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2448100000015

第15章 成语 俗语(3)

湖北江夏有位名叫黄香的人,自幼母亲就去世了,和做小官员的父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对父亲非常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暖热一些,再请父亲就寝。因此,父亲也更加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后来做了官,任魏郡太守期间,当地遭到水灾,百姓们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挨饿受冻。黄香拿出了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

黄香幼年勤奋好学,孝敬父亲,为官时又爱护百姓,博得了很多人的赞美。当时京城里流传着一句名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用来说明做事的时候,如果不下定决心,不亲历险境,不通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刚到的时候,郑善国对他们非常敬重。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把同来的三十六人召集起来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人来笼络他,让他开始动摇,不知道该顺从那一边,现在状况已经很明显了。”

后来,他们经过打听,事情果然像班超说的那样。于是班超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现在我们的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的态度大为转变,再过一段时间,郑善国王很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大家都想一想,现在该怎么办·”大家议论了一会儿,都坚决表示愿意听他的主张。于是,班超继续说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夜里用火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带着他的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以少胜多,打败了匈奴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期,晋献公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到处抓捕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得到消息后,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重耳历尽艰辛来到了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对他敬为上宾。

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边饮酒边说话,席间气氛非常融洽。忽然楚成王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当上晋国国君,该怎么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大王您奇珍异宝多的是,晋国还哪有什么东西能拿得出手呢·”楚成王说:“公子太谦虚了,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公子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了笑回答说:“如果真能托您吉言,能回国当政,那么我愿与楚国友好。如果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和您交战。”

过了四年,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史称晋文公,由于他治国有方,晋国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晋两国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履行他当年的承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畏敌,就马上追击。晋军集中兵力,利用楚军轻敌的弱点,大破楚军,取得了胜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常用来比喻一切条件都已经具备,之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驻扎在赤壁,企图打败刘备后,再攻打孙权。当时,孙权和刘备的兵力很少,曹操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当时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经过商讨不谋而合,都主张用火攻来对付曹操,才有胜算。

等一切都准备好以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停靠南岸。正值冬季,只有西北风,用火攻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眼看火攻计划就要泡汤,急得口吐鲜血,卧病在床,名医、良药都无济于事。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因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诸葛亮早就猜到了他的心事,笑着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你的病。”说着就写了纸条,递给周瑜。只见上面写着16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看完字条,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向诸葛亮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借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如何·”周瑜高兴他说:“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自己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把曹营的战船烧个精光,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惨重,曹操从小道退回许昌。

二百五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二百五”,其实这一说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所以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七十三、八十四

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龄的数字,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岁为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死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我国古代,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我国也有巨大的影响,故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是不吉利的,也怕人的死亡年龄学习孔孟,故说是老年的“坎”,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所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意思是说,人们活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个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时死亡。其实这句俗语没有半点科学根据。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指的是不能只根据外貌来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而要客观、全面地衡量一个人。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澹台灭明的青年,他长相非常丑陋,甚至有点狰狞。一天,他请求孔子收他作学生,孔子打量了他之后,觉得他相貌难看,心里很是不乐意,但又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收下了他。后来,澹台灭明不但品行端正,而且勤奋好学,不久便在孔子的弟子里出类拔萃。后来,他去一些地方讲学,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弟子竟达3000人之多,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孔子想起当初对他的怠慢,感慨不已,后悔万分,他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学中指看相不能只看相貌,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品德操行,即相心与相德。

十里洋场

“十里洋场”特指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或称十里洋场,后因以借指旧上海市区,多含贬义,现泛指繁荣的市场。

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县城以北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1849年法租界也在上海县城与洋泾浜之间的土地上建立。这些租界是为避免“华洋杂居”容易发生华洋冲突而划出和建立的洋人居住区,因当时称洋人为“夷”,所以华人称