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
2343700000035

第35章 道与术(2)

对有境界的人来说,人品是最大的财富。所谓做事先做人,做人成功了,到处都是朋友,还愁事情做不好,赚不到钱吗?很多人脉、资金、家世都不缺的人之所以人生成就表现平平,即使不败家,顶多也只能做个守业者,原因也不处乎他们做人失败,除了钱之外,再有值得依赖的朋友,最后失道寡助不说,还连累着他们手里的钱被人骂作“臭钱”、“昧心钱”。

我们再来看看王振滔卖米的故事。

在开办鞋厂之前,王振滔曾经开过一个小米加工厂。他卖米与众不同,别人磨米,总是想尽办法多出米,少出糠,一般来说,100斤稻谷到同行们手里,至少能打出80多斤米,个别人能磨出90斤,只有10斤糠;但同样重量的稻谷到了王振滔手上,却只能出70多斤米,20多斤糠。表面看来,这样做即使不赔钱,也已经少赚了很多。但是王振滔的生意却是同行中最好的一个。原因倒也简单,同样的稻谷出的米越少,米的质量就越高,买米的人自己愿意到他那里去买米,即使他的米价稍高一些,人们也愿意接受。另外,出的糠多,又意味着他的糠里面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所以买糠的人也愿意到他那里买。

无独有偶,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创业之初也曾卖过米。由于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王永庆14岁就辍学走上社会。在台南嘉义县一家米店中做了一年学徒后,他便开起了自己的米店。但在当时,当地的米店早已饱和,因此王永庆的生意一点儿都不好,甚至随时有倒闭的可能。

怎样才能把顾客吸引到自己的米店中呢?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他发现,受加工技术所限,当时的成品米中大多混杂着米糠和沙子,买卖双方都见怪不怪,王永庆却自找麻烦,每次都是先把米中的杂物拣净之后再出售。

其次,王永庆发现,买米的顾客大多是家庭主妇,她们力气小,扛着一袋米走起路来非常吃力,于是他主动提出送货上门,并且直接把米倒进顾客的米缸里,还定期为顾客提供免费清洗米缸的服务。

有一天,王永庆见到一位老顾客从米店前经过,他马上叫住对方,说:“您家的米缸里已经没多少米了,今天是不是要买些回去?”那人非常吃惊:“你难道是我家米缸里的老鼠?连我家的米有多少都知道!”原来,每次送米时,王永庆都会以拉家常的方式打听顾客的信息,比如家里有几口人,一个月吃多少米,男主人何时发薪,等等,然后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这样他就完全掌握了客户的需求信息,服务很有针对性。后来,王永庆还学会了主动出击,估摸着谁家的米吃得差不多了,他便预先送米上门。顾客不方便时,他便先行赊欠,待顾客发薪时再上门收账。

就这样,王永庆的小店逐渐成为了当地生意最好的米店。在此基础上,王永庆再接再厉,不断发展,最后成了台湾的首富。

很多人或许不服气:不就是保证质量、做好服务嘛!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也算境界?我若开个米店,日后也能成为王振滔、王永庆?这个我们自然不敢打保票,但境界的确如此。

什么叫境界?境界就是在别人没看出来之前你看到了并做到了。什么叫境界?境界就是在超越别人的同时超越自己!前者是做事的境界,后者是做人的境界。做到这两点,你即使不能成为王振滔、王永庆,至少也能超越贫穷。

4.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上下五千年,只有一代中国人会被后人骂得很惨,哪一代?你们认不认识?怎么大家这么无辜的样子,告诉大家,就是我们。我们的下一代会指着我们的坟墓说:“你给我们的是什么思想?让我们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你给我们的是什么水?全都污染了,不能喝了;你给我们的是什么土地?统统喷了过量的农药,都长不出草来;你给我们的是什么天气?全是沙尘暴。”这时候我们的在天之灵会不会安稳?很可能会从天上被骂得掉下来。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很快,好像迅速赚了很多钱,可是毁掉的地球资源却是以后花再多钱也挽救不回来的。

——蔡礼旭(生于台湾,“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创办人,曾在清华大学演讲)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某处海边,很多人在垂钓,其中一位钓技高超的老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不是因为他的钓技,而是因为他屡屡把钓上来的鱼放归大海,而且那些鱼个头并不小。有人想,这位老人家真是有野心啊,这么大的鱼都瞧不上,他钓到多大的鱼才肯收手呢?正想着,老人的鱼杆又是一扬,这次钓上来的是一条仅有尺把长的鱼,比前几次老人放生的几条都小,众人以为这条鱼一定也会被放回海里,但老人却出乎意料地把鱼人取下,放入自己的桶中,然后收拾渔具,转身欲走。于是有人发问:“老人家,为什么刚刚那些大鱼你不要,却要这条小鱼?”老人轻描淡写地说:“是这样,我家的盘子最大的也不过一尺宽,太大的鱼钓回去,没盘子装啊!”

