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035

第35章 发育评定(1)

儿童少年认知、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发育,和体格生长一样,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育,总体观察呈正态分布,偏离正常(偏低或超群)者为少数,即使在正常范围内,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个体儿童少年发育是否正常,是家长和儿童少年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群体儿童少年中发育偏离者为数多少,是政府制订教育、卫生规划所必需的资料。为此,政府、学校和家长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发育水平,就必须制订相应的、客观的评定方法。

进行发育评定应以有关发育的主要理论为指导。现在多认为发育是个体先天潜能(包括遗传特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是动态的,二者不断地相互作用,引起对方的变化。由此可见,评定发育必须全面了解儿童少年的遗传特点(包括气质),以及围生期至评定时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在环境不受控制的情况下,评定的结果难以准确地预断将来。然而评价现状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干预。评价还可用于判断干预的效果。

全面的了解不仅用作一次性评定的手段,还应作为经常性预防保健的内容。英美等国都主张由儿科组织对儿童的发育进行监测,随时聆听家长的意见和质疑,并利用一切接触的机会对儿童少年进行仔细的观察。

(第一节)综合评定

一、评估者应具备的条件

(一)专业知识

要掌握相应的医学心理知识。临床评估包括能力评估、人格评估、精神状态评估等,同时还要掌握评估技术,并要具有分析结果和应用结果的能力。对于儿童,要掌握各年龄阶段的发育情况。

(二)心理素质

良好的评估者要具备适合本工作的心理质量。

1.敏锐的观察能力。

2.共情能懂得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会设身处地地同情被测者。

3.智力善于利用线索及经验去判断。

4.自知之明要做到无偏见,不盲目自信、不轻信,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评估他人。

5.技能测评者要情绪稳定、有独立性,受人欢迎,才可能成为好的评估人员。

二、发育史询问

一次检查观察不能了解儿童少年的全部真实情况和问题,必须了解其一贯表现和有关的环境情况,结合仔细的检查,了解儿童少年的发育史。询问时应注意:

(一)谈话环境

儿童心理行为门诊与门诊躯体疾病就诊不同,在与儿童及家长谈话时首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房间需要简洁、安静、明亮,按会客室一样摆上沙发或软椅,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气氛。谈话最好是一对一进行。同时配备一间儿童的活动室,活动室内设有一些简单的玩具,并装有摄像装置,使得医生一边与家长谈话,一边通过屏幕便可以观察到儿童的真实表现。如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会在活动室里一刻也静不下来,一种玩具没有玩结束就对另一种又感兴趣了。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会随意地摔打玩具等。

(二)谈话态度

为了取得病儿及其家长的信赖,与儿童及家长谈话时首先应营造一个良好气氛,持热情和关心的态度,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因为与儿童及环境有关的资料主要从家长谈话中获得。对年长儿童,简短的直接对话可获得更准确的了解。为此,应首先摆正医患关系,要有真诚的态度和“共情”的原则,医生应认真并有耐心地听取对方的谈话,鼓励儿童大胆谈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医生对儿童的错误行为应表示能够理解,在以后的谈话过程中,再逐渐引导儿童自己判断和认识其行为是否正确。千万不要对就诊者表现不耐烦的情绪。

(三)谈话方式

谈话时要保持眼神接触,与家长或儿童接诊谈话时应避免坐在诊断桌两旁,给人一种看病的感觉,这会使对方感到感情上的隔离。通常,尽量不要打断他们的诉说,一次也不要提太多的问题,扼要记录家长谈话后仍要保持眼神的接触,需要作较长的记录时,应对家长说明其必要性,请他谅解谈话的暂时中断。要注意病儿的隐私,若有助手在旁,应说明其身份及参与的理由。需录音时宜先取得病儿及其家长的同意,并可简短地重复某些要点,作为反馈。

(四)谈话内容

应尽量全面。体格健康和精神健康是相互制约的,因此,除发育史外,对儿童的饮食、营养及躯体疾病史也应了解。自妊娠起的各种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因素和儿童受教育情况(托儿所、幼儿园)更要详细了解。

为了保证谈话内容的完整和具有条理性,最好备有谈话提纲或简表。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合作中心与我国调查发现,与6岁以下儿童发育有关的主要因素有:

1.发育的有利因素父母高文化,玩具,电视,儿童广播节目,儿童读物,有室内或户外玩耍空间,托儿所或幼儿园经历。

2.发育的不利因素家庭低收入,多子女,异常分娩,父亲吸烟,单亲或问题家庭。

三、体格检查

对于婴幼儿,体格检查与发育测验相比,可能更难取得合作,故可待测验后进行。第一次的体格检查应注意全面,若无重要异常体征(心、肺、腹)发现,以后随访可侧重在神经系统方面。

