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玩·山海:69个你所不知道的《山海经》之谜
2407800000034

第34章 神话之谜(4)

《山海经》中神灵升降的天梯

在古书《竹书纪年》中,每谈到上古帝王的死去都不用「死」字,也不用「崩」字,而是用「陟」。这很奇怪吧?古时帝王一死,大臣们都会痛哭道:「陛下驾崩了。」怎么会用「陟」这个怪字呢?其实在古老的《诗经》中就有「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大雅》)、「念兹皇祖,陟降庭止」(《周颂》)等说法。周人认为天帝在上空天庭,那么文王是如何到「帝左右」,「皇祖」们又是如何「陟降」呢?

《山海经》中提到了一些远古的巫师们,能很轻易地在天上、地下来来去去,如:「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罗十巫,从此上下。」「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大荒西经》)「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海内经》)「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是惟帝之下都。」(《西山经》)这真是很不可思议的现象,要理解这种巫术观念,得先了解「陟」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甲骨文的「陟」字写作。是甲骨文中的脚掌之义。我们从这个象形文字中,可以看到双脚在沿着某种东西朝上走。是什么呢?从形状上看很像尖尖的一些刀子。喔,我们马上可以联想到:刀梯!

「刀梯」对现代人来说并不太陌生。古代的道士声称,赤脚上下刀梯,就能和鬼神交流。湖北土家族的巫师「端公」,就坚信上刀梯能让灵魂去见天帝。看来甲骨文「陟」字反映出来的讯息,正是体现了巫师或神灵从刀梯上进入某种神秘世界的行为。与之相对,「降」字,,当然就是从刀梯上下来了。而「坠」字,,则反映了人从刀梯上坠落下来。这对我们理解《山海经》中,神灵、巫者如何在天上、地下来来去去,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戊立,伊陟为相。毫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扶。」伊陟就是一位能登刀梯入仙界的大巫,他施展法术,使神桑在朝殿里高拱起来供他登天。《淮南子·地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说明这神桑供神灵上下。故《尚书·君奭》说:「殷礼,陟配天。」说明「陟」的神奇性。

「陟」的原义看来就是「登天」之义,因为古人相信通过危险的刀梯就能登天。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何《竹书纪年》中帝王之死都称「陟」。因为死了只是肉身死去,但灵魂却可以顺着一部通天之梯到天庭中去,就能「在帝左右」。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支持这个推论:「陟,升也,谓升天也。」

《山海经》中还提到「昆仓之丘」、「登葆山」等神山,也是「众帝所以上下」的地方。因此我门可以理解,所谓「刀梯」、「建木」、「昆仓之丘」、「登葆山」等等,既是可以上升天庭的途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