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自主学习
233800000015

第15章 上篇 让沟通更有效 (4)

中国历来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俗话。传统家庭的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不是厉声喝斥就是拳脚相加。这种粗暴和愚蠢的行为,给孩子身心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首先要控制情绪,保持冷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消除儿童不良行为的最好方式也是忽视不良行动,同时强化好的替代的行为。

一位女教师一次在课堂上提问,一个女生竟说:“我不回答你,”课堂里议论纷纷,老师也被气得脸红心躁。但她很快冷静下来,问全班同学:

“同学们,我的问题难答不难答?”

“不难!”

“你们能回答吗?”

“能。”

这一问一答,明确了基本是非,也使紧张的空气缓和下来。然后进一步争取主动,以平等待人的态度询问原因:

“刘燕同学,你不回答我的问题,必定有其原因。我猜想,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让同学们信服,才使你这样呢?”

“老师,没有,没有的事。”刘燕开口了。

老师又说:“既然我还称职,那是不是我的问题太简单了,引不起你的兴趣,你不屑于回答呢?”

“不,不是……”刘燕语调低沉。

“要么,就是你不会回答,又怕丢面子,不肯承认,才想用这种方式搪塞过去。但我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呢?我实在不想看到你交不上考卷呀!”

“老师,你别说了……”刘燕哽咽着,“请你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再回答给你听,好吗?”

“好的。”老师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了问题,又让刘燕复述了一遍。一场风波就这样结束了。

显然,这位老师能够解决问题,首先是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的头脑做起的。如果意气用事,图一时痛快,那么不但不能使对方转变态度,还会损害自己作为老师的形象。可见,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控制情绪,这是批评艺术中最关键的一条。

●不说伤害孩子感情的话

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讲求一点艺术性和人情味,努力让孩子明白父母是在爱他们、关心他们,批评的效果将大不一样。

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跳。有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不注意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很容易刺激和伤害孩子的感情。“小孩子懂什么,不准和大人顶嘴!”“你怎么这么笨?脑子让狗吃掉了!”之类的话,只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变本加厉。

比如,你不在家,孩子爬上桌子找糖吃,结果不小心打碎了糖罐。你回家一看,明知是怎么回事,却还要瞪着眼睛追问:

“谁把糖罐打碎了?”

孩子一看你生气的样子,害怕了,支支吾吾地说:“我……不知道。”

“什么,明明是你干的,你还说不知道?”

“不,不是我,我没打!”

“好呵!小兔崽子,你还敢撒谎!”

“我没撒谎!”

父母明明知道孩子是不小心打碎了糖罐,为什么还要以“审判官”的口吻逼孩子招供呢?也无怪乎孩子只好以幼稚的撒谎自卫。正确的做法是:先不要生气发火,让孩子说话。

“告诉我,是不是你想吃糖,不小心打碎了糖罐?”

“是的……”

“你现在该怎么办?”

“承认错误……”

“你是怕爸爸妈妈责怪你吧?没关系,下回小心点。有些东西,最好爸爸妈妈回来帮你拿,好吗?”

“好的。”有了父母的爱护,孩子就能心甘情愿接受父母的批评。即使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也就心平气和地讲是非论道理,而不是成心顶撞,意气用事了。

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讲求一点艺术性和人情味,努力让孩子明白父母是在爱他们、关心他们,批评的效果将大不一样。孩子因为贪玩回家晚了,他本来有点不好意思。这时,你若说:“你干什么去了?这么晚才回家,简直不像话!”这就刺痛了孩子的自尊心和感情,只能激起孩子向大人的对抗。而你如果说:“你可回来了,真让我担心!没出什么事儿吧?准是饿坏了,快吃饭吧。”这样一来,孩子肯定会主动向你解释晚归的理由并请求原谅,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的。

●积极的批评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让他感受到侮辱或贬低。先夸夸孩子的优点,再指出“美中不足”,或者以商量建议的口气批评孩子,孩子的心理就会好受得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有着充分心理准备的领导,到基层征求下属的意见。大家见他真心诚意,便开始直言不讳。开始,他还能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但后来批评意见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他坐不住了,渐渐失去了风度,终于恼羞成怒,拂袖而去。这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爱听批评,即使是很有涵养的成年人。至于孩子,对批评更是“深恶痛绝”。所以多赞美、少批评,应是家庭沟通的捷径。

