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固穷富天下
圣贤人说“积财伤道”,伤的是做人的道。一个人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请问他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学到贪婪,学到自私。后代子孙学到这个,请问他的家运还会延续下去吗?白手起家的人懂得省吃俭用,而没有赚过钱的纨绔子弟花起钱来会怎么样?挥金如土。再大的财富绝对挡不住不肖子孙的挥霍啊,一个不肖子孙可以把两三代人积累的财富倾刻间挥霍一空。所以人算不如天算,遵循上天的好生之德,家运才能不败。所以人私欲很重时候,他的智慧往往被遮蔽了,看不到未来,徒然逞一时的好恶而已。
——蔡礼旭(生于台湾,“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创办人,曾在清华大学演讲)
现在的年青人,大多是从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接触到“君子固穷”这个成语。孔乙己是先生作品中少有的负面悲剧人物,能与之一拼的,大概也就只有阿Q了。正如很多人在提到阿Q精神时动辄大摇其头时,很多人在提及“君子固穷”时,嘴角也多半会冷笑一声,同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副与孔乙己相似的“不幸”又“不争”的潦倒知识份子的样子。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要不得的想当然的心理。孔乙己固然“不幸”,但众所周知,他不过是当时中国人的集体缩影。至于不幸,那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常态,就连“君子固穷”这句话的发明者孔子,当年也不是潦倒得如同丧家之犬吗?
据《论语》记载,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屡屡碰壁,在陈国时,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了。学生们因饿生病,个个无精打采。孔子的得意弟子怒气冲冲地对孔子说:“难道君子要落个穷困饿死的下场吗?”(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在于他们穷困时也能恪守道义。而小人之所以称为小人,则在于他们穷困时便会放弃原则,胡作非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关于“君子固穷”中的“固”字,学术界一般来说理解为坚持、安守的意思,而其中的“穷”字却与现代人概念中的“穷”字大有不同。我们曾经提到过的另一位孔子的高足、既有钱又有才的端木子贡,就犯过类似的错误。史料记载,孔子逝世以后,子贡做了卫国的相国,有一天,他去看望师兄原宪,见原宪的吃穿住行都不好,子贡便问:“难道你很穷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才叫穷。像我这种样子,是穷,而不是贫啊。”子贡听出师兄是话里有话,感到很惭愧,拜辞而去,此后至死都在为这次说话而感到羞耻。
为什么子贡会为一个“穷”字而感到羞耻呢?这还得回到“穷”在古代的意义上,古汉语中的穷,不是指贫穷、没钱;而是指困窘,特指没有功名、官职,与“达”相对。那么我们再联系原宪所说“我是穷,不是贫”,就不难看出,原宪其实是在暗示子贡:我既贫又穷,但我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老师的教诲,不随波逐流,不为“达”而“达”。而你的富贵和通达,即使干干净净,也少不了要为其折腰吧!
在著名作家雾满拦江的作品《金钱的秘密》中,原宪据说还是当时天下车帮的总瓢把子,说好听点叫做武林盟主,说难听点叫做黑社会老大。穷也好,贫也罢,如果不是原宪自己愿意这样,世上哪有堂堂老大却贫穷因窘的道理?
同样的推理也适用于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关于孔子器重颜回,《论语》中曾反复提及,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须过多注释,我们也能理解这段话是在说颜回混得很不好。作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你可以为他感到悲哀,但你必须敬重这种悲哀。这种悲哀背后,是一种巨大的道德支撑。不管是颜回也好,还是原宪也罢,他们其实完全可以选择不悲哀。只要他们愿意,他们甚至都不需摇身就可以像子贡一样,一变为列国诸侯的座上宾,功名、富贵、权力,想甩都甩不开。
不妨再谈谈孔子的另一高足冉求的故事。
冉求是孔门弟子中的另类,或者说他根本就不配称孔门弟子,因为他根本不像颜回、原宪等人那样,处处以道德为人生核心,在《论语》中,他既没有向孔子请教过与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观念方面的看法,也没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他并不太重视道德,对孔子也不是很服从。不过,冉求颇有才学,不仅因擅长理财做过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7年他还率鲁国军队成功地粉碎了齐军的入侵,也因此,没有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他趁机说服季氏,把孔子迎回了阔别14年的故国。照理说,孔子应该对他另眼相待,但事情的发展远不是那么回事儿。孔子不仅公开宣称:冉求不是我的徒弟!还号召众弟子敲着鼓臭骂冉求。而原因,就是因为击败了齐军的冉求为了再创佳绩,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乘机聚敛财富!
