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山岳崇拜与天神有何关系?
我国古代有对山岳崇拜的观念,如《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大禹治好水患之后,划分九州岛,同时定下各大山和河流的尊卑,以按照不同的等级来祭祀它们;这明确反映了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山岳之中,以五岳最为尊贵,按三公的规格来祭祀,而较小的名山则按照「子」和「男」的礼数,待遇稍低。如《孔丛子》中子张问:《尚书》中的「奠高山」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奠高山」是规定五岳名山的等级,这样祭祀的时候,就可以按等级来进行了。子张又问:各山是什么等级?孔子答道:五岳相当于三公爵位,小名山相当于子、男的爵位。
为什么要尊崇山岳?《孔丛子》中孔子解释说,因为山很高,巍峨耸立。子张问:高有什么好处呢?孔子回答道:山高,草木可以在这里茁壮生长,鸟兽可以在这里繁衍后代,财用可以从这里得到,四方之民都能来这里伐木以用,它能兴风云、聚雨水,以滋润大地,孕育万物,使百姓生活得到富足。《管子·形势解》中也说:「山者,物之高者也。」所以「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管子·地数篇》)山岳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孕育江河、滋润万物的神力,赢得了人们的崇拜。
《山海经》中的「山经」以山为纲,将全国山脉非为五大区域,称为「五藏」,然后将每区所有的山分成若干系列,再记叙每一个山系的动物、植物、矿产、风俗等。这种以山脉为纲,记叙天下地理形势的做法,正反映了古人的山岳崇拜观念。
《山海经》中的山岳崇拜与天神有密切关系。首先,所有的山都有一个神来主宰,这些天神都是一些奇禽异兽,要对它们进行祭祀。实际上,这些山神的形象正是氏族部落图腾神的形象。最初,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发展到后来,区域内的几个氏族部落乃融合形成一个带有共性的图腾神,而对它的祭祀,正反映了当时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由此可见,凡是山都有神,都能得到人们的崇拜,充分说明当时的山岳崇拜和天神已经密不可分。
《山海经》记载了每一座山的神,如《西山经》中的「槐江之山」,是天帝种植花草的「玄圃」,有个叫「英招」的神主管它,这个神的样子是马身而人面,长着老虎的花纹和飞鸟的翅膀。再向西南,有个「昆仑之丘」的山,这是天帝在大地上的都邑,有个叫「陆吾」的神管理它,这个神的样子是老虎的身体,九条尾巴,人的面孔,老虎的爪子。《中山经》中更多,比如「和山」是由吉神「泰逢」主管,这个神人形而虎尾,出入有光。
《南山经》中有三个山系:第一山系共包括十座山,长二千九百五十里,它们的神都是鸟身而龙首的样子,祭祀的礼节是把一只动物与一块璋埋下,向神献上祭祀用的稌米和一块璧,用白菅作为席子。第二个山系共十七座山,七千二百里,它们的神都是龙身而鸟首的样子,祭祀时,把一只动物和一块璧一起埋下,献上稌米。第三山系共十四座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都是龙身而人面的样子,祭祀时用一只白色的狗祈福,献上稌米。
其次,神的居住地也是山,这也说明山岳和天神的关系密不可分。如《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这个神,蓬头乱发,戴着玉饰,长得像人,但有野兽的特征,主管灾害、瘟疫等。《西山经》中的恒山,有四个神居住在这里,山有四面,每个神居住在一面,总号「有穷」之神。
另外,山还是诸神上达天庭或出入的道路。如《大荒西经》中说:太阳最终落入的地方有风沮玉门山、龙山、吴姬天门山、鏖鏊巨之山、常阳之山、大荒之山。《大荒东经》说: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猗天苏门山、壑明俊疾山等六座大山,日月从这些地方出来。而《大荒西经》中的方山更神气,日月从这里出来,最终又从这里落下。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山与天神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