如果遇到非批评不可的情况,我们也要考虑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让他感受到侮辱或贬低。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理由恭维他,把他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再告诉他“美中不足”。这对孩子的心理而言就容易接受多了。

一个女中学生违反校规,穿了一件超短裙到学校,对这种情况老师是不能不管的。当她把这个女孩叫过来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围拢过来看她怎么管。此时,那女孩的心理状态也到了最敏感的时刻。

老师:哇!好漂亮啊!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审美观与众不同,今天看来果然名不虚传。你们看,她裙子和上衣的颜色搭配得多协调!

女孩:老师,你喜欢吗?(心花怒放地)

老师:很喜欢,真的很漂亮。就是……裙子的长度嘛……

女孩:你是说,太短了?

老师:噢,你已经知道了。

女孩:我明天换一条长的。

老师:(亲昵地搂过女孩,边走边耳语)你现在就回去换,我给你一节课的假。

你想这个女孩会对老师有敌对情绪吗?我看感激还来不及呢!她本来穿超短裙来上学就准备好了当众挨批,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老师会表示对她的欣赏。尤其是在大家面前的赞美之词,着实让她感到满足和愉悦。她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虽然自己违反了校规,老师却在有意识地保护她的自尊。所以,即使是作为一种回报,她也会心甘情愿地做一次“牺牲”。

以一种商量激励的态度进行批评,也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

球王贝利少年时,一度染上吸烟的毛病。一次被他父亲发现了,贝利非常害怕。担心受到责骂。可他父亲却以朋友般的态度,非常和气地对他说:“你踢球很有天分,以后或许能成为一名好手。可吸烟对身体是有害的,如果因为它而没能使你成为球星,你会遗憾的。吸不吸烟由你自己决定。”说完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儿钱给了贝利。父亲这种民主、商讨的态度使贝利悔恨不已,从此,贝利改掉了吸烟的毛病。当回想往事的时候,贝利说:“如果当时父亲狠狠地揍我一顿,那么我今天很可能只是个烟鬼。”

怎样询问孩子的心理活动?

●以朋友的方式去询问

父母时常感觉,孩子不愿意父母询问他,多问几句就烦了,但要父母不问吧,又实在放不下心。其实,只要父母学会站在孩子而不是成年人的立场看问题,双方在平等的讨论中寻找共同点,相互会容易沟通和理解的。这样的交谈使孩子没有戒备心理,不用担心自己遭受批评、斥责,因而,他内心深处的疙瘩可能会随着对话而逐步融解。

有一位家长是这样与孩子交谈的:

孩子对父亲说:“爸爸、妈妈,你们一点都不理解我的心情。在学校里,我根本不想学习,我已经厌倦了学校的生活。”父亲听了孩子的话后,平静地问:“你觉得我们不理解你的心情,是吗?”“你们整天要我学习、学习、学习!你就不知道我心里想要什么?” “你想要什么?” “我想离家出走!” “好吧,我们先出去散散步,你愿意吗?” “爸爸,你为什么不责备我?” “孩子,爸爸曾经也是学生,上学的确很辛苦,我也烦闷过。爸爸理解你的心情。”父亲同孩子一起散步。父亲向孩子说起他工作的烦恼他说他也不想干了!孩子说:“那,那不就下岗了?”父亲说:“我能不干吗?家里的花销怎么办”“爸爸,你要好好干呀,” “孩子,爸爸会尽力的。孩子,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我们都得坚持住……” “爸爸,我明白了,我会多学些东西的。”

父亲用朋友般轻松、亲切、坦率的交流方式,使孩子能袒露自己的心扉,将内心的感受倾诉出来。想离家出走的孩子,在内心里还是会依恋家里的。如果父母没有及时、适当地沟通,他们会在冲动之下做出任性的举动。

父母对孩子的抱怨、烦恼,要多加理解,要听懂孩子话中的真正意义,因为孩子语句的意义及当时说话的情绪可能与大人不同,有时孩子只是表达他一种情绪和感受,实际上,他还是希望能很好地与父亲交流的。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详细陈述心理感受的机会,从而使谈话顺利地展开,以便得到融洽的心灵沟通。

