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151

第151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9)

2.针对破坏限制的行为与孩子进行沟通。

3.指出其他可以被接受的行为选择。

例如:当孩子拿着榔头企图敲打墙壁时,治疗师可以说我知道你想砸墙,但是不可以用榔头砸,如果非要砸,你可以用气球或布玩具。

在个人中心游戏治疗中,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设限,设立的限制越少越好,而且限制的设立必须一致,不能朝令夕改,这是维持治疗关系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需要设立限制的方面包括:

1.每次游戏治疗的时间。

2.玩具必须留在游戏室,不能带走。

3.孩子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

4.不可以破坏昂贵的玩具。

5.不可以有违反日常规范的行为,如随地大小便等。

(三)提供足够的玩具

玩具是孩子的语言符号,而游戏是孩子的沟通方式,治疗室提供的玩具越充足,孩子的“语言”就越丰富。治疗室中,玩具要摆放在孩子可以看到、拿到的地方,并且位置要固定,以方便孩子随时用来组织他们的“语言”。在成人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不会要求病人在结束治疗后“清理他们的语言”,所以,在个人中心取向的治疗师也不必要求孩子在治疗结束后清理玩具。

游戏室里的玩具要足够丰富,可以让孩子用来表达所有情绪,特别是那些难以表达、具有威胁性的情感(例如依赖、愤怒、害怕或攻击等)。玩具可以分为“结构式玩具”和“非结构式玩具”,后者包括沙子、水、纸、颜料和橡皮泥等,这些玩具可以变形、延展、撕裂、掩埋、泼洒、塑性或破坏,为孩子提供表达强烈情绪的机会。结构式玩具如刀、枪、拳击袋、锤子和钉子等,这些玩具可以提供一种被社会规范所接受的方式去表达敌意和攻击。蛇、蜘蛛、恐龙、狮子、老虎等动物玩具可以帮助孩子表达真实或想像中的恐惧。玩偶、组合娃娃、面具、衣服和帽子等玩具,可以使孩子有机会发展爱和依恋的情感与行为。

个人中心游戏治疗的核心不是操作技术而是治疗师的态度——真诚、坦率、共情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以这样的态度营造出的治疗情境可以帮助儿童逐渐走出病理的泥潭,迈向自由发展的自我实现。

二、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以情绪发展的认知理论和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干预方式也是由这些理论衍生的。这种治疗以游戏为载体,用认知和行为取向的介入技术与儿童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在治疗中,儿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且逐渐成为治疗的主动参与者。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需要提供适当的环境,促进儿童的主动参与。儿童通过参与来改善行为,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是靠改变病人的行为和认知模式来解决问题的。这种治疗简短、有时间限制、结构化突出、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问题解决取向。它的实施同样需要有良好的治疗关系,但是治疗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教育者,这与个人中心取向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

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有以下六种特点:

1.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通过游戏让儿童直接参与治疗,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对抗、不服从或过分顺从、退缩等行为特点。同时,在这种治疗中,治疗师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和跟随者,而是一个更积极的参与者,所以能更高效和直接地发现并处理儿童的问题。

2.在游戏中,治疗师将焦点放在环境与儿童的感受、想法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上。这样可以同时处理特殊环境因素造成的困扰,以及这些困扰衍生出的情感行为问题。

3.通过游戏,治疗师教育儿童如何使用适当的策略来应对困难环境。治疗师会教会儿童如何以积极的自我表述来替代消极的表述。例如:当孩子摆放积木多次失败后,会出现挫败情绪和攻击行为,治疗师要教给孩子如何获得别人的帮助,同时,教会孩子用其他的行为方式替代攻击行为来表达挫败感。

4.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是结构性、指导性和目标取向的。治疗师协助家长和儿童设立明确的目标、相应的实施步骤和具体任务,每一个分目标的实现后有何奖励,不能达到目标会有何种处罚等。

