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144

第144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2)

第二阶段为分析资料,目的在于作出诊断和提出处理建议。在分析资料时,应当把握住问题的关键,随时考虑到病儿所处的环境条件,尽可能验证这些判断的正确性。例如,确定儿童、青少年的问题是学习困难、焦虑状态、强迫症、社交障碍或是一般行为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还是器质性因素所致—。

七、儿童少年心理咨询者具备的条件

儿童少年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的知识。其次是要明确心理咨询员的职责是对咨客负责,促进咨客的成长,能尊重咨客的个人隐私权;最重要的是咨询员必须是一个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清晰的自我组织能力,健康的心理状态,乐于助人,令人可信任的个体。

(邱景华陈一心)

(第二节)心理治疗概述

一、儿童心理治疗发展的历史背景

从医学史的眼光看来,对儿童施行心理治疗可说是起步较晚的事。当精神分析在20世纪初开创之时,当时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儿童不会联想,也不会探讨自己的内心情感,乃判断对于成人施行的精神分析无法使用于年幼病儿。可是后来的精神分析家发现,如同成人的“联想”一样,透过“游戏”的方式,经由“外射作用”的现象,可以让儿童表露潜意识精神活动,由此探讨儿童内心的精神状态。从这时起才开始发展儿童的心理治疗工作。

行为治疗盛行之后,儿童心理学家发现经由实验方式,不但可让年幼儿产生实验性的恐惧症,还可运用学习的原则去除儿童的恐惧症状。由此,行为治疗法对儿童的应用价值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近年来,随着家庭治疗的发展,发现不少儿童的心理问题只要适当地施行家庭治疗,经由家庭环境的更改,父母对儿童的关系与管教方式的改善,就可轻易地改善其问题,让我们体会经由不同模式与方法,可对儿童施行心理治疗。

由于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除了少部分是由于先天或器质性的障碍之外,大部分是功能性或心理性障碍。特别是儿童的环境适应障碍或轻度的情绪障碍都需要以心理的方式去治疗。因此如何对儿童施行心理治疗是儿童精神医学家与心理卫生工作者都宜熟悉的。

二、儿童心理治疗特点

从心理治疗上需考虑如下儿童心理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技巧:

(一)不会因感到情绪问题而自行要求心理治疗

由于儿童的年岁幼小,精神功能尚未完全发展,即使患有情绪障碍,也很少会诉说,更不会想找外人或专业人员协助与治疗,顶多只会向自己的父母倾诉,而被家长带来看病,接受心理治疗。因此如何让儿童对陌生的治疗者不害怕,使儿童了解自己的病情,激发其看病与接受治疗的愿望,需要特别重视。在初次会面时,幼儿或儿童不放心让自己的父母离开的话,最好让父母与其坐在一起,顺便还可观察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在慢慢熟悉后,再让其父母离开。辅导者最好不要穿白色制服,让幼儿误认为是会打针的护理人员而害怕。诊疗的地方要挂些儿童喜欢的画,摆些儿童喜爱的玩具,可让幼儿或儿童感到亲近,不害怕。访谈开始时,多观察,不要太快跟幼儿或儿童接近,让他们习惯了跟辅导者谈话之后,再接近和亲密起来。假如能跟儿童慢慢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后的辅导工作也就比较好办了。

由于儿童是由父母带来的,如何应付父母的关心与期待,也是取得父母配合、维持心理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缺乏沟通能力,不善言语表达自己的心情

年幼儿还没有充分的言语能力,尚缺乏靠言语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也不太会了解辅导人员所说的“成人的话”即使稍长大后,已经没有言语问题,也因其自我的功能尚未成熟,仍不习惯于直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欲望。因此,治疗者要善于敏感地观察病儿的非言语表现,体会病儿的心境;同时要使用儿童能了解的言语,及非言语的沟通方法与儿童交流。譬如,透过投射性质的活动,列举“我的希望”,经木偶或娃娃来说话,或说是弟弟或姐姐等别人的意思等等,来了解儿童。换句话说,辅导者在认知、思考与态度方面要会使用与儿童发展阶段接近水平的言语和交往方式。

(三)深受父母或养育员的影响

年幼儿童仍深受父母的直接影响,其心理障碍可能跟家庭环境有关,与自己的父母之行为有密切牵连,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因此针对年幼儿童实施心理治疗,几乎不能脱离父母而施行,要充分利用父母的影响力。实际上说来,对一些儿童的治疗,并不在治疗儿童,而在于治疗儿童的“父母”,经由父母养育方式的改变,与儿童交往关系的改善,而改变儿童的心理问题。

对于进幼儿园的幼儿或上了学校的学童说来,也要好好利用保育员或老师的作用。因心理治疗者顶多一周跟儿童接触一两个小时,而儿童大半以上的时间是跟自己的父母、保育员或老师在一起,他们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为了这个原因,儿童的心理治疗工作,要尽量包括父母与保育员或老师。