用朋友般轻松、亲切、坦率的交流方式,使孩子能袒露自己的心扉,将内心的感受倾诉出来。

●用关爱的方式去询问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惹了麻烦,或有了过失,他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就会撒点小谎,或跟大人顶两句嘴,来掩盖他们的小过失或小把戏。孩子的撒谎和顶嘴很可能是被迫无奈,父母应给孩子以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说话。

孩子感受到父母不会生气、训斥,而是爱护、关怀,他就会对父母实话实说,即使是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也会摆事实、讲道理,而不会成心顶嘴,意气用事了。

孩子因为贪玩或有什么事回家晚了,这是家庭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康女士是这样对待女儿的晚归的:女儿颖颖回家了,妈妈帮女儿拿下肩上的书包,陪颖颖吃饭,告诉颖颖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好吃的。妈妈告诉颖颖,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颖颖回来,因为颖颖总是准时回家的。颖颖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她向妈妈道歉。妈妈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牵挂你,怕遇到交通方面的问题或什么别的事情。以后,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颖颖高兴地亲了一下妈妈:“妈咪,你真好!”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父母的打骂也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事实上,父母的责怪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适得其反,同时,也刺激和伤害孩子的感情。颖颖的母亲用孩子能感受到的爱的方式去赢得孩子的心灵。

孩子的失误和过错都是成长中必然经历的,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宽容的心、强烈的爱以及巧妙的诱导,使孩子与你的心贴得很近很近。

孩子感受到父母不会生气、训斥,而是爱护、关怀,他就会对父母实话实说,即使是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也会摆事实、讲道理,而不会成心顶嘴,意气用事了。

●当孩子的高参

有些孩子会给“青春热线”之类的地方打电话,因为他可能会从中解开心灵的疙瘩。“青春热线”,它可能会在理解的前提下,为你排忧解难。孩子特别需要心理上依赖和信任的人。如果父母能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并能如同“知心姐姐”般与孩子融洽相处。那么,孩子也就会很主动与父母沟通。

徐强要求自己学会做一个好母亲,她相信每一天,每一个举动里,都会有一种新的信念和爱,这种爱在母女之间,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之中,并且是可以传递的,是一种良性循环。孩子的话语她都是听得很认真,并且用心而真诚地交谈。这是徐强母女的一段生活:

女儿上小学了,增添了许多快乐和新的烦恼。有一天,女儿告诉我她们班有位女同学留级了。这一天她们几个同学一起去看望她,没想到她态度很不好地说:“你们有什么了不起,我现在好得很呢。比你们还要好。”一副不愿理睬她们几个的样子。女儿不明白地问:“为什么我们去看她、关心她,她反而不高兴?”女儿提出这个问题很好。首先我肯定了她们能主动关心同学很好,同时告诉她在这种情况下,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她着想,才能理解和谅解对方。然后,我和女儿一起分析这位同学的心态:留级和小一级的同学在一起本身就是件不愉快的事,若再有来自父母的责骂,自然更增加不少压力,这时你们又兴高采烈地去看她,她可能会自卑地想:你们那么高兴是来看我笑话的吧,她此刻的态度是一种自然流露,你没有这种亲身体验,自然难以理解。但若你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的话,就可以理解了。

父母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方面要比孩子丰富、深厚。父母能够为孩子的一些事情进行综合性分析,让孩子能够更为善解人意,并且能很好地与人相处。

父母应该能为孩子分担生活的烦恼,使孩子在父母的循循善诱下能够更勇敢更坚强地面对生活。比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老师的不公平等等。当孩子深深地感觉到父母是自己的精神支柱时,他自然会主动与父母沟通。成长的烦恼很多很多,比如,学业的压力,也是孩子的一大痛苦。父母要用积极、有效而有益的方式去同孩子多聊天,孩子心灵上很信任、依赖父母,也就会有更多有趣而倾心的畅谈。

请父母参与思考

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沟通并效果显著呢?当孩子深深地感觉到父母是自己的精神支柱时,他自然会主动与父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