5.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非常强调示范技术的使用。示范是影响儿童行为非常有效的工具之一,也是认知一行为治疗中常用的工具。示范法之所以能成为儿童游戏治疗的基础,是因为教育孩子的过程需要高度个体化、具体化和非语言的详细示范。

6.在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中,高度结构化和具体化的特点决定了治疗师要经常对治疗进行实证检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策略。

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和其他心理治疗一样,都需要以支持和信任为基础的正向治疗关系。游戏是治疗师和儿童之间的沟通工具,治疗师一定要通过游戏的、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方式准确地传递给儿童,即游戏是可以安全沟通的地方。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是一种积极的介入治疗,它的目标、游戏器材和活动选择都是治疗师和儿童一起决定的。不同于其他游戏治疗,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师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在治疗过程中教会儿童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然后,还要通过鼓励、解释、分析,来协助儿童学习针对新问题的解决技巧,或者加深儿童对事物的理解。

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中,最核心的技术包括:示范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联结。

(—)不范法

示范法是建立、增强或减弱某些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尤为有效。在示范法的框架下,综合运用强化、削弱等具体手段是大多数认知行为治疗所采用的方法。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中,治疗师将示范作用加到游戏中去,更增加了儿童对范本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示范作用隐藏在游戏中,也大大降低了儿童对治疗的阻抗。

治疗中使用示范法的方式,通常会拿一些填充玩具(如布娃娃)在儿童面前演出他需要学习的行为,当儿童表现出与这个典范的正向连接时,予以及时的强化,使得治疗期待行为能得以逐步确立。治疗师还可以使用影片、书本等其他方式来发挥示范作用。除了建立或消除某些特定行为,示范法还适用于向儿童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较大的孩子可以以语言形式呈现特定的解决技巧。通过这样的方式,治疗者以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与儿童交谈,交谈内容可以为儿童提供很多具体的线索,同时,交谈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对于低龄儿童,由于他们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较低,所以示范法就应采用更为生动的方式,密切结合游戏,同时配合语言让儿童更容易理解示范的内容和意义。

(二)角色扮演法

这个技术可以充分动员儿童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密切儿童和治疗师的关系,让儿童把更多的认知和行为特点投射到角色中来。并且,在角色扮演时,儿童可以在与治疗师的互动中得到立刻的反馈。由于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角色扮演的效用对学龄儿童比学龄前儿童更加明显,因为较大的儿童可以在角色扮演中得到更多、更丰富的体验。角色扮演在游戏治疗中有很多方式,例如:治疗师可以担当导演,给儿童分派角色;也可以要求儿童来导演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内容。变换不同的扮演策略,有助于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儿童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体验。对较小的儿童,还可以通过示范来实施角色扮演,示范者可以就各种情境进行角色演示,儿童则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建立或消除行为。例如:治疗师可以导演玩偶之间如何进行建设性的交往,来示范给害羞的儿童,再让这些儿童扮演那些善于交际的角色,借助这种方式,儿童不仅可以建立新的交往行为,还可以通过治疗师的鼓励改变自己不会交际的刻板认知。

(三)行为的联结

儿童在游戏中会出现大量的新行为,这些行为有建设性的也有破坏性的。治疗师要通过强化和奖励的方式协助儿童固化新出现的建设性行为。例如:治疗师预先标定儿童的行为(如利他行为),并在他们尝试学习新行为或技巧时,及时给予适当的称赞。除了具体行为,治疗师更要鼓励儿童探索新行为、新方式的动机,并且把行为和动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呈现给儿童。这种联结可以由治疗师的直接教导和鼓励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鼓励和协助家长在治疗之外的环境中使用。行为联结像串珠一样,把散在的新建行为逐渐联结成有机的行为模式,从而更高效地稳定这些新建的动机、认知、行为和情感。

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的儿童版,除了以游戏载体替代语言载体外,一般的行为认知技术也都会出现在治疗中。这些方法包括了强化、行为塑造,刺激淡出、削弱、强化替代行为和改变认知策略等,在此,仅对这些技术做一些简短的描述,详细内容请参阅相关的专门资料。

