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052

第52章 临床辅助检查(5)

语音知觉测验用一特制中国词表,受试者听发音后从三个相近词中找出听到这一词来。测量辨认语音和匹配字的能力。

范畴测验共107张刺激图卡,用一个反应仪可自行强化选择反应。测量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0)感知觉检查包括触觉、听觉、视觉、手指认识、指尖数数、触觉辨认。分别检查左右听觉、指尖识别数字、触知觉的能力和视野情况等。注意有无感觉缺失和手指失认。

2.HRB幼儿本适用于5—8岁儿童。幼儿本与少年本有很大不同,为将此测验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修订时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变,并省掉了少年本中的一些测验,另增加了一些分测验。与少年本内容相同的分测验有:(1)侧性优势检查;(2)失语检查;—握力测验;—感知觉检查;—范畴测验;—触摸测验(7)敲击测验。这些测验中内容为文字和数字的都用颜色或图案代替,或者进行了省略,或者有些分测验项目(如范畴测验、触摸测验等)减少了。新增加的测验有:(1)图画配对测验:是幼儿本特有的测验,要求受试者将卡片上下两行图片按相似性一一配对,测查儿童分析综合能力(包括视觉的和语言的)(2)个别操作测验:包括图形配对、“V”形配对,临摹星形、方形等,测量视觉一空间关系、视觉一空间结构能力色形和渐进测验、前进测验:用以代替少年本中的连线测验甲、乙式,测量视觉一空间能力和顺序化能力;(4)靶测验:是幼儿本又一特有的测验,要求儿童按主试者在刺激图上的指点顺序,再写在回答纸上,主要测查视觉一空间形象的再生能力。

HRB少年本、幼儿本的常模,均未采用划界分和损伤指数方式,而是采用正常组及各种脑病组各项分测验的均数和标准差。

(三)其他测验

1.智力测验在神经心理评估中的作用神经心理的许多能力都可通过智力测验来测量。因此,智力量表是神经心理评估的主要工具,也有的把智力测验、记忆测验作为常用的神经心理筛选工具。年小儿童的神经心理筛选主要靠智力测验。现以韦氏智力量表为例来讨论智力测验用作神经心理评估时常用的一些变量。

IQ水平脑病损或多或少会影响智力活动,其IQ水平会减低,其影响程度与病儿原有智力水平及脑损害的部位、程度和性质等有关。

VIQ和PIQ的平衡性VIQ代表以言语为中介的智力水平,PIQ代表在操作方面的智力水平。言语中枢主要在左半球,操作(包括视运动协调、空间能力、顺序化能力等)为右半球的主要功能。一般VIQ、PIQ是比较平衡的。一侧大脑受损可导致VIQ、PIQ之间的差异,这一变量在神经心理评估的定侧诊断中很有参考价值。

各分测验功能WISC一R中低于儿童年龄的分测验成绩提示有特殊的神经心理缺陷。对于已获得语言的儿童来说,知识分测验成绩下降可能是由于脑损伤或疾病引起。年小儿童中,知识常与左颞叶的整合活动有关,知识作业缺陷提示左半球功能障碍。但临床医师要注意区别是由于文化或教育缺陷引起还是由于神经心理缺陷所致。一般认为数字广度、编码、木块图分测验是神经心理缺损敏感的分测验。

2.记忆测验记忆测验是另一类神经心理评估不可缺的测验。可用于儿童神经心理评估的记忆测验有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MS一R)、图案记忆测验(MFD),Benton视觉保持测验(B,VRT)等。

韦氏记忆量表(WMS)及中国修订本原量表只用于20岁以上的成人。1980年龚耀先等修订此测验时把成人本推前至16岁。后又制定了7—15岁的常模,组成儿童本。

修订韦氏记忆量表(儿童本)内容有10个分测验,仍分甲、乙两式。测长时记忆的包括三个分测验:个人经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定向、数字顺序关系(从1顺数至100,从100倒数至1,从1上累加3或4至49止);测短时记忆的包括6个测验:视觉再认、图片回忆、视觉再生、联想学习、触摸测验、理解记忆等。测瞬时记忆为顺背和倒背数目分测验。仿Wechsler的离差智商计算方法将各分测验的原始分换算成量表分,再将各年龄组的总分换算成标准分(均数取100,标准差取15),即离差记忆商数(MQ)。

图形记忆测验此测验系1946年F.Graham和B.S.Kondal所创,适用于8岁半以上儿童,是器质性问题较常用的测验之一。主要用于测量视知觉记忆方面的功能障碍。本测验有15张图卡,每卡有一简单或复杂图形。每次给受试者呈现一卡5秒钟,要求受试者凭记忆画出图形。