(四)处于继续发展和转变的心理阶段

由于儿童成长快,随着年岁的增长,会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而且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的心理结构与功能,并面对不同的心理课题。要改进年幼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首先要了解儿童时时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要认清楚儿童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其心理、认知、情绪、行为的成长情况如何,并配合发展的标准,做出心理诊断。比如幼儿吮指,没什么要紧,但是快到10岁的学童,还吮指头,是很幼稚的退化行为。10岁的儿童,还要母亲替他洗澡,是过宠的现象,但1岁多的幼儿,由母亲帮助洗澡,是普通的行为。

至于辅导的形式,也要配合儿童的发展阶段。比如四五岁的儿童喜欢听故事,玩小娃娃,做游戏治疗很合适;但已到十几岁的少年,对这样的治疗方式会感到太幼稚、无聊,不宜采用。总之,对儿童的辅导,在了解、诊断与指导过程中,样样都要考虑儿童的发展程度,做适当的配合。

(五)富于潜力

由于儿童的发展与成长力很旺盛,辅导只要能把障碍的因素排除,儿童常能依靠其发展能力自行恢复、纠正、成长,不需辅导人员做太多的工作。换句话说,儿童的辅导,只要给予情绪上的关注,建立一个可信赖的关系,儿童就会心理稳定、自行成长,不用繁杂的学习与辅导技巧,也可获得许多成果。

另外,由于儿童的言语及认知上的观念尚未成熟,也难于靠自我的力量来操纵自己的情感与欲望,不能像青少年或成人一样,经由解释、辅导来改善自己的行为。但可利用可塑性大的特性,依靠具体的奖励、禁止、处罚来操纵儿童的行为改善。因此要多善用行为治疗所依据的“学习的原则”与技巧来进行辅导工作。

(六)重视躯体问题对心理的影响

儿童的一些情绪和行为障碍与自己躯体问题关系密切。如遗尿要考虑排除隐性脊柱裂,厌学、进食障碍要注意有关脑部病变,青春期的情绪障碍有时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正常发展中的孩子出现行为退化,往往与躯体疾病尤其是住院治疗相关。因此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前,切莫忽略身心相互影响,注意询问和检查躯体情况非常重要。因为父母或儿科医生有时只看到了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情绪问题,而忽略其背后的躯体因素,以为只要给予心理治疗就可解决问题,如果心理医生对此缺乏考虑,反将延误儿童疾病的治疗。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状况较容易,要改正父母成人的行为,较困难。因为父母的性格多少都已定型,要他们改变跟儿童间的行为方式,还得经过一番费心与努力不可。因此辅导者常常会发觉,辅导时所使用的时间与精力,多半以上要花费在父母身上,而并非在儿童本身。

三、儿童心理治疗的方式

(一)辅导的形式一单独、家庭与群体

儿童的辅导可采取单独与儿童访谈的方式,也可以由父母参与的家庭访谈方式,或者由一群儿童参与的集体辅导方式来进行。

跟儿童单独访谈能观察儿童没有父母在旁时,会如何表现自己的行为,也可增加儿童愿意跟辅导员多谈自己问题的可能性。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儿童过分关切,辅导员向儿童问话时,会禁不住地替儿童回答,或做多余的提示,影响观察的结果,或妨碍辅导员与儿童建立关系的步骤。假如辅导者想跟儿童做游戏治疗时,最好单独跟儿童举行,以便增加其效果。

反过来说,有些年幼儿害怕跟陌生人在一起,不愿自己的父母离开,勉强要跟小儿单独在一起,可能会影响小儿的情绪,得不到预期的目的,需酌情判断。一般说来,四五岁以上的儿童,比较不在乎跟辅导者单独一起,一两岁的幼儿,可能起初会不习惯,而六七岁以后的学童则毫不在乎。十几岁的少年,反而不愿父母在旁听他跟辅导员的谈话,宜举行单独访谈的方式。

跟儿童进行单独访谈时,仍需分别与父母做访谈。一方面可向父母解释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性质及治疗的方向,另一方面可向父母进行辅导工作,协助他们如何与他们的子女交往相处和管教。父母的辅导工作可以由儿童的治疗者同时做,也可由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人员负责进行。

有时治疗者要考虑采用家庭访谈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工作,即让儿童跟父母一起参与家庭访谈。施行这样的家庭治疗,好处很多。既可利用机会直接观察父母与儿童的行为及关系,了解与障碍有无联系,又可以借机会当场协助父母去与儿童相处,辅导父母如何养育、管教儿童,进行所谓治疗的工作。

假如学校的学生人数多,需辅导的学生也较多,可考虑采用集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较经济,可由1个辅导员帮助近10个儿童,而且有些儿童喜欢集体活动,容易接受同伴的影响,这样可增加辅导的效果。进行集体辅导的辅导者要有一定的经验,把握好集体辅导的要领。

