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
234700000037

第37章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1)

关于“碧螺春”的美丽传说

清朝乾隆皇帝既爱品茶又爱微服南下,游览江南美景。他早就知道洞庭湖的碧螺春是茶中珍品,于是每下江南,都不会对碧螺春等闲视之。这位大清皇帝又是尝,又是评,品完一杯碧螺春,不禁吟道:“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作为茶中珍品的碧螺春是如何名扬天下的呢?

咱们还是先从它的来历说起吧!碧螺春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西洞庭山上有一个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有一个叫阿祥的小伙子。他们一见钟情。但好景不长,太湖中出现一条恶龙,想娶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一天晚上,阿祥拿着鱼叉,潜到洞庭湖底,同恶龙搏斗,最终杀死了恶龙,但自己由于失血过多,也昏倒了。

碧螺姑娘将阿祥搀扶到家里,细心照料。可是阿祥的伤势始终没有好转。一天,姑娘采草药,看到山顶有一棵小茶树,虽然是早春,但已经发芽了,她用嘴含着每一片新叶,以体温促使它成长。至清明前后,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身体居然一天天好了。阿祥终于得救了。就在两人陶醉在幸福的爱情中时,碧螺却倒在了阿祥怀里,再也没有醒来。阿祥悲痛欲绝,就把碧螺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山上的茶树越长越旺,并且品质优良。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佳茗命名为“碧螺春”。

细品碧螺春茶,一酌淡、幽、香、鲜、雅;二酌绿、芳、醇;三酌碧、郁、甘,顿时使人心清气爽,仿佛置身于美丽洞庭,领略那“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美妙仙境。

这么好的茶,不想名扬天下都难啊!

乾隆赐名“铁观音”

乾隆皇帝在洞庭湖大饱口福后,又到了福建,优哉游哉地酌起青茶极品铁观音。这铁观音可是他熟识的茶呢,就连“铁观音”这个茶名都是他当年御赐的。

相传,乾隆年间,安溪人王土让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他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为“南轩”。王士让常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南山层石荒园间有株奇异的茶树,便将茶树移居于南轩的茶圃,悉心照料,茶树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枝繁叶茂,圆叶红心,用这种茶叶泡茶,品起来芳香醇美,沁人心脾。

几年后,王士让奉召入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品茶后,觉得这种茶叶味道不凡,便转送内廷,乾隆饮后大加赞誉,于是亲自询问王士让此茶的来历,乾隆见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因此,赐名为“铁观音”。

杏花村里有美酒——汾酒

唐朝杜牧经过汾阳时,写过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此以后,诗以酒传名,酒以诗飘香。诗中提到的酒便是汾阳杏花村的“汾酒”。

汾酒是中华民族古老酒文化的奇葩,是名符其实的“千年佳酿”。

汾酒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有过三次辉煌:南北朝时,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从此一举成名;唐朝时,杜牧的一首《清明》诗吟出了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从此扬名天下;1915年,汾酒又在国际上获得大奖,为国争光,从此闻名中外。

汾酒工艺精湛,源远流长,它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有余香、回味悠长而鼎足酒界。

我国的国酒——茅台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文人墨客对茅台赞不绝口。汉武帝刘彻饮之盛赞:“甘美之。”北宋诗人黄庭坚,饮之则叹曰“殊可饮”。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更是为此写下“万顷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赤虺托起擎天柱,饮尽长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茅台酒为何有如此魅力,让千古英雄回味无穷呢?

茅台酒被誉为我国的国酒。贵州茅台酒产于我国贵州省遵义县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茅台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

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

自古至今,向往茅台、赞美茅台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犹如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飘香名片,在醉人的芳香中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人墨客与“杜康酒”的不解之缘

杜康酒可谓是千古美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贡酒”、“仙酒”之美誉,为历来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

曹操赋诗《短歌行》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甫也曾有诗:“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词豪苏轼留下醉语:“如今东坡宝,不立杜康祀。”“竹林七贤”中阮籍和嵇康最爱杜康。诗人阮籍“不乐仕宦,惟重杜康”,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藏有杜康三百斛,便潇洒地甩甩衣袖,辞官而去。刘伶也对杜康情有独钟。他痛饮美酒,只觉得天旋地转,全身不听使唤,结果这一醉就是三年。“刘伶醉酒”传为世代佳话。

然而,后来这种流芳千古的美酒,突然间销声匿迹,连它的酿造方法也失传了。

后人为了发掘杜康酒的酿造工艺,涉伊河,溯杜水,走访民间酿酒世家,广采传统酿酒经验,博览史书文献配方,遍访名酒,探索工艺。最终,选用二泉之水,以优质小麦、高粱为原料,集传统酿造与现在工艺的精华,终于制成了“清澈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的浓香型杜康酒,使失传已久的千古佳酿再一次飘香神州大地。