什么叫“君子固穷”?这就是。致富也好,成功也罢,所有的底线和瓶颈,或者说是不成熟,都只是针对君子而设的。只要你不想做君子,你随时可以去发财。
包括孔子本人,只要他愿意,相信他也可以随时跻身春秋末年的财富榜。很多人说到孔子,必提其十几年的流亡生涯,其实孔子最初也是可以选择不流亡的。在流亡之前,他已经官居大司寇,他只不过像历史上所有的清官一样,做不了贪官,结果触怒了即得利益者,被迫周游列国。
人们之所以奉孔子为“万世宗师”,还在于他并不以自己的失意为杠杆去看待这个世界,也不以贫富为标准去教导他的学生,更不以财富为标杆去设计自己的人生。像前面提到的过冉求,若是换了别的老师,没准早就同流合污了,但在孔子那里,不管你对我有多好,只要你触犯规则,那我就必须做个有良知的记者,无情地揭露你。再比如在流亡期间,很多弟子都曾经为孔子的遭遇其实也是为他们自己的遭遇鸣不平,但孔子每次都是开导他们往积极的方面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就是:“你们别怕没有官位,不能富贵,只需担心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也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值得别人去了解。”这样看来,孔子还是个励志大师。
我们有必要研读经典,向儒家学修身做人,但更有必要向孔子学学怎么励志。“君子固穷”没有错,但“君子固穷”的前提是他得有“富天下”的本事。时代进步了,仕途早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通达路,一个人如果因为不求上进、不爱学习而不得不“固穷”的话,那他就没资格说“君子固穷”这句话。别忘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2.最大的道叫厚道
无论是搞学术、科研还是产业,都要注意自己和社会融合的能力。做人最高的境界是“精明而厚道”。我从一个小城市来到北京,精明不一定能做到,但起码能做到比较厚道。
——陈升(清华校友,世纪互联IT公司董事长)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则说:“一只脚踏在紫罗兰花瓣上,紫罗兰却把香气留在那脚踝上,这就是宽容。”
契诃夫口中的“教养”,和马克吐温口中的“宽容”,在中国统称为“厚道”。
“厚道”是一个宽泛的词语,在中国,除了教养和宽容,诸如善良、义气、老实、忠诚等等都称得上是“厚道”,但它们都不能代表“厚道”,充其量只能算是“厚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说,厚道既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上下限和形式。
但一个人是不是厚道,却绝对不难分辩。笼统地说,厚道就是处处与人为善,尽量做个好人,宁可自己吃些亏,也不坑人、不害人、不算计人。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有一年,一位高僧受某杀人不眨眼的大帅邀请,和几个弟子一起前往帅府赴宴。席间,高僧和弟子们意外地发现,有一盘斋菜里居然有一块猪肉!一个弟子心想,好险,差点就要破戒了!明知道我们是出家人还这样干,真是是不忍孰不可忍!想到这儿,他就故意用筷子把那块猪肉翻出来,准备让大帅看看,但他刚翻出来,高僧便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用菜盖了起来。徒弟以为师父是无意的,于是再次有意把猪肉翻了出来,这一次,高僧不仅再次把肉遮盖起来,还凑近弟子的耳朵轻声说:“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弟子听了,不明所以,但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了。
宴罢,高僧又与大帅讲了一些佛法,便起身告辞。归寺途中,那个弟子不解地问:“师父,帅府的厨子明知我们出家人不吃荤,还把猪肉放在素菜里,难道不应该让大帅知道,处罚处罚他吗?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大帅看见了猪肉,盛怒之下把厨子枪毙或者严重惩罚,这些都不是我所愿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弟子听了连连点头,暗忖自己的境界还差得太远。
说到佛法,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谒语——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学佛的人,首先要学的就是佛祖这种大无畏的慈悲心。寻常人自然难以达到佛祖、大师的境界,但做个厚道之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一些,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一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平添一份可贵的温馨,化干戈为玉帛,化复杂为简单。即使不能一笑泯恩仇,也能让双方在理性的指导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成佛,是每个学佛的人心愿,普通人的心愿则是成为“大人物”。为迎合消费者,星云大师曾在其畅销书《厚道》中着重论述过一个人如何才能成长为“大人物”,指出所谓大人物者,不是地位高,不是学问好,不是长得高头大马或长得帅;而是要能对世间、人类有贡献,让人感恩怀德,才够资格被尊称为“大人物”。所以,大人物者首先必须心量大,其次才是志气大、眼光大、能力大、胆识大、悲愿大,等等。
的确,一个人如果不厚道,那么他的本事越大,祸害也就越大。像夏朝的亡国之君履癸,文武双全,徒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不可谓没有本事,但他荒淫无度,暴虐无道,还自比太阳,希望永生不灭,气得老百姓直截了当地诅咒说:“如果你是太阳,那我们宁愿和你一起毁灭!”最后,这个失道寡助的“太阳”众叛亲离,日暮途穷,被商汤俘获并饿死在放逐的路上。他死后,商汤还专门为了起了个谥号——桀,意思就是“凶猛”。但后世有几个人知道其中的含义呢?人们只记住了桀是个著名的无道昏君。
