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玩·山海:69个你所不知道的《山海经》之谜
2407800000023

第23章 秘境寻踪(14)

《山海经》中记载了哪些远古习俗?

《山海经》中记录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国家,这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例如奇肱国的人都是一只胳膊,三个眼睛;三身国的人则是一个头,三个身子;贯胸国的人胸前都有个洞,从后背穿过;轩辕之国的人都长寿,八百岁就死去的人,在这个国家是很不长寿的;一目国的人只有一只眼睛,生在面部中间。类似这样奇怪的国家和人,在书中比比皆是。

《山海经》中的这些记载,大部分是神话想象之词,反映了当时人丰富的想象力,但不排除有一些的确是实际情况,反映了当时的一些习俗。以下仅举三例以说明。

《海内南经》中记载了「离耳国」和「雕题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腒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大概都在南海一带。我们来看「离耳」和「雕题」国。

「离耳」之国,据郭璞解释,「离耳」即把耳朵用利刃划开,使其分离并下垂,以作装饰。这是一种习俗,反映了当时某些地方人的审美观念。古代有此风俗的地方并不少,北方有,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南方。这样的国家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儋耳国」。

「儋」即「聸」,《说文解字》说「聸」就是垂下耳朵的意思。《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元鼎七年平定南越之后,在其地建立九郡,儋耳郡即其一,治所在今天的海南省儋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提到了这个国家说:儋耳郡在南海的海岛上,东西长千里,南北长五百里,其部族首领以长耳朵为贵,所以他们都把耳朵穿透,上面挂上小东西,让耳朵长长地垂下来。

不仅儋耳郡有此风俗,其它地方也有,《后汉书》的这一卷里又说:「哀牢」人皆穿透鼻孔,也割离耳朵,他们的部族首领,耳朵更是长长地垂在肩上,有三寸之长。「哀牢」在今天云南腾冲一带,和儋耳郡相隔很远。这说明在南方,离耳之俗曾经广为流行。他们穿镂耳朵,目的是为了装饰,而且越是尊贵的人,耳朵穿镂得越多,垂得越长。

所谓「雕题」之国,「题」即额头,所以顾名思义,此国之人皆在脸上画些图案,作为装饰。当然,画的地方不仅限于额头,有时还在身上,所以郭璞注释说是「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可见这是一种类似越人的文身风俗。

《史记·赵世家》中,赵武灵王劝说公子成胡服骑射时,曾提到「雕题」国名,对此郑玄解释说:「雕题谓刻其肌,以青丹涅之。」可见是用针之类的东西在肌肉上雕刻出图案,然后又用丹青等颜料点染,使之不褪色。《新唐书·南蛮传》记载说:「有雕题种,身面涅黛。」同卷所记载的「绣面种」与此类似:「有绣面种,生逾月,涅黛于面。」说明这类雕题部落的确存在。

《楚辞·招魂》中也提到「雕题」,王逸注云:「言南极之人,雕画其额,常食蠃蚌也。」说明雕题之人居住在南海,这和《海内南经》所记的地理方位相同。《新元史·卷二五二·外国四》中提到「八百媳妇国」,此国在今云南南部及缅甸一带,这个国家的人都「刺花样于眉目间,雕题也」。这种纹面风俗真可谓源远流长,而且流行范围极广。

赵武灵王对公子成的说词里,除了「雕题」外,还提到「黑齿」。刘逵解释说:「以草染齿,用白作黑。」可见这是一种风俗,是故意用一种草来染牙齿,使牙齿由白变黑;大概那里的人都以黑为美吧。

黑齿的民族,在今天南方一带,东部的朝鲜、台湾一带也有,如清人蓝鼎元《东征集》中说:「……(台湾花莲一带)八社之番,黑齿文身,野居草食,皮衣革带。」

黑齿的方法,除以草染之外,还有以漆涂抹的。《新唐书·南蛮传》记载说「群蛮种类,多不可记」,其中有一种即「黑齿」之种,其人见外人时,即以漆涂牙齿,使之变黑。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卷四说:「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樊曾任职云南,故其记述是可信的。也有以药涂的,明代李言恭《日本考》:「其士官本身宗族子侄并首领头目,皆以锈铁水浸染乌蓓子末,悉染黑牙。与民间人以黑白分贵贱。女子年及十五以上,不分良贱,亦染黑牙始嫁。」

还有一种特殊的远古习俗,叫﹁祭骄虫﹂。《中山经》中说中次六经的「平逢之山」上,「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骄虫」是当时人心中的神,其实是一些蜜蜂、黄蜂等「螫虫」的群集之所。大概当时人们非常害怕这些长着毒刺的蜂类,而且被伤之后,没有医药可治,死亡率相当高,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信仰:在外出打猎或劳作之前,先用一只公鸡向「骄虫」祈祷,祈求这些蜂类不要蛰人,然后就把公鸡放走。人们坚信,这样祈祷之后,就不会遭到蜂类的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