龙泉井里有佳酿——泸州老窖

泸州老窖号称中国第一窖,珍贵稀缺的粮、曲、水是酿造泸州老窖酒的“三绝”原料,泸州老窖酒的酿造,是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贯华夏之慧根,酿人间之琼浆。泸州老窖的酿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理念的凝结。关于泸州老窖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古时候,在泸州城南的凤凰山下,有一户姓舒的人家,只有一对父女相依为命,靠打柴度日。

一天,父亲打柴回来的路上,突然发现半山腰有一股清亮的泉水。他捧起泉水就喝,顿时感到全身十分舒服。他正想继续赶路,忽然山泉中出现一条红色大路,他就顺着红色大路走去。

天已经黑了,女儿见父亲迟迟没有回来,便出去找他。夜色很浓,伸手不见五指。这时,一团萤火虫飞来,她跟着亮光走去。突然,她走到一座宫殿里,在里面找到了父亲。父亲告诉女儿,因为他救了三太子变的小青蛇,龙王特意请他们过来,表示感谢。饭后,父女二人起身告辞,龙王让三太子捧出一罐美酒,父女二人再三推辞不得,只好收下并致谢。

路上,父女俩经过井边时,突然酒罐落入井中,老父亲赶紧一抓,没抓到酒罐,只抓了一些水,一尝和仙酒如出一辙。从此,他们便用此井水酿酒谋生,这口井也起名为“龙泉井”。“龙泉井”水酿出的酒味美醇甜,很快,这种美酒传遍泸州,人们叫它“泸州老窖酒”。

中华大宴——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顾名思义,满族和汉族的大宴席。它取材广泛,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堪称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至于它的出现年代,根据它的名字便可略知一二了!

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这道大宴既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善于烧烤、火锅、涮锅,又有着汉族的烹饪特点,扒、炸、炒、熘、烧等皆备,菜品口味也极丰富。

满汉全席是清朝官场上盛行的一种满人和汉人合坐的全席。满汉全席有“六宴”,即: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满汉全席最好的公开使用场合,是科举考试结束后地方官吏宴请主考官的时候。主人是地方上最高官员,客人是钦差大臣;主客之间往往又是“门生故旧”,因此满汉全席上的菜点都是极其精细而丰盛的。入席时大小官员一律顶戴朝珠,身着公服。筵席的场面、规模、等级、陪宴人员的职位、供应筵席用的烹饪原料及果、酒的品种和数量等,都极其讲究。宴前要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入座。客人入座后由侍者上进门点心。进门点心有甜、咸两种,并有干、稀之别。进门点心之后是三道茶,如清茶、香茶、炒米茶,然后才正式入席。满汉全席一般起码108种菜,约3天才能吃完。

名扬天下的天津“狗不理”包子

天津最具代表性的风味小吃要属“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具有个大皮薄、色白面柔、馅料鲜美、肥而不腻的特点,因此它名扬四海,经久不衰。那么“狗不理”包子是什么时候成为名吃的呢?

清咸丰年间,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有一位少年,叫高贵友,他从小脾气倔强,因此父亲给他起个乳名叫“狗子”。狗子14岁时来到天津刘家蒸食铺做小伙计。专管做包子,他肯吃苦,爱琢磨,又心灵手巧,很快就能单独做包子了。后来他开了一家包子铺,叫“德聚号”。狗子还苦心琢磨,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包子方法:用骨头汤做水馅,用精面半发面做皮,一两做四个,做馅的猪肉要七成瘦、三成肥的头等肉,十斤肉配生姜一两、上等酱油二斤半、净葱一斤二两、骨头汤八斤四两半、上等香油一斤二两、味精六分七厘等。包子皮用特殊制皮方法,一斤面擀四十张个皮,每个包子要有十五个以上的摺。蒸包子时掌握好火候,蒸出的包子不塌馅、不流油,皮薄、馅嫩,有咬劲,满嘴香。

德聚号开业后,生意兴隆。当时狗子一个人做包子,又卖包子,忙不过来,便让顾客自己付钱,自己拿包子。一些熟顾客知道高贵友的乳名,开玩笑说:“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一传十,十传百,时间长了,这话就成了“狗不理包子”。久而久之,“狗不理”成了德聚号的代名词。

据说,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吃过“狗不理”包子连声叫绝,随即进京入宫将包子奉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了包子后大悦,夸赞曰:“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

北京全聚德的烤鸭

现在,一提起去北京旅游,人们必然要做的三件事便是:登长城、逛故宫和去全聚德吃烤鸭。历史悠久、别有一番风味的全聚德烤鸭早已名扬天下,世人皆知。

全聚德烤鸭店的创办人杨全仁本来是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的小贩。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他用辛苦积攒的钱买下了前门大街一家濒临倒闭的“德聚全”干鲜果铺,开始经营烤鸭和烤驴肉。开业前,一位风水先生到店里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改为‘全聚德’,新字号才能让众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