1.正强化强化物包括社会性强化物(如称赞)和实质强化物(如代币)。治疗师在治疗中使用正强化可以是直接的(在儿童以适当的方式游戏时给予称赞),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鼓励儿童探索某些特定的主题,而不鼓励探索其他主题)。如果某问题是治疗的焦点时,治疗师在儿童有效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后立刻给予称赞或代币,这样的处理方式将在儿童的行为中倾向于更多的发生,这个过程就是正强化。

2.行为塑造有些时候,儿童没有自发表现一些治疗期待出现的行为或方式,这种强化下,治疗师可以采用行为塑造的方式,使儿童能成功地趋近我们希望他们出现的反应,治疗师要对儿童表现出较接近要求的反应给出正强化,同时,当儿童越来越接近要求的反应时,强化的强度也要递增。这样,一种从没发生过的行为,就在逐渐强化的过程中被塑造成形。

3.刺激的淡y有时儿童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或仅与某些特定人物在一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符合要求的行为模式。此时,治疗师可以使用刺激淡出技术。在这样的状况下,治疗师可以成为一个行为刺激。这样,儿童可以学会在治疗师与儿童同在的情境中表现其正向行为,进而将这样的经验转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4.削弱通过不给予强化,治疗师可以消除一些行为。削弱法本身并不是教育新的行为,所以治疗师在使用这个技术的同时,常常与另一个行为的强化的方案共同使用。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师可以强化新行为的出现,削弱旧有的不良行为。

5.强化替代行为治疗师通过强化与原来不同的行为或强化与原来相反的行为,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这个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如果一个不被接受的行为发生的位置被另一个适应性行为所竞争,那么,不适当行为的出现频率将降低。例如:当儿童出现适当的游戏行为时,给予强化,以区别儿童破坏玩具的行为,这样,适应行为将逐渐变得“鹤立鸡群”,而破坏行为则像杂草一样被逐渐割除掉。在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中,这个技术的使用可以指向行为也可以指向认知。

6.认知改变策略认知改变策略是指治疗师通过一个科学性的假设考察,帮助儿童学习如何恰当地处理想法、信念、假设和期待。

治疗师帮助儿童认识问题的范围,并设计一些游戏来检验这些想法。其检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检视证据,寻找替代方案和检视行为结果。由此,治疗师和儿童可以一起寻找出对抗与改变不合理信念的方案。

有人曾置疑对学龄前儿童使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性和适当性,因为儿童的认知发育还不成熟,无法让他们理解与相信治疗性的干预是有帮助的。儿童和治疗师的合作非常重要,但是这种合作对于非常小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学龄前儿童的治疗中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技巧来工作。比如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减少使用开放式提问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的优势并避免弱势。认知一行为游戏治疗结合了游戏与简单的认知和语言性介入,大大降低了对儿童治疗的难度。以前,大部分治疗师只对较大的学龄儿童和成人使用认知性的介入。而理论发展逐渐让人们意识到:当儿童的能力足以误解或扭曲现实的时候,就有能力理解和还原现实。只要治疗师能够设计出更能动员儿童参与热情的游戏就能较好地克服儿童在探索环境、寻找替代的解释和理解动机与行为中的困难。例如:治疗师和儿童一起建构一些游戏,设计不同版本的剧情,让儿童能够在相同的事件中观察到不同的反应和结果。

此外,游戏治疗在游戏之外同样会鼓励和强化儿童通过语言描述自己的经验和情绪。尽管学龄前儿童在一般语言能力上可以有一些戏剧性的成长,但是,儿童用来描述情绪的词汇还是相当有限的。许多幼小的儿童甚至找不到适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快乐、伤心、愤怒),治疗师可以直接教会儿童一些表达情感的词汇,协助他们学习联结行为和情感,并将不适当的行为用较为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姬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