这个故事如果讲给中国人听,那么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相信的。钓到大鱼不要,偏要小鱼,那岂不是傻子?又或者他是姜太公的传人,不为锦鳞设,专钓王与侯?

但把同样的故事讲给美国人,美国人不仅会相信,而且估计还会问你一句:这是故事吗?这不一直都是法律规定的吗?据著名传媒人、美籍华人高娓娓女士在博客中透露,在美国,钓鱼更多的是被看作一种野外体育健身运动,重要的是享受“渔”之乐,而不是最后的“鱼”。因此,美国有很多喜欢钓鱼而不吃鱼的人。我们估且不去讨论上述描述是否属实,只需设问:同样的事情,在中国有可能发生吗?至少我认识的几位钓鱼爱好者都是直接奔着鱼去的。

不过千万别就此认为美国人就是鱼类的福星,抛开即使是被放生也是一种痛苦不谈,美国钓鱼爱好者或许真的爱“渔”而不爱“鱼”,但美国的渔民可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我曾经在网上看过几部美国人拍的记录片,分别是《剑旗鱼之海上交锋》系列和《恶海捕龙虾》系列等,说实话,对于一个只到过一次海边的中国人来说,我深深地佩服片中渔民那种挑战夺命海域的精神,不过我更欣赏美国人的坦率:片中的渔民每捕到一条大鱼,都会开心地高声喊道:Money!Money!Money!

另据传说,美国人大多是不吃淡水鱼的。而不吃淡水鱼的美国人说起我们,总是说中国人长翅膀的除了飞机不吃、有腿的除了桌子不吃,什么都吃,但若我们都像美国人一样,只吃海鱼,岂不也是一种灾难?

大家都高明不到哪儿去。就算美国人比较坦率吧,但全球渔业资源日益匮乏,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值得全人类关注的问题。

说到纪录片,不如顺便谈谈《动物世界》。说直接点,在动物世界,每一种动物的生存都建立在另一种动物的死亡上,比如狮子等肉食动物要想生存下去就得不断地杀死并吃掉草食动物。但是从没有任何一头狮子会在一天之内杀死超过自身食量的食草动物。植物也如此,众所周知,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但一株树再大,也不会占据太多的地盘。而人类就不这么想。我们总是想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毕生所需,甚至想把子孙后代的所需一手包办。如果一定要用一种动物来比喻人类的话,那我想最合适的莫过于章鱼——触手太多,而且尽可能地伸长、再伸长。

先哲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关于这句的出处和本意我们就不必追究了,我们只谈生活。农村出身的孩子都知道,瓢是中国人落后时代的一种容积不太小的喝水用的工具,即使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一般情况下,一瓢水也已经足够。中国历史上关于吃方面的能人不少,比如廉颇,年过七旬尚能一饭斗米,食肉十斤,不过史书上却没有说他能喝多少水。神话故事中倒是有个能喝的夸父,一口气把一座大泽的水都喝光了还不够,但我从不认为他是被渴死的,兴许是水喝多了涨死的呢!

基于同样的理念,现代哲人说:钱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显出它的珍贵。当它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只是个抽象的数字,早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没有钱的日子无疑是痛苦的,但钱多到一定程度,也会滋生痛苦,甚至导致灾祸。

古代有个叫李之彦的文人,他曾用拆字的方法解析过钱。他说:你看“钱”这个字,从“金”从“戈”,意思就是说,想得到钱,离不开武器,真乃杀人之物,但人们却不能了悟,也不愿了悟。人们总是喜欢扛着“戈”去争“贝”,真是“贱”啊!

李之彦话不必过于认真,争钱固然是贱,但没钱不也是(贫)贱嘛!钱乃杀人之物,但没有这杀人之物,活在这个物质社会,岂不是生不如死?

其实,可怕的并不是钱,而是因钱而生的贪欲。钱不仅不可怕,而且十分可爱,没有钱,人就会陷入贫穷,而一个贫穷的人即便是幸福的,至少也要打很多折扣。而钱,不仅可以使人免于贫穷,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人的物质生活质量,甚至直接与他的精神需求的获得悉悉相关。但是,前提是在一定程度上。当一个人的钱多到不仅能改善他的生活还能改变他包括他身边的很多人的生活的时候,金钱就与幸福感无关了。而且,钱太多的人,往往会对幸福感觉缺失,有心无力。这是因为他不仅需要为获得这些钱付出必要的精力和时间,还要进一步花费时间和精力打理这些钱。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他拥有的金钱越多,错失的生活也就越多。换言之,他不是在做他自己,他只是金钱的服务员。

金钱与快乐的关系也如此。没有钱,钱太少,固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让人不快乐的问题,但金钱与快乐也不成正比。真正的、持久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而金钱带来的快乐即使不都是感官的,也总是有限得有如过眼云烟。所以,天下真正快乐的人,不管他钱多钱少,都必是能超越金钱的人。

所以,我们大可放心大胆地去追求钱,但是切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钱应该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有人被钱杀了,那一定是他没处理好钱与生活的关系。

5.就当财富是种缘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