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057

第57章 婴儿精神医学(1)

婴儿精神医学(infantpsychiatry)兴起至今仅20多年,是一门崭新学科。1980年在葡萄牙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婴儿精神医学大会,与会者一致赞同使用婴儿精神医学命名,为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开辟了新领域。1988年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第二届世界婴儿精神医学大会,报告了近十年来婴儿精神医学在心理、生理、临床、实验室、新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显示了当今广阔的发展前途。

此后在美、英、日本、拉美、西欧等国家先后成立婴儿精神医学会,出版了专辑书刊,举办了相关学会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出版的《婴儿心理卫生》杂志,每篇论著后附有英、西班牙、日本等国译文。

(第一节)婴儿精神医学兴起和发展的缘由

一、婴儿心理研究的深入

1.婴儿期界定的发展以往婴儿期界定为0—1岁,近些年许多学者将婴儿期界定为0—3岁,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理念,特别是对婴儿的思维、认知、语言交流、情感和个性特征的认识以及研究模式均发生了变化,如由单纯心理学研究,扩大到心理一教育一社会一精神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模式。

2.扩大研究内容研究涉及整个婴儿期身心发展和健康。如:婴儿早期心理发展,早期经验的重要性,早期心理发展的遗传、生理、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早期教育、潜能开发等有效方案,儿童生理学、医学,儿童卫生保健与婴儿期生理发育、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以及身心疾病的发生原因、诊断和矫治,对发育异常的评估和预防。

婴儿时期心理发展研究经过长期沉寂期后,于19世纪下半叶,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Preyer对婴儿从出生至3岁的心理发展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而写成《儿童心理》一书,为婴儿心理学奠定了科学体系。

3.特殊贡献者弗洛伊德建立了无意识和压抑作用的概念,以及探讨被压抑至无意识的未满足的本能欲望、需求与冲突,创伤记忆与早期经验所伴有的情感可以影响个人对当前事件的反应,通过梦、情绪和行为等表现出来。这一分析学说还认为成人精神障碍的根源在于婴儿期的挫折与困难。分析学派用自由联想、移情及梦的解释等深入探讨无意识内存在的压抑本能、冲突和矛盾,应用精神分析法为婴儿治疗精神疾患。

精神分析学说重视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问题,对理解婴儿生存、生活、心理和行为比其他年龄段具有更大作用。婴幼儿从2岁开始,将自己作为主体与周围人分开,形成自我意识。该学说同时提出母婴间的联结、依恋、分离等概念。当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美国和欧洲盛行,已成为婴儿精神医学理论基础之一,继后进行不断修订。弗洛伊德女儿安娜提出的防御机制至今仍为学者所引用。

巴甫洛夫认为建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神经细胞之间建立暂时性联系,即条件反射学说。这种神经细胞之间暂时性联系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由于各种暂时性联系的形成和消失受环境所制约,可见环境也影响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反射不仅是兴奋性的,也可是抑制性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及其对外界的适应程度,决定着动物和人的全部行为。可见,人的行为形成或消失随环境而改变。这对婴儿早期教育有启迪,也为行为矫正疗法、实验性神经症的解释及病理生理提供理论基础。最近兴起的行为分析法(ABA)治疗孤独症和潜能开发也是根据行为的建立和消失由环境决定这一学说。

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有第二信号系统,即语5个月开始,3岁时已大致分化完成。出生以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数不再增加,脑重量的增加主要与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大、突触的数量和长度增加及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有关。

(二)环境中激励刺激对完善脑结构和开发潜能必不可少

在婴儿早期,环境中激励刺激在脑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1.影响结构可极大程度影响脑部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

2.开发潜能各感官的潜能靠激励刺激来开发,如:1—3岁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如果及早开发,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印度的狼儿和李鸣杲(1997)报告的猪儿,因得到解救时已错过关键期,即使加强训练教育已不能恢复至常态。

3.感官功能如将刚出生的猫做实验,将一只眼蒙住,过6个月打开,已失去视觉。

4.潜能开发出生时与生倶来的大量无条件反射,对维持生命、防御危险、探索世界和适应环境等至关重要。经过训练、日常应用和针对性的早期教育,使其得以保存,并变为有意义的行为,促进婴儿的动作和智能发展及语言的掌握,甚至更高级复杂的功能。反之,如不加强化,在短期内即将消失。故开发潜能应从0岁开始,否则错失良机。