(3)视觉保持测验(BVRT)此测验系A.L.Benton于1955年所创,可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本测验有三种不同形式的测验图(C、D、E式)。每式都有10张图卡,每卡上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图形。实施方法分四种:A法呈卡10秒立即再生;B法呈卡5秒立即再生;C法临摹;D法呈卡10秒,间隔15秒后再生。有两套记分系统,一是记录正确分,一是记录错误分。错误的特殊类型可分为6个范畴:遗漏、变形、持续、旋转、位置错误和大小错误。国内1992年已有研究者用此测验于8—15岁正常儿童得出儿童常模。此测验主要用于脑损害后视知觉、视觉记忆、视觉空间结构能力的评估。

(姚树桥邱景华唐秋萍杜亚松)

(第二节)脑电生理检查

一、脑电图

脑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当大脑的细胞群受到病理影响时,可产生脑电波改变。脑电图检查在儿童主要用于惊厥、意识障碍、癫痫、智力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有利于颅内病灶的发现和定位。

给小儿做脑电图检查时,要向他解释清楚,以减少恐惧,取得合作。记录时要分别描记四个导联,20分钟以上,这样可提高阳性率。要记录脑电背景活动时,最好让病儿保持清醒、安静、闭眼。闭眼描记易捕捉到癫痫病儿的痫样放电波。

(一)小儿脑电图的特点

小儿脑电图因年龄而异,并随年龄不断成熟变化,但无明确的年龄界限。小儿年龄越小,则慢波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波逐渐减少,3岁时可出现a波活动,岁时两枕部可见a节律,2岁时已趋向成人脑电图活动。儿童脑电图中有不少正常图形在成人可能被视为异常,应予以注意。

1.新生儿和3个月内婴儿

交替性背景节律新生儿睡眠(尤其静态睡眠)时的脑电图中易见交替性背景节律,此型在早产儿清醒描记中也可见到,并于44周孕龄前先后从清醒、动态睡眠和静态睡眠记录中消失。与暴发抑制图形的主要区别是:交替性节律图形中交替后期间的背景波幅大于5V,而暴发抑制的间歇期无脑电波或低电压持续20秒以上。

正常尖波、棘波未成熟儿脑电图中易见散在分布的尖波、棘波,但不应局限在某一区域。

2.儿童期

清醒记录头后部慢活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顶枕区a节律常有慢活动插入,甚至两者重叠在一起,类似棘一慢综合波。此时必须在其他部位看到典型棘一慢综合波,才能肯定为异常。这种正常的慢波活动类型特点为:

1)多相位慢活动,又称幼年后位慢波。主要表现为高波幅,—4Hz阳性波为主的多相位慢波,反复出现在枕部a节律中。一般从3岁后增多,9—10岁达高峰,13岁后明显减少。约占儿童的30%。

2)后位慢波节律,间断出现在枕区a节律中,为2.5—4.5Hz中、高波幅慢活动,持续1—3秒或更长时间,见于25%左右的正常小儿,多集中于4—7岁,以后渐渐减少,有的11岁时仍可出现。上述慢活动睁眼时减少,在过度换气时减少更明显,背景节律常有一过性两侧不对称,双颞或枕区较多见。

过度换气,此方法主要为诱发在一般描记中不易出现的全面性棘慢波或局限性棘波。正常小儿过度换气时常有明显G波或S波慢活动,甚至有3Hz慢波暴发,也可在一侧明显。有时慢波形态很尖,甚至难与尖波区别。因此,小儿过度换气时慢波的数量以及有无慢波暴发的出现,皆无病理意义。停止过度换气后1分钟慢波仍持续存在可疑有异常。

睡眠记录小儿睡眠各期脑电图均与成人不同。

1)思睡与觉醒中慢活动:从14—18个月起,正常思睡和觉醒期均有显著慢波活动。思睡期主要表现为弥漫性中、高波幅0节律。7岁后这种现象显著减少,但可持续到11岁。同时,正常慢波暴发将随睡眠的进一步加深而消失,真正的棘慢波常持续存在到中度睡眠期。

2)顶尖波:儿童顶尖波波幅较成人高,时限短,呈棘波状。位相呈阳性、阴性或双向,有时几个顶尖波连续出现,或非固定地显示在一侧,均不应误为是痫样放电波。

3)纺锤波:月龄3个月后,正常婴儿浅睡中均应见到纺锤波,若在一次睡眠周期的整个浅睡过程中或10分钟以上连续记录中始终不见纺锤波应视为异常。

生后1—2年内纺锤波常有半球间不对称,只要不是恒定地在一侧缺失,应视为正常。正常小儿纺锤波波幅较高,形成棘样纺锤波,均属正常波形。当纺锤波高达200—400mV,且分布广泛,持续存在时,应视为异常。

4)深睡中头后部慢活动:4岁前正常小儿中度和深度睡眠时的脑电图中,枕区可出现非节律性尖形高波幅双位相波,岁后这种现象逐渐消失。

5)14和6Hz阳性棘波:7%—58%的正常儿童于思睡或浅睡期出现14和6Hz的正相棘波,青少年期达高峰,此种波形与癫痫、人格变态或自主神经疾患无确切关系。

6)6Hz良性棘慢波:或称快的棘慢波,主要在思睡阶段中发生,常以全面性暴发形式出现,持续1—2秒,很少超过4秒。此种波无肯定临床意义,与病理性棘慢波的主要区别在于,Hz良性棘慢波的棘波成分矮小,随睡眠深度加深而消失,而病理性棘慢波不但持续存在,而且数量更为增多。

(二)小儿异常脑电图

这里主要介绍婴幼儿和儿童的异常脑电图。

1.非特异性异常

(1)异常慢波活动有0波为主和S波为主的两种异常慢波活动,可为弥漫性,也可为局限性。

不对称指两半球对应区的波幅不对称与频率不对称,当两枕部波幅持续相差50%以上,其他部位持续相差20%以上,或(和)持续性脑波频率不对称,则提示相应部位为异常部位。

过量卩活动未用镇静剂的清醒记录中,背景P活动明显增多,多数波幅大于等于30mV(小于等于3岁)或大于等于20MV(大于3岁)。

低电压清醒记录中,任何部位波幅均不超过20mV。

脑波严重抑制暴发抑制指以0波和S波为主的暴发图形,间以相对静息的间期。脑电静息为所有头区均无肯定的自发或能经生理性的药物性诱发的大脑电活动。

异常睡眠图形纺锤波消失指足月后3个月以上的小儿,全过程或10分钟以上浅睡记录中无睡眠纺锤波;极度纺锤波指波幅高达200mV以上,分布广泛,且持续时间达3秒以上。

2.痫样放电或发作波可为全面性、局限性或多灶性。表现有:(1)棘波或尖波放电棘慢波、尖慢波和多棘慢波放电3Hz棘慢波放电高峰节律紊乱阵发性节律性放电:指突出背景的《、卩、0或S样节律性发放。

3.其他昏迷图形可为a、、0或纺锤波型。

三相波。

周期性复合波在慢波背景活动中,全脑反复出现一个或多个尖波,或高波幅5波组成的暴发波群,持续0.5—3秒,间歇3—30秒,通常见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三)常见的小儿疾病的脑电图改变

1.颅内肿瘤的脑电图小儿脑肿瘤的特点为:(1)小脑天幕下肿瘤多于大脑半球肿瘤以中线结构部位的肿瘤为多主要为胚胎残留组织肿瘤和胶质瘤,而转移癌极少。不同部位肿瘤的脑电图改变不同。大脑半球凸面肿瘤的脑电图异常率可达90%以上,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可达80%—90%,而大脑深部结构肿瘤、中线结构肿瘤及后颅窝肿瘤的脑电图,一般早期可呈正常,但当出现颅内高压时,可出现弥漫性慢波化异常脑电图。

大脑凸面肿瘤的脑电图一般特征:

局灶性慢波系肿瘤引起周围脑组织水肿所致,最为常见。

局限性低电压或平坦波系大脑表面巨大肿瘤,或浸润广泛的胶质瘤,或大量脑细胞破坏和死亡引起。

懒波灶大脑有肿瘤时有时可呈同侧a波变慢,振幅变低或a指数减少,睡眠纺锤波减慢或消失。多见于顶、枕部皮质直接侵犯的浅表肿瘤。

(4)局灶性和一侧性基本波的波幅增高可见于脑膜瘤、星形细胞瘤等生长较慢的肿瘤,病灶侧a波增强,易被误认为对侧a波减慢。

慢波位相倒置对皮层及皮层下肿瘤的定位颇有价值。

病灶周围的棘波放电为肿瘤刺激该部或其周围较正常的脑组织结构。

大脑深部及幕下肿瘤的脑电图可以正常,但大多数不正常。皮质深部或皮质下病变可有一侧0节律,中线深部病变多引起两侧的广泛性异常,重者可见基本电活动变慢,或a节律消失,取而代之的为0波或5波,常呈阵发性出现,波幅一般较高,有时在双侧额部间歇地出现2Hz左右的高波幅5波,一般两侧对称,称额部间歇性节律性5活动或枕部间歇性节律性5活动。这两种5活动主要见于脑室系统肿瘤、小脑蚓部及半球肿瘤等导致的颅内压增高。但脑桥小脑角肿瘤或脑干肿瘤的脑电图大多正常,惟肿瘤晚期有颅内压增高征或昏迷时,脑电图可以异常,呈非特异性弥漫性慢波化表现。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的脑电图无论是脑炎、脑膜炎还是脑膜脑炎,都有广泛性弥漫性脑实质及脑膜的损害,从而成为弥漫性慢波异常脑电图的病理基础。脑电图改变与感染的病程及病情有密切关系。病期不同,脑电图也不同;病情严重,脑电图改变也明显,严重者呈高波幅大慢波;病情好转时,大慢波减少,代之为0波,最后为a波;若病情恶化,则5波增多增慢,甚至成为平坦脑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