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150

第150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8)

若是决定包含儿童及儿童的父母在一起,施行所谓的家庭辅导时,要考虑向父母如何解释采用家庭访谈的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1)向父母解释,父母的影响力很大,况且儿童需要父母的帮忙。请父母一起参加访谈,共同讨论如何帮助有问题的儿童。这种方式是假设问题主要出在儿童身上,儿童是要辅导的对象。而父母只是共同辅导者,跟治疗者一起来帮助儿童。这样的解释,较简单,容易被父母接受。但治疗者不能指出父母有问题,甚至说问题的根源在父母身上。(2)说明儿童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与全家人如何相处有关。请全家人来一起访谈,可以了解家人的相处方式,并且可以商谈如何改变其行为方式,以便改变对儿童的影响。对于这样的解释与建议,有些敏感的父母或许会不愿接受,不喜欢听到自己做父母的需要纠正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可是假如父母能接受这样的建议,辅导过程也就能开门见山地直接进行,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父母接受家庭治疗建议,而不知如何让孩子愿意来时,父母可用以下方式:(1)向孩子解释,父母在教育方面有些困惑,需要得到孩子的帮助解困。(2)说明父母与孩子在某个问题交流上发生分歧,需一起听听专业人士的指点。如果孩子坚决不肯来,有些情况下,也可通过对父母的辅导,促进他们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带动儿童的变化。

(二)首次访谈

1.注意观察家庭行为采用家庭访谈的好处之一,乃是不用依靠个人的主观描述,而能直接地观察实际的家庭行为。观察要点:(1)家庭结构。进入诊室的先后、座次情况,谁与谁坐,孩子坐哪一边,谁总与谁讲话或避免与谁讲话,每个人发言的频度,其他成员的反应,家庭中代际界限是否清晰。(2)家庭成员交流模式。对某一问题各人的表达或交流方式。(3)家庭气氛。谈论不同问题时气氛的变化。(4)家庭成员对冲突的调节能力。谁处理问题有弹性,谁能控制局面,谁最先出来解释或调解。治疗者要细心地去观察家人的一举一动,了解家人的行为动态,不仅要关注言语交流层面发生的事,也要注意非言语交流层面的情况,以及似乎没有进入治疗互动情况,借此可分析家庭成员间非功能性的关系,以助治疗。

2.对家庭评价对一个来访家庭的诊断与评价包括:(1)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2)家庭在生活周期中的位置。(3)代际间的一般结构。(4)家庭的互动模式。(5)家庭的结构形式。(6)家庭与病儿症状之间的关系。(7)家庭已使用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效果如何。

3.治疗目标的确定由于儿童通常由父母为其做出接受治疗的决定,所以对治疗过程和目标缺乏认识,小年龄的往往不明白父母带自己到治疗室来要做什么,往往是父母的期待代替来访者的治疗目标。青少年希望治疗师做的往往是“让父母少管我”,他们所说的治疗目标往往可能就是影响他们行为的一个因素。因此,首次访谈,在治疗师引导下的父母、儿童相互交流容易使儿童明白自己行为怎么被父母定义为问题行为,父母希望自己做何改变,治疗师的态度如何,从而找到自己的治疗动机。而从儿童对父母的叙述中,父母可听到他们管教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自己需放弃什么,从而修正治疗动机,治疗师也可了解父母与孩子对问题认识的差异,他们愿意改变的共同点,从而找到治疗目标和切入点。

(三)治疗性访谈

1.督促家人彼此沟通交流,发觉家庭的问題一个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假如能彼此沟通、相互说明自己的内心思考,可提高彼此的了解,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可以解决不少家庭问题。所以家庭治疗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帮助家庭成员间加强交谈沟通,包括年龄小的儿童成员在内。

2.说明家人的行为模式,提议更改的方向施行家庭访谈的好处是能让大家去观察并检查相互间的关系和行为方式,并就其所发觉的行为模式去督促更改,使家庭行为功能化。为了帮助家人具体体会相互间的关系,有时治疗者可要求家人去参与“家庭雕塑”的操作。治疗者可以要家人去调动各个家人的座位,根据所安排出来的座位来谈论谁跟谁亲近或疏远,把家庭的人际关系具体形象化。有时可让每个人在纸上用圈圈画出各个成员的位置,把自己心目中所感到的家人关系表现出来,供大家比较,并谈论他们所希望的家庭关系的整个图样。总之,治疗者应利用这些技巧协助家人去纠正家庭关系与结构。

