性精神病的病儿则不宜参加。

三、治疗主持者职责

集体治疗的主持者,可由一两位治疗者(医师、护士、心理或社会工作者)共同担任。如是两位治疗者同时主持,最好两人持有不同的性格、性别,以便两人互相弥补和支持,取长补短。但两位治疗者必须制定共同的治疗方案与方法,并采取同一步骤,否则将会妨碍集体心理治疗的进行。

由于儿童未成年,属无完全行为能力者,因此接受或邀请儿童加入集体心理治疗团体时,应向监护人(家长)详细说明团体性质、进行方式,对儿童可能的获益及集合时间、地点、保密原则等事项,以征得家长同意及支持配合。

治疗者在选择对象时,应尽力避免将某个与众不同的病儿纳入组内。如全组只有一个女性,或是某个病儿比其余病儿年长许多等则应避免。

集体治疗之前,治疗主持者应当单独与参加小组的病儿逐一会面,以便对每个参加者都有所了解和准备。每次集体活动之后,治疗者应当互相讨论,研究小组活动进展情况,以便于有一个共性的了解。

集体心理治疗通常由一个或两个治疗者主持,所以治疗主持者须有足够的经验与技巧。在进行集体治疗时,首先要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气氛,引导儿童逐渐能够在团体中明朗地表现其情绪、认知行为方式后,即可展开干预改变策略。在整个治疗中治疗主持者一方面要注意整个集体的反应方式,同时也需关心每一个成员的状况,尽量运用病儿所能接受的言语,提出问题,启发讨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力求避免说教。要促进治疗对象相互谈话,有适当亲近的情感交往与反应,引起大家的兴趣,但也不能让参与者随意聊天,变成一般的茶话会。

治疗主持者既要有耐心,让病儿感到亲切,也要有明确的立场和严格的态度,引导参加的病儿跟从,以便保持集体合作的精神。待到一定成熟阶段,再让参加者自理,发挥自主、独立的功能。可是一旦需要,治疗主持者应该随时参与和处理问题。

在集体治疗中,治疗主持者必须尽可能消除病儿的精神创伤,避免对某些病态感兴趣而加深其病理体验。对个别癔症或性格缺陷病儿,要善于暗示,做好解释工作。

四、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