(二)治疗的模式一分析、行为、情绪与关系治疗

心理治疗的进行除了考虑辅导的形式外,还得决定采用何种理论模式和什么性质的辅导工作。如是要使用以支持为主的情绪治疗或分析性治疗方式,还是要运用行为治疗或以人际关系为着眼点的家庭治疗等。选用各种不同的治疗模式,除了要考虑儿童所呈现的心理问题的本质以外,还得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

对于年纪很幼小的婴儿或幼儿,最好采用情绪治疗为宜。因年幼儿,不太能了解如何去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能有意识地朝某方向去改变行为。但是只要有人关心他,让他感到心满意足,许多所谓的毛病问题,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譬如幼儿因母亲常不在而心情不稳,常哭泣,则不应只想去改善哭泣本身的行为,而是要想办法找保育者来带他、抱他、跟他玩,幼儿心情就会好些,也就不再哭泣。

对四五岁的儿童,不管是因何种理由而哭泣,均可应用行为治疗的原则。当小儿停止哭泣就给予奖励,再哭泣就给予处罚,如此小儿一定会针对治疗的方向,而改善哭泣的行为。假如是6岁以上的学童,则除运用行为治疗来改善其哭泣行为外,还可以跟他交谈为什么哭泣,为何常被教师或父母责骂,从而帮助学童想办法去改善跟父母或教师的关系。假如关系搞好了,不再被骂了,也就不再伤心哭泣了。总之,随儿童的年龄的不同,辅导的性质也要改变。

对8岁以上的学童,辅导的形式要针对问题的本质而调整。假如行为问题是基于人际关系,则宜注重关系上的改良。假如是单纯的行为习惯问题,则可采用行为治疗方法。但是无论年龄多大,就算是10多岁的少年,仍不合适采用成人的分析性治疗。因为即使是青少年,也不能了解且接受有关内心活动、欲望或本能的解释;只会引起不适的心理反应。因此分析性的治疗原理,可被辅导者采用来了解儿童的心理,但不能直接运用于辅导本身的操作,要经由缓和与间接的解释工作才适合儿童与青少年。

总之,要辅导年幼的儿童,最基本的是要认识儿童的发展阶段,适当地配合发展上的心理水平。要能懂得“职业性的退化”,配合年幼儿的认知、思考与沟通方式,善用间接的技巧来了解年幼儿的心灵,并以行为辅导的基本治疗方式,来帮助儿童。最重要的,不要忽略了儿童的父母和养育人员,要充分运用这些主要人员时时刻刻的影响力来协助儿童。必要时,要把多半精力放在儿童的父母身上,帮助他们合适地养育他们的小儿,经由父母来辅导儿童。

至于治疗的模式,按学理的依据而可区分为分析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模式。虽然在临床上实际施行治疗时,要考虑各种因素而更改治疗的模式,或者采用各种模式的特点而混合使用,可是对于刚学习的人,宜分别了解各种模式的特性,以便日后能因熟习而适当混合运用各种模式的治疗要理。因此在下面数节里,简要说明分析治疗、集体治疗、行为治疗、认知疗法和家庭治疗等五种典型的治疗模式。

(曾文星陈一心)

(第三节)分析性心理治疗

运用成人的精神分析的学理来治疗儿童,称之为儿童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因为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从动态的角度来了解心理的病理及适应的机制,也称为动态心理治疗。由于这种治疗方式的特点在精细且有深度地探讨心理结构,并运用病儿与治疗者产生的特殊关系来改善心理问题,因此也被称为精深心理治疗。

一、适用性

因儿童的人格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结构还没稳定,不能以成人的方式来进行精神分析。特别是儿童无法进行“自由联想”,不习惯于自我观察内心的精神状态,也无法研讨潜意识的精神活动,因此方法上不能直接运用。可是儿童精神分析家却发觉可通过“游戏治疗”或讲故事等治疗技巧帮助儿童以“投射作用”去表达内在深层精神的欲望或困扰。换句话说,改变治疗上的技巧,仍可施行所谓的分析性心理治疗。

分析性的心理治疗,认为有些病态的心理与行为是源于内心的创伤、冲突或症结。这些被压抑下来的心理困扰若一旦能被发觉、认识且接受,就能试图以较有效的方式去适应。所以治疗的重点就在分析情绪上的创伤或症结,发觉与认识心理困扰的根源,并督促以较成熟的方式去面对与适应。

如果病儿患有心因性的情绪障碍,而且与内心的创伤或情结有关,可试行分析性的心理治疗。例如一个小男孩,目睹了自己的母亲跟父亲吵架后自杀,害怕跟父亲接近;在继母生下小弟弟以后,又开始尿床,并且想捏死小弟弟;看到马就很害怕,一定要父亲日夜陪伴等,都是值得尝试分析性心理治疗的个案。

二、治疗的要领

(一)“分析工作”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