3.就地要求家人练习行为模式的改变施行家庭访谈的好处,不仅可以实际观察家庭人员间的行为,也可以就此机会协助家人当场去练习改变家人行为,包括让父母去学习改变管教儿童的方式,进行所谓治疗的工作。譬如:管教无方的父母,可就地请他们如何注意儿童乱坐位子,如何用严肃有力的语气,叫儿童好好坐下来,请他不要乱动乱闹。也可以请管教过严的父母,如何放松下来,不用你一句、我一句地追问儿童,让儿童慢慢开口说话,然后如何夸奖、鼓励儿童。

有时治疗者可请家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现场的“角色排演”如由哥哥演弟弟,治疗者演妈妈,父亲演父亲,经由自己或他人来演出在家里常呈现的原本行为,并当场练习如何改变心理行为。家庭治疗的特色不在只向家人建议如何改变家庭中的行为,还要让他们就地去练习改变,以便依系统的观念来观察并处理阻抗平衡变化的现象。

(四)治疗时间问题

每次治疗需1—2个小时,开始每周或每月1次,以后逐步延长至数月1次。每个疗程一般在6—10次,也有些家庭1—2次访谈后,症状明显改善,家庭建立了新的平衡机制。

(五)结束治疗

通过一系列的家庭访谈和治疗性作业,如果家庭已消除异常或病态的情况,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结构和成员间健康有效的互动模式;发展了新的有效解决问题的技术;代际间的等级结构、家庭内的情感交流和支持、成员中独立自主的能力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对内有一致的家庭认同感,对外有恰当的家庭界线,就可以考虑结束家庭治疗。

家庭是儿童的摇篮,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地。不管是正常或病态的儿童行为,都与家庭环境有深切的关系,因此家庭治疗可说是治疗儿童心理的基本途径之一。家庭治疗的施行不仅是把儿童与父母聚在一起访谈,而要以特殊的观念去分析家庭的组织、功能与亲子关系,并且要能使用家庭治疗的原则与技巧来进行。所以治疗者要具备有关家庭的专业知识,并要经历临床上的训练。假如家庭治疗进行得适当,常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治疗结果,并且还可以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的心理卫生,获得预防的效果。

(徐静陈一心)

(第八节)儿童游戏心理治疗

由于儿童的语言能力还不成熟,所以,在心理治疗中,儿童很难以语言的形式准确把握和传递自己的情绪,但是,儿童具有比成人语言更生动的情感表达方式一游戏。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Klein成功地拓展了游戏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她对儿童的游戏行为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并对这些意义进行分析性的解释,同时,努力将这些游戏行为与儿童对父母的情感联系起来,将儿童的病理行为和情感反应方式置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之中考察,很多难以理解的行为和症状在这个系统中变得清晰起来。Klein创造性的努力开创了儿童心理治疗的先河。

目前,尽管心理治疗的理论流派林立,但是,大部分的儿童心理治疗均以游戏方式作为治疗的主要载体,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儿童心理治疗就是游戏治疗。

儿童比成人耐受焦虑的程度更低,在治疗中,与儿童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意义比对成人的治疗更加重要。大多数儿童心理治疗家都认为,无论治疗的理论取向为何,只要能和儿童建立起一种温暧、接纳和稳定的治疗关系,病儿的病情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儿童心理治疗具有高度个体化的特点,在治疗中,即使拥有相同理论背景和训练背景的治疗师所采用的具体方式都有可能完全不同。限于篇幅,本节仅就儿童游戏治疗中较为共性的特征作简单介绍。

一、个人中心游戏治疗

个人中心游戏治疗,也常常被称作“病人中心治疗”或“非指导性治疗”,这种治疗理论的创始人是CarlRogers。他的同事VirginiaAxline和ElaineDorfman将这个理论拓展到儿童游戏治疗领域。持有这种理论的治疗师们认为:

