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海经》中的人物都有动物伙伴?
为什么《山海经》中的上古神祗、先王、英雄、巫祝等,其形象通常都与动物组合在一起?例如《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大荒北经》:「又有神御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逐日的夸父是「珥两黄蛇,把两黄蛇」;而夏朝的开国之君启则是「珥两青蛇,乘两龙」;商朝的祖先「帝俊」则是「使四鸟、虎豹」。《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的句芒则是人面鸟身,踏着两条龙的人。
这些半人半兽、操使各种具有魔法力量动物的神人,与上古先民们的巫术信仰有何关系呢?
首先,我们发现这些人物使用的动物,主要是蛇与龙、鸟、虎与其它大型哺乳动物。其次,除了「乘两龙」的记载之外,还有许多「珥蛇」、「操蛇」的说法,说明这些神巫们之所以具有上天入地的各种能力,与这些动物的功能密不可分。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出了道士要上天入地、「周流天下」与鬼神交流,就要藉助「蹻」。所谓「蹻」,就是以诸如鹿之类的神奇动物作为乘骑。那么,《山海经》中的这些动物是不是就是「蹻」呢?
古代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在出生之后,便要由巫师指定某种动物作为他一生的伴侣与朋友,而他也因为配对了一种神奇动物,而使他的人格与动物混为一体。这种动物被称为Nahualli,即「同一个体的另一半」。他们相信,这动物会在这个人的一生中帮助他。细心的读者,可能马上会联想到我国的「十二生肖」。
在中国,如果一个人生肖属鼠,那么在文化心理意义上他也会被视为老鼠,并且被认为性格也与老鼠相似,精明而胆量不足。同时,老鼠也会被视为他的朋友。这其实就是中国上古时代,对「同一个体的另一半」信仰的文化心理延续。
因此我们可以相信,中国远古观念中的巫师们,也必然有属于他们的「另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神奇动物的功能与力量范围,远远大于晋代《抱朴子》中所说的「乘蹻」。
其实,这种藉助动物通天的巫觋信仰,并非中国独一无二的产物。除了上引的阿兹特克人之外,这种古老的动物魔法观念,广泛分布于亚洲的东、北部萨满教文化圈与美洲大陆的北部、中部。例如,在中国东北满族的萨满故事里,便记述了一位名叫尼三的女巫的故事:她能骑着鹅进入死神统治的地下世界,向死神献供而得到神的恩赐。每逢有阻碍诸如恶魔之类的时候,她便召唤她的动物助手,藉助牠们的力量打破阻碍,抵达彼岸。她的助手有恶蛇、蟒蛇、九条毒蛇、吃鱼的鸟、小虎、大鹰以及獾。在西伯利亚楚克奇人的巫术祭仪中,巫者藉助蛇、鸟与狐狸的精灵上升到天上。
从这些众多的例子中我们发现,这些神巫其实并不具有最强大的法术力量,但是藉由动物的帮助,他们就能够克服一切敌对力量。而且这些动物中多次出现各类的蛇。这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蛇是具有奇特法术功能的神秘动物。明代小说中的「白娘子」,就是一只具有魔法的蛇。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山海经》中的神巫们往往手中操蛇、耳上佩蛇,脚上还要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