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自主学习
233800000004

第4章 上篇 倾听是教育者的首要素养 (2)

第一个含义是:最好停下手头会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这本身就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些父母一边做着自己的事,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与孩子说话,因为心思不集中,交流很难顺畅,甚至可能造成某种误解,伤害孩子的感情,而父母亲自己也容易疲倦烦躁。“知心姐姐”卢勤群老师就建议:父母亲应该坐下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微笑着静静听孩子倾诉;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第二个含义是:在心理上停下来,有些父母听孩子说话前,先存在一种心理定势:孩子说功课难,肯定是他不用心;抱怨老师,一定又在学校里犯了什么事……在这种心理定势的驱使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交流之前,在把手头工作停下来的同时也要把自己心理上的种种成见、偏见、定见抛开。在这一刻,父母的心理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不妨先全盘接受,而不是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用成人的想法去评判孩子是一件愚蠢的事,孩子最令人惊异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他们是全新的,他们的头脑里总是充满着那样新鲜的想法、观念和情绪,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已经非常陌生了。那么,到底是用“胡言乱语”一类的评价把它们扼杀好呢,还是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些美好而新鲜的感觉好呢?

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件事:

母亲把一个驼背的孩子带到自己家玩。事先,这位母亲反复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他的新朋友面前提到他的生理缺陷,以免刺伤他。那天下午,两个孩子玩得很高兴,当他们终于坐下来的时候,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问对方:

“你知道你背上那个东西是什么吗?”

驼背的孩子支支吾吾,十分尴尬。母亲很紧张又很生气,很想出去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但她忍住了没有出声,她听见自己的孩子说:

“那是上帝为你造的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你的翅膀。时候一到,上帝会把盒子打开,你就会像天使一样飞起来。”

多么具有深刻意味呀!

不妨采用下面一些“停下来”的操作规则:

1.行动上

①暂时停下正在看的书、正在写的信、正在做的家务;

②关掉收音机或电视;

③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来;

④用眼睛注视着你的孩子;

⑤如果孩子十分激动,先给他一些抚慰。

2.语言上

①“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②“没关系。”

3.心理上

①告诉自己:“我正在听孩子说话,我要完整、清楚地听他把事情说完再做判断。”

②提醒自己:“我不要联想起以前的任何事,我只是试图了解孩子现在的处境和他的心理。”

③提醒自己:“我决不打断孩子的话;我决不轻易作出判断;我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跟我交谈是一件可怕的事。”

●第二步 等一等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说出口的话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些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因为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话就大叫:“什么,你舒舒服服呆着,爸爸妈妈挣钱养活你,你还过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话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失去说话的自信。

不妨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

你可以用下面一些办法:

1.什么也不做,停下来不说话,关切地注视着孩子,等着他说下去。

2.语言上。

①重述孩子刚才说过的话。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这个人为什么该死呢?”

②揣测孩子的情感。如:“看起来你很生气。” “你有点控制不了自己了,是吗?是不是感到火往脑袋上冒?”

③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如:“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其实完全理解了课文,但因为粗心丢了分,真是让人生气。”“你看起来很累,这次考试前你不巧生病,影响了复习,真是不走运。” “哦”、“嗯”、“我明白了。”

④用点幽默。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预备什么时候动手呢?”

⑤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如:“这真是很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唉,要是我当时也在就好了。”

⑥启发孩子说下去。如:“你就是因为这个生那么大的气,那么你冲他们发火,他们有什么反应?” “你说班上有一半的人都反对你,那一定还有一半的人支持你了。”

……

3.行动上。

①做一些抚慰孩子的举动,比如为他擦汗,给他倒杯水。

②部分身体接触,比如轻拍孩子的手。

③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停下来做别的事。

4.心理上。

①提醒自己:“他这样说,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②提醒自己:“这孩子的语气令人生气,但我一定要保持冷静。”

③提醒自己:“我应该多知道一点事实再下判断。”

④提醒自己:“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不是听我说话。”

●第三步 自己来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你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亲仅仅是倾听者。

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1.直接询问孩子。

注意,“询问”不是“反问”,更不是“质问”。父母应该在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如:“×老师那样对待你,的确很不公平。不过,你想过没有,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如:“某老师没了解全部事实就训你,这的确是他不对。但老师也会有错误的。而且,某老师很看重你,(举出一些事实),我想他可能是对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说呢?”

3.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

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对于这种事不应该袖手旁观,你应该把你这样做的理由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 “不,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小琴这样做很伤你的心,但你这种做法也会伤害她。何必要两败俱伤呢?”

4.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

如:“那么,你现在的处境是这样,同学以为是你向老师告状,所以都不和你说话,是吗?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难受得很。”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听说今晚有场球赛,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场球会不会感觉好些。你如果真想这样做,我可以给你钱。” “你觉得……怎么样?” “如果……会不会有帮助?”

5.给予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如:“如果书本上的内容能通过一个机器输送到脑子里去,那就好了,听说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这种机器呢。”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发现孩子遇到了麻烦,但他就是不愿意开口,怎么办?这时绝对不要逼迫孩子说话,也不要轻易向孩子提出建议。我们每个人都有短暂的甚至永远都不想告诉任何人的经历,有些人则更愿意独自悄悄地抚平伤口,忘却耻辱。孩子们也一样。当他们想独自疗伤时,他们会明确地向我们发送信号。当他们走向自己的房间,当他们一言不发,当他们明确地说“你别再问了”的时候,父母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让他去;同时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改变了主意,父母随时都愿意帮助他。

请父母参与思考

许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教训,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他们的诉说,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所以最好的沟通就是倾听,那么,你应该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