1.儿童先天具有朝向成长、健康和适应发展的内在驱力。在没有外界不良因素的条件下,儿童总会表现出独立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方式。

2.在儿童的心理成长中,情感方面比认知层面更重要。

3.就治疗过程而言,治疗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比过去的经历更重要。

4.治疗关系是一种成长经验,当治疗师以真实诚恳、温暧接纳的态度去尊重儿童的独立,敏锐地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时,儿童就能够朝向成熟和自我统整的方向发展。

CarlRogers认为,儿童所感受到的经验就是他们的“现实”,当然这种现实不一定是客观的现实,而是他们的“心理现实”。儿童的行为和情感是对“心理现实”而非客观现实做出的反应。例如:当弟弟或妹妹出生后,儿童会以为他们要失去父母的爱,从而表现出对弟弟妹妹的攻击行为,这就是对心理现实的一种反应,所以要想理解孩子就必须观察孩子的心理现实。

当环境中存在过多阻碍儿童自然成长的因素时,儿童的心理现实就越来越远离客观现实,从而使儿童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无法有效适应客观现实,进而导致适应困难或症状。对于这样的儿童,治疗师要在治疗中营造一个全新的、促进发展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能在先天的内在驱力推动下自由成长。

个人中心取向游戏治疗的目标与途径就是创造一种让孩子感到足够安全和自由发展的人际环境。游戏治疗的场所就是治疗中孩子成长的环境,所以,治疗师必须提供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可以在这样的治疗关系中得到成长。为实现这个目标,个人中心游戏治疗必须准确地执行治疗师的功能,设立必要的限制以衔接治疗情景与现实世界,提供丰富的玩具以促进儿童表达情感。

(一)治疗师的角色功能

作为个人中心取向的游戏治疗师必须良好地执行以下几种功能:

1.与孩子发展一种温暧、友善、和谐的关系。

2.完整地接纳孩子。

3.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孩子可以自由表达所有情绪。

4.辨识孩子的情绪,并让孩子知道治疗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

5.尊重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选择和改变是孩子自己的责任。

6.不要企图指导孩子的游戏或对话,让他们自己来主导,治疗师的工作是跟随。

7.不要催促治疗过程。

8.设定符合安全、法律和伦理要求所必需的限制。

作为治疗师,要通过语言和行动界定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和功能。在游戏室中,治疗师要通过一些简要的说明,构建出治疗关系的轮廓。例如:

“小朋友你好,在这里的玩具你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但是,不能打破玻璃,不能让我受伤,也不能让自己受伤。”

“我不会告诉爸爸妈妈你在这里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除非我觉得你受到伤害或伤害了别人。而且就算让爸爸妈妈知道,我也会先告诉你我们需要跟爸爸妈妈说的事情。”

当然,这类声明不一定要在治疗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再提,这样更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游戏室是孩子的世界,他们可以在里面自由探索、创造或者到处闲逛,治疗师不要去打扰。治疗师不是儿童的玩伴、指挥者、评估者、老师或者引导者,治疗师只是治疗师。治疗师的工作是与孩子们沟通,让孩子知道:治疗师“在这里,在关注”。治疗师要维持一种放松、参与的立场,随时观察孩子的游戏,学会“用眼睛倾听”,说话的声调要和孩子的语言相配合,接纳孩子的感受,不批评,不诱导,言行一致。

(二)游戏室的限制

在个人中心游戏治疗中,孩子是自由的。但是,治疗关系中的自由度要以游戏室的限制为边界。限制提供了安全环境中的自由界线,Bixler说:限制就是治疗。限制定义了治疗关系的界线,让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限制也提供可靠的安全感,使儿童能把治疗中的经验逐渐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经验。

儿童想去打破限制的欲望或行为是非常常见的。在治疗中,治疗师要清楚:重点是设立限制的过程,而不是限制本身。换句话说,限制是用来被打破的,因为,限制只有在遭遇挑战时才会显现出来,建立限制的过程本身就是治疗,所以,设立限制的程序非常重要。常用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愿望、需要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