全面的检查包括身高(长)、体重、头围的测量。评价营养水平时最好采用WHO推荐的儿童综合评价体系(体重/年龄、身高/年龄、体重/身高),或用体重身高相关营养评价图。

在婴儿期及第一次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有无先天性畸形,因为一些体表的畸形,如耳壳位置低、眼距过宽、面部血管瘤等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有发生畸形的可能性。至于一些特殊面容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及较多的糖代谢病,则可一目了然。婴儿的肝脾大和角膜浑浊也可能与影响神经系统的某些代谢病有关。

神经系统的检查在婴儿期应包括几种原始反射:拥抱或Moro反射、握持反射、不对称性肌张性颈反射等。原始反射的异常持久存在提示高级中枢功能障碍。

“软”神经征的检查在较年长儿童有一定意义,多项阳性者提示发育常有偏离(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能力障碍)的原因在儿童本身(参见本书第十章(第二节)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此外,还应在适当年龄进行视力、听力与血常规检查。

四、问卷

问卷是用标准化格式向家庭、教师或儿童本人了解有关情况的方法。问卷的标准化能够保证内容恰当和结果的可靠。问卷往往是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是与家长(或儿童)对话的开头,有打开他们话匣的作用。常用的问卷可用于以下情况:

(一)了解儿童行为儿童的行为问题不可能在一次检查中和短时间内完全发现,故常需要通过问卷向家长和(或)教师进行了解。此类问卷可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症状,如饮食问题、睡眠差、大小便不正常、攻击性与破坏性行为、任性、畏缩、活动过多等,以及有关的其他行为。了解上述症状的问卷也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如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定,新生儿Apgars氏评分,2—3、—16岁儿童行为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Conners多动症父母和教师简明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等。

(二)了解婴儿气质

气质是个体对环境事件可遇见的反应倾向,是人的品格遗传性差异的根源,是品格的核心,也是成年期人格的情绪和行为特点的基础。气质是一个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新生儿自出生即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类型,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此,了解儿童的气质对于婴儿的养育、并从小培养良好人格有重要意义。

儿童的气质类型是通过9个方面来判断的,将这些方面称为气质维度(因子)。气质维度(因子)共有9个,即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特点、持久性、注意分散、反应阈。9个气质维度(因子)的水平将儿童气质分为5个类型:平易型,麻烦型,发动缓慢型,中间偏平易型,中间偏麻烦型。

(三)发育偏离粗筛在人口众多的地区或人力有限时进行儿童发育筛查,Frankenburg主张采用二级法。Durkin等采用“发育障碍初筛10问”表8一1)作为发展中地区残疾儿童的初步调查参考,以了解有无盲、聋、弱智、运动障碍和癫痫的症状,然后根据症状的提示再作进一步检查。Frankenburg从丹佛筛选性测验(DDST)105个测试项目中选97项编成“筛查前发育问卷”(PDQ),此量表已在我国作了标准化常模(DST),目前已被儿童保健界广泛应用。

1.与其他儿童比较,该小儿坐、立、行走曾严重落后否;2.日间或夜间视觉有障碍否;3.有听觉障碍否;4.你要他做事时,他了解你说什么吗?

5.这孩子走路或运动手臂时,腿或臂无力或僵硬否;6.孩子有时抽搐、或强直、或失去知觉否;7.孩子同其他儿童一样学做事吗?

8.孩子说话吗?说的话能让别人听懂吗?能说一些使人听懂的词吗?

9.对3—9岁儿童,问:孩子说话与同龄儿童有些不同吗?(如口齿不清,家人、外人都听不懂)对2岁儿童,问:能说出至少一件东西叫什么吗?

10.与同龄儿童相比,该小儿看来有些不聪明或不懂事吗?