与“无道”相对应的是“有道”。与“厚道”一样,“有道”的范畴也极为宽泛,比如帝道、霸道、王道,但这些道都不如“厚道”,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国历史上,每个人封王称帝、雄霸天下,大都是建立在无尽的杀伐和百姓的血泪上。
当然有些杀讨也是有进步意义的,有些帝道、霸道、王道也是与厚道脱不开干系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商汤,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道明君。其有道就体现在厚道上。史载商汤做部落首领时,有一次去郊区巡视,看见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小动物的网。农夫把东南西北上面都挂上了网,并跪在地上向上天祷告,希望所有的动物都跑进他的网里。商汤见了非常感慨,他先是命人撤去三面网,只留一面,然后跪在农夫旁边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逃脱的尽量去逃脱,不听话的就往网里钻吧!”说完他耐心地开导农夫和随行的大臣,即使是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大家深受感动,很快,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便在诸侯中传扬开了。诸侯都说,商汤连对鸟兽都这么仁慈,实在是太仁德了。在这种道德感召力的影响下,四面八方的诸侯纷纷叛夏归商,商汤的势力愈来愈大。
同样的道理,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自然少不了所谓的商道、取财之道和成功之道,但商场更需要厚道人。进一步说,在商场,厚道就是最大的道。其余的道,都是小道,甚至是赤裸裸敛财术。厚道的人,或许不会带来什么“大生意”,但他们不会算计人,不会欺骗人,不会出卖人,让人信赖,让人踏实,让人感动。厚道的人,懂得吃亏是福,懂得网开一面,懂得和气生财,懂得双赢共赢,懂得回报社会。厚道的人,懂得坚守底线,坚持原则,懂得方法只是工具,慧生便是罪生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最大的智慧就是没有智慧。厚道的人,或许会为某些人不喜,但绝对会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假以时日,他们的朋友必定越交越多,生意也必定越做越大。
3.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
老实人最难挣的是第一笔钱,狡诈的人最难挣的是第二笔钱。
——翟鸿燊(国学应用专家,经济与文化学者,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30多年前,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往返于福州和温州之间跑推销,兼带做些小生意。有一次,他背着一个装有2000元现金和一些衣物的皮包,跟车从温州去福州。行至半路,有个老人在路旁招手拦车,他示意司机停车,捎上了老人,搭便车同往福建。
第二天晚上,车至福州。和老人道别之后,小伙子住进了一家旅社。临睡前,他像往常一下检查自己的包时发现,里面竟然有厚厚一沓钱,一数竟有整整11万元之多!小伙子明白了,这肯定是那位搭便车的老人拿错包了!尽管当时的小伙子见都没见过这么多钱,但他二话不说,便拉上司机去寻找老人。
福州那么大,从何找起呢?他们采取了最笨的一种办法:各旅馆一家一家地问。最后,当几乎已经绝望的老人看到小伙子拿着自己的皮包出现在自己眼前时,顿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接过包,老人当即拿出1000元表示要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却说:“我如果想要你的钱,就不会来找你了!我只想取回属于我自己的2000块钱。”
这个小伙子,就是今天的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
如今的奥康,光是年产值就在10亿元以上,但是当年初创永嘉奥林鞋厂时,全部资本不过3万元。另外,有据可查的是,王振滔出身清贫,创业前曾做过3年木匠,跑过5年推销。前述拾巨款而不昧的故事就发生在其创业前两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王振滔至少有了日后创业的萌芽。那么设想一下,如果当年的王振滔留下了那笔天降巨款,是不是会对他的事业有所助益呢?
理论上来说,肯定有所助益,但王振滔却不这么认为,他总是说:“对于我来说,当时的11万元比现在的11个亿更具有吸引力。但如果我当时拿了这11万元,自己良心不安不说,很可能还会抱着这11万元去过快活日子,也不会想到去创业了,那样我也不会有今天!”
的确,做人做生意,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境界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标志。
对有境界的人来说,贫寒也是一种财富。谁不想有个好起点?但能有好起点的毕竟只是少数。不过,有好起点绝不等于有好结果。相反,世界上的大多数成功人士,包括很多名人,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起步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王振滔,再比如演“死尸”入行的成龙,从茶楼小伙计做起的李嘉诚,放牛娃出身的胡雪岩,他们的故事都在在说明,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肯付出,走正途,人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未来。一个人只怕境界低,只怕住着茅草屋就不敢幻想高楼大厦,更怕因为物质的匮乏就看不起自己,将自己卑微化,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