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非洲有什么关系?
远在明初时期,中国的舰队就已经远航到东非的肯亚等地,甚至可能到过马达加斯加;而在埃及亚历山大城遗址中,则发现有中国宋代瓷器及唐三彩的碎片;在唐代文学中常常提及「昆仑奴」这种黑仆人;这些都说明了在很早以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与非洲的交往,而且有很多古人到过那里。不过有没有更古老的相关信息呢?
《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记载鲁哀公在西部边界狩猎时捕获一只「麒麟」。这种动物频繁地出现于古代中国典籍的记载之中,并且与龙、凤、龟合称为「四瑞」。其实根据宋、元、明、清各代《职贡图》的描绘可以看得出来,所谓南蛮「朝贡」给中国的麒麟就是长颈鹿。众所周知,长颈鹿是野生于非洲中、东部大草原上的动物,而这种动物早在春秋时代已为中国人所知,只是不常见,故以为是异兽而已。那么这便意味着,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必然和非洲大陆有过接触。而且《山海经》那个时代的先民远游能力,似乎被现代人大大低估了。这一点充分体现于《山海经》中对其他遥远大陆的记载内容,往往被后人视为神话怪谈。
《海内西经》记载:「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我们知道中国近处沙漠区域的西南绝不会有海,而且还要是「黑水」,这实际上是在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地区,而其西南为小亚细亚南部或中东地区,乃靠近地中海。
我们还知道早在公元前八世纪,埃及人便已经派遣腓尼基人环绕了整个非洲,而在此之前一千三百年,埃及人便已经知道「努力比亚人」(即衣索比亚及苏丹),这一地区有大量黑人由此进入埃及、西非与克里特。在小亚细亚的西台帝国,甚至有黑人组成的王室卫队。相信该地的动物也由相应管道进入这些地区,而中国人大概亦由此而得到长颈鹿,命名为「麒麟」。
中国先民认识黑种人,最早显然也不是从唐代的「昆仑奴」开始的。《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记载一种人是「为人面目手足尽黑。」这种极深色皮肤的黑种人,可能是非洲大陆中、东部的人。《海内经》:「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啖之。」「虎首」形容头部额宽唇厚,这正是非洲尼格罗人种的典型特征;而「鸟足」乃形容四肢精劲有力,也符合黑种人的体质。非洲大陆湿热多蛇,至今仍有许多部族有生食蛇肉的习俗,例如布什曼人便视生食腹蛇为美味。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说明《山海经》时代的中国先民,对非洲本地人的生活有较详细的了解。只不过后人长期传说,便成了一些类似神话的怪谈奇闻而已。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不合,名曰不周负子。」「不周负子」,古音隶读为「泊着比结」,很接近于「莫桑比克」的读音;「有山不合」,即指地质断层带造成的裂谷。「莫桑比克」此地的东非大裂谷深达六千七百公尺,正合于经文记载。而后文「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大暑」指非洲大陆的炎热气侯,为华夏族所不能适应,所以说「不可以往」。这里邻近索马里的赤道穿越线,阳光直射,所以说影子与光线垂直而「正立无景」。
《山海经》中称非洲为「离耳国」,意为形状像没有耳朵的人。陕西省西北大学文物陈列室里,藏有五千年前古人制的南部非洲拟人化的地图,即那个被称为「且形器」的陶祖。高五·九公分,轮廓与现代绘制的南非地图轮廓完全吻合。因为中国从史前到清代地图都是上南下北,而现代地图都是上北下南,所以要把现代地图颠倒过来成上南下北方向,才能看出史前南非地图轮廓与现代地图部分几乎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