Frankenburg的经验说明低于高中文化的父母对PDQ的填答多不够准确,提示此问卷不宜用于低文化水平的父母。他主张对文化低的家庭,宜用Coons等的“家庭筛查问卷”(HSQ),以初步了解家庭环境状况。

五、筛查

1.筛查目的筛查是对整个儿童群体在规定的年龄或月龄进行测查,以检出未被怀疑而确实存在重要偏离正常的危险儿童,以便对他们进行保健措施。发育筛查可以作为基层保健的一个内容,但不是准确评定发育水平的手段。筛查的目的在于发现被筛查者的发育异常或可疑异常,以便使这些儿童能及时得到后续的诊断性检查和针对性的干预。如果单凭此结果告知家长儿童是否正常,甚至给出疾病诊断及治疗,则是对筛查性量表的滥用和对儿童的不负责任。

2.发育筛查量表的要求发育筛查用的量表应有较高的测试人之间的符合率和二次测查结果的稳定性(信度),其结果(正常或异常)必须与诊断性检查结果或日后儿童的发展相符合(当前及预测性效度)。此外,还应当简单易行,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由国外引进的量表,必须在国内进行标准化,所得的常模才能推广使用。

3.量表性能分析一般将筛查与诊断结果用四格表进行比较,计算各种指标的百分率。

假设:筛查阳性与诊断符合的人数为犪筛查阴性而实为异常的人数为c,筛查阴性与诊断符合的人数为犱,筛查阳性而实为正常的人数为6。

一般要求量表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5%—80%为宜。

虽然按上列公式计算一般量表的阳性预测效度似乎偏高,但因人群中实际异常者很少(弱智者约3%)故事实上在整个人群中筛查的命中率是低的。一般而言,发育筛查的灵敏度不高,易发生漏诊。

4.我国常用的发育筛查量表在我国引进较早、应用较广的发育筛查量表是丹佛发育筛选性测验(DDST),它的灵敏度也被认为不高。为了弥补不足,该量表我国已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全国常模。

近年来我国应用的还有自行设计、地方标准化的发育筛查量表,其中包括“0—6岁儿童智力发育筛查测验”、“自贡儿童智力量表”、“50项学前能力测验”,其他还有美国L.M.Duun研发的适于3岁3个月到8岁5个月的“图片词汇测试量表”20世纪90年代已由上海新华医院做了全国标准化常模;我国研发的适于5到7岁筛查儿童智商并判断智商等级的“瑞文智商测试量表”等,均已被基层保健人员广泛应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上海市儿科研究所制作的家庭用生长发育卡也是一种初筛工具。

上述这些量表均作为正规的筛查。为节省人力和扩大覆盖面,通常,初筛后仅25%的儿童需作全部筛查。

5.为了解儿童发育情况,基础保健还应进行视力及听力的筛查。

六、诊断性测查

(一)诊断性测查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阿那斯达希(Anasitasi)认为:心理测验实际上就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标准化的诊断性量表目前很多,总数已达5000种之多,1985年《心理测验年鉴》中收录了1409个测验。虽种类繁多,但可以沟通方式、以测验材料的严谨度、按每次测验的人数、按测验目的和性质等来进行分类。总起来讲,诊断性测查有两大类:

1.评定儿童的最佳表现,如:智慧测验和学业成就测验;2.测量儿童的典型表现,如:品格量表。

测验对象一般为个体,也有可用于集体者。集体测验需要被试者有阅读及顺应情境的能力,故8岁以下儿童以个别测验为宜。

(二)常模(norm)

心理测验所使用的各种工具,称为量表。编制量表的材料,一般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是一些能够反映人某些方面的心理特点的问题和任务,加以组织编制并标准化,形成“常模”,这种常模,就是一把标尺。

多数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评定是以常模为基准,将被测者的表现与他所属的人群作比较。常模必须来自有充分代表性的人群。常模是一种可供比较的多种形式的标准量数。常用的有均数常模、标准分、T分、百分位、划界分、比率、年龄、各种疾病诊断常模。用于测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常模。

另外,诊断性测查的常模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信度:是指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常用信度系数来表示。系数越大,说明一致性高,测得的分数可靠。信度的高低与测验的性质有关。通常要求能力测验信度系数在0.80以上,人格测验0.70以上。

信度测验常用的方法:重测信度,正副本相关,分类相关。

效度:指的是测验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即一个测验确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特征、功能和程度,如智力测验。通常确定效度的方法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

标准化:是指测试应有固定的测验内容、方法,统一的答案和记分方法。测验必须符合客观、正确、经验、实用的原则。

从可比性上看,常模越特异越有效,区域的比全国的精确;从适应性上,以通用常模使用方便。常模分为全国性常模和地方性常模。

凡标准化的测验手册,都应说明各种方法所测得的信度。

诊断性测验结果需用数量表示差异,应注意在从1—100的连续分布线的不同段上,相邻近等距离位置并不代表相同的测验分差距。例如第50与第60百分位的原始分间,相差很少,而第85与第95百分位的分数相差较大,也就是说,儿童从第50进步到第60百分位较易,从第85进到第95百分位则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