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看中国有关天然气和石油的最早记载
天然气和石油在生活和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然而石油这种能燃烧的矿物能源其实早就已经被发现,只是当时没有大规模运用于各个领域罢了。北宋的沈括就记载了陕西榆林地区,老百姓用石油点灯的情形。同时代西方的拜占庭帝国则用石油为原料,制成一种火焰燃烧武器「希腊火」,能有效杀伤敌方兵力与水上目标,三百多年后,让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大吃苦头。
那么,最早记载天然气与石油的人类文献资料究竟是什么呢?
在《山海经·南次三经》中说:「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这个记载很有意思,因为山上没有草木,燃烧的火便不是树林的火灾。郝懿行在注解中引用《括地图》说:「神丘有火穴,光照千里。」他认为神丘即「令丘」,因古文神、令二字声相近;又引《楚辞·大招》:「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认为这也是令丘之火的记载。这些都说明「神丘」的火是自然生发的,火势又异乎寻常,光焰冲天,烛照千里。而所谓「多火」,说明不是偶尔一次。
正因为「神丘」经常有此种燃烧物喷溢,人们才会对之印象深刻,故能见载于多种古籍之中,但无疑《山海经》是最古老的。以今日看来,这无名自生的烈火只能是天然气喷涌的结果。十九世纪在土库曼斯坦发生的一场天然气大爆炸,火穴至今燃烧不灭,令当地人印象深刻,数代不绝。《山海经》中的这条记录,显然与之完全相同,符合科学的现象。
《西次三经》中说:「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从文意看,「玉膏」应即指石油。所谓「沸沸汤汤」,郭璞注释为「玉膏涌出之貌也」。在穹窿地层构造中的石油(即隆起的背斜部分),受到来自大气压力或岩层的挤压而喷出地面时,是有很大声响的,正如水沸腾之后的「沸沸汤汤」。《渊鉴类函》引《博物记》形容喷出地面的石油「洎羕羕如不凝膏」,《嘉禾志》形容石油冲出的声音「如松涛声」,这些描述都很写实,与《山海经》的描述可以对照。
关于「是生玄玉」,郭璞注曰:「言玉膏中又出黑玉也。」从液体的石油中生出的「黑玉」,其实正是石油蒸发后,残留凝固而成的沥青。沥青干凝之后很有硬度,其断裂面又有一定的光泽,古人不知,误以为是黑色的玉石。
古人不懂石油是从哪里来的,认为是「白玉所化」。而白玉多产于河水之中,如新疆的和阗玉,故认为河中有白玉才流出玉膏来。黄帝部落以石油来服食与祭祀,显然与对玉的神圣信仰有关。但石油吃了必然中毒,所以会丧命。古人不懂,还以为大酋长吃了神物升天成神了,因此郭璞注「黄帝是食是飨」才会说:「所以得登龙于鼎湖而龙蜕也。」而大量石油流入「丹林」中,发生氧化反应,呈现出各种颜色,古人便以为是「五色乃清」。
近人也有认为中国最早的石油记载是《博物志》所说的临邛火井,也有认为是《汉书·地理志》说「清水肥可燃」,还有的认为《易经》的「泽中有火」等等。前二者虽说有理,但成书年代较晚。而「泽中有火」说的是《易经》革卦的组成形式,并非描述自然中液体燃烧生火的现象。所以中国最早关于石油的记载当是《山海经》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