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玩·山海:69个你所不知道的《山海经》之谜
2407800000025

第25章 秘境寻踪(16)

《山海经》里有哪些古代兵器?

作为古时代的著作,《山海经》中包含了各领域的丰富信息。其中关于远古时代的大战,以及这些战争中使用的兵器,也有很多记载。

《大荒北经》中就有我们熟悉的黄帝与蚩尤之战:「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场惊天震地的远古大战,基本奠定了上古中国几大部族与文化区域的格局,并且影响到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基础与文化共同体的记忆。如今,我们可以藉由考古材料,去印证这场大战。

考古学中有个术语叫「二次葬」,即人死后把尸体先放在一个地方,等肉体腐烂后,再正式收骨规整埋葬。在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各处墓地,在同一地层中,奇迹式地出现了许多一次性的二次葬墓群。

由于死者从死亡到骨头入葬至少需要几年时间,而以氏族为单位的墓葬由于人口有限,所以要积累到上百人一墓是不可能的。在部族社会中,要这么大规模的死亡数量去举行「大家族」的集体葬仪,根本难以想象。在姜寨二期二百座墓中,共有二千二百具以上的人骨,其中已判定的成年男性有一一七○具,女性六八三具,男女之比大约为二:一。看来这大批大批非正常的青壮年死亡,特别是青壮男性的死亡,只会令我们想到战争。

但我们知道,那是一个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以石器中最锋利的黑燧石制成刀片杀人。据征服古代美洲阿兹特克文明的西班牙人估计,即使被杀的俘虏毫无反抗,也需要两人共享二·五分钟才能杀掉他。而在武器攻击效率如此低下的石器时代里,要忽然造成这样大的伤亡(当时参战人数也很有限),没有一种特殊的杀人工具显然是难以做到的。那么,这是什么兵器?

答案是「箭」。考古人员在很多尸骨上,都发现了用青石或动物骨头磨成的箭镞,很多镞头深深地嵌在骨头中造成开裂。《山海经》对此能给出说明:「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这段话描述了黄帝战蚩尤的过程中,共工部落修筑了战斗工事,并使用弓箭作战,只是不向北射击其同盟军。

弓箭杀伤力非常强大,因为它依靠弹性形变造成能量蓄发和机械力,而非简单的物理攻击。此外,它效力很高,只要箭枝充足,在几十人的配合下就能形成密集的火力网,给对方造成大规模杀伤。

历史上,但凡有大规模的杀戮,弓箭便是最重要的辅助工具。秦赵长平之战,秦军正是靠弓矢的密集火力,才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造成赵军的巨大伤亡。因此在古人心目中,弓箭往往具有很神圣的意义。后羿射日不也是用弓箭才能抵抗威力巨大的太阳神吗?因此《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帝俊赐给羿「彤弓素矰」,于是「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海外南经》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为什么羿能杀掉凿齿?因为「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看来凿齿部落习惯使用皮盾与手戈(这种戈只有一·一公尺长,便于砍杀)。从考古来看,殷商时代的步兵标准装备,就是一个长方形皮盾与一柄青铜刀刃的手戈。戈的攻击能力似乎很大,否则殷商就不会成长为那样一个军事强大的王朝。而戈的原型显然是农民的镰刀,在田里工作时遇到仇人用镰刀去砍是很正常的,因此戈必然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兵器。可见《山海经》中这些信息的来源是多么古老。那么为什么盾加戈还打不过弓箭呢?

原来盾不一定总是坚固的,特别是青铜或铁盾出现之前的皮盾,防护能力的确有限。《史记》中不是记载飞将军李广一箭射入石头吗?牛皮盾怎能是对手?古希腊伟大悲剧作家埃斯库勒斯曾亲身参加过反波期帝国入侵的战争。他的作品《波斯人》中,很真实地描述了战争的过程。其中他就提到雅典重装步兵的大盾(用青铜包牛皮制成),被波斯人的箭射穿几次仍在作战。在荷马的《伊利亚特》里,也多次讲到手投的标枪都能击穿盾牌。由此可见弓箭这东西实在厉害,凿齿能不死吗?

与手戈相似的一种兵器,是刑天使用的「戚」。《山海经》中说刑天操干(盾)与戚而舞,那显然是一种战舞。「武王伐商」故事就曾被演化成一种战舞叫《大武》。武王战胜入朝歌,用大黄钺斩了商纣的脑袋悬在白旗之上,其实戚与钺也很接近,都类似于斧的形状,适合短兵使用。

剑在中国出现较晚,它是西北地区的周人,在与戎狄等草原民族的长期交往中接收来的。商代只有青铜大砍刀,而周代开始用剑,君子、士、大夫都要配剑。《海外西经》:「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大荒东经》与《海外东经》也提到「君子国」是「衣冠带剑」的。这些衣冠带剑的士人君子,显然都是周礼出现以后的文化,因此也就说明《山海经》中有很多内容是后来慢慢加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