(三)动作和行为的发展

婴儿期是一特殊时期,在心理、动作和行为方面发展很快,并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改变,如违反年龄增长规律,则视为异常。

语言刺激可以代替感知觉刺激而形成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没有语言就不能有人的思维活动。语言系统是最高级部位即大脑的功能。他们还指出婴儿时期暂时联系是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开始,逐渐发展到较为复杂的和高级的。如果早期的联系未能形成,或形成的不好,则以后的发展会有缺陷。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至今仍为行为分析和行为矫治的主要理论根据。感知、运动、注意、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也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在养育中不断强化而形成的。婴儿的言语掌握、概念形成等也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这对开发婴儿的潜能和智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皮亚杰是认知心理学家,也认为婴儿发展是机体一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的产物,但同时他主张相互作用的形成和次序取决于人类的生物特性,而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先天因素作用的结果。他进一步阐明婴儿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阶段、特点以及内部机制。他还认为儿童智慧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取决于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按阶段进行,拔苗助长式教育是不行的。他的认知心理研究对婴儿精神医学的兴起也有重大贡献。

二、脑科学研究的发现

(一)婴儿时期是脑、心理和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

新生儿脑重约390g,占出生体重的8%,而成人脑重约1400g,占体重的4%。新生儿脑重为成人脑重的1/3。9个月时脑重为660g,2岁时脑重900—1000g,至7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量。

引自上医大一奥医高科技2000年更新版。

(四)脑发育的可塑性

可塑性指脑在外界刺激下发生结构和功能重塑的巨大潜能。婴儿出生后,所处的环境和经历仍然可以修饰脑的发育状况。研究表明,虽然脑发育的物质基础是由遗传学特征所决定的,但脑的结构和功能在出生后并非一成不变,而会因外界刺激的影响发生变化。群居、饲料保证供给的幼鼠,较独居、饲料缺乏的幼鼠大脑中神经突触数明显增加。0—3岁是人脑(包括脑结构与功能)发育最迅速时期,此时的大脑尚属未成熟脑,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在胚胎形成时期即已经具有信息调控能力,胎儿已具有接受外界刺激能力。0—3岁是一个人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孕产期受过损害的婴儿、早产极低体重儿,往往有脑发育不良或脑功能损害。对这些婴儿,临床上特别强调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如果病儿能够在1岁内得到有效的干预,其长的脑发育预后往往较好,否则,会导致终身的后遗症,产生永久性损害。

(五)内隐学习的理论对改进幼儿教育方法有重要

儿童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近年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到的知识,大量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的随时随地之中,而并非在课堂中,这种学习称为内隐学习,说明在非注意状态下,儿童也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信息保持敏感,并逐步习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内隐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占用的资源少,而且习得的内容能保持较长时间。如母语的习得,极少通过专门的学习,而大量的语言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以词汇量为例,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占有90%左右。可见在重视常规的有意识学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儿童大脑的自动加工能力。父母通过日常抚育婴幼儿生活的大量活动,提供足够的直接活动经第四篇儿童少年发育、精神与行为障碍验。这对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具有重要价值。内隐学习的理论对改进当今幼儿教育方法有重要启所。

三、婴儿精神医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许多家庭被毁,致使父母和儿童流离失所。亲人的死亡和无母爱的关怀又给婴儿造成严重精神创伤。另一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的初期,由于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走入社会工作,因而使婴儿的养育、托儿方式、早期教育等发生了改变,给婴儿心身健康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适用于婴儿的仪器设备、测量方法和工具不断更新,也促进婴儿精神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婴儿精神医学特点与实施

婴儿精神医学包括婴儿心理卫生和婴儿精神病学两方面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的目标是以预防为主,早期防治婴幼儿各种心理和精神障碍,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婴儿心理卫生

(一)服务对象

为婴儿个体和群体,研究影响婴儿心理发展因素,以减少婴儿发育偏离、行为和精神障碍的发生,培养健全的社会功能和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二)婴儿心理卫生的范例

根据婴儿心理发展的原理,评述哪些因素促进其健康发展或妨碍其发展,以及塑造什么样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格。分述如下:

1.父母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我国以往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妇女参加工作增多,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独生子女占优势等已经破除了传统观念,更多的是由父母共同承担子女的养育。从妻子临产时开始,丈夫在场,减轻妻子分娩的紧张和给予精神上支持,当婴儿一出生就与父母亲接触,加强感情连结及增强一家人的亲密关系。父母共同承担对婴儿的照管,可使男人的阳刚之气和女人的柔情之美融合于婴儿个性的塑造中。

2.母爱的伟大婴儿出生后,以母乳喂养最有利成长,不仅提供适宜的营养,也让婴儿与妈妈紧贴在一起,母亲的爱抚动作、亲切的语声和肌肤的接触,都给婴儿带来了安全和幸福感。同时婴儿望着妈妈的脸,微微地笑,显得愉快和满足。同样,婴儿最初发出的“咿呀”声和各种交往的行为,会越来越积极。这就是母婴之间的情感和行为交流。这种深切的母爱和亲密的交往,对婴儿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可说是精神营养剂和生长的激发剂。笔者曾见到美国一著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墙上有一条标语“今天你抱了孩子没有?”这一中心的婴幼儿身心非常健康。而另有一处育婴院则让婴儿成天躺着,结果婴儿的死亡率高得惊人。的确,在20世纪40年代前,青霉素尚未发明,婴儿患有严重传染病而垂危时,靠母亲的精心护理而得以挽救不乏其例。

母爱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母爱的充分发挥首先要得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并且与丈夫共同承担婴儿的养育比单亲养育更有利。

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若是妇女非计划中怀孕,夫妻感情破裂,或被遗弃等,生下的婴儿成了怨恨的种子,被报复的替罪羊。这种忽视和虐待,必然极大地影响婴儿的心理发展。

从录像中可观察到怀着感情的抚养动作与怀恨的动作截然不同。前者动作柔和、协调和具有保护性,而后者则粗暴、杂乱和具有伤害性。

3.建立健康的和稳固的感情依恋婴儿6、7个月开始对亲人喜爱和接近,而对陌生人回避或拒绝接近,对他们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对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替代者)就会亲近,不让离开,当亲人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当他们与依恋者一起时就显得愉快和满足,能安心地玩,并敢于探索周围环境。如与父母分离或照料者时常变动,母亲或他们自己长期住医院,就建立不起情感依恋,显得空虚、无所依靠和缺乏安全感,而表现情绪不乐、孤独、淡漠、抑郁和恐惧不安等。这种早期缺乏母爱和从未建立过情感依恋的婴儿成年后会产生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甚至为填补内心的空虚去寻找刺激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依恋是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但与母亲或抚养者关系过于密切至不可分离程度也是有害的。为此,要培养二级依恋者,如爷爷奶奶和弟妹等,并培养三级依恋者,如教师、小伙伴或毛绒玩具,还应培养他们对外界的兴趣与爱好。

4.隔代养育或过早送外寄养的危害性当今父母多为双职工,因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子女,而交老人抚养的相当普遍。老人大多文化较低,老传统极深,不知如何与孙子女交往,更缺乏科学育儿知识,而一味迁就、娇惯,因而这类儿童容易出现适应困难和交往能力低下,也影响智力开发。所以,对婴儿的心理发展危害很大。有不少父母将子女过早寄养至乡下亲戚家,儿童的需要常被忽视,更得不到母爱的温暧与教养,因而出现发育偏离或品行障碍的为数不少。为此,要避免上述养育方式。

现今,美国和日本等国,为了精心抚养和教育好子女,母亲常停工和请长假至子女3岁进幼儿园。这对子女、家庭和国家而言,确实利多于弊,值得政府有关部门研究。

5.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家教中过分保护和娇纵,单亲和隔代养育等,极大地限制了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并且这时婴幼儿处于发展关键期,错过了就难以弥补。为此,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并为受虐待的或母亲患精神病的婴儿建立庇护和养育机构等。

6.运动和感官的激励在婴儿期,由于言语交往能力有限,心理发展可有效地通过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张家键等(1997)制订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月龄常模,如10.3月会爬,14.5月独走自如,11.4月发一字音和15.0月说3—5个字等,只说明到此月龄生理的成熟水平,而能力仍需培养。我国不少抚养者在动作发展上倾向于“静”,即长时间抱、躺或坐,而西方则倾向于“动”,即在保护下,鼓励婴儿爬、走或跑等。现研究已证明婴儿动作发展与其心理发展存在相互作用。事实也证明,活泼好动的婴儿比呆坐少动者身体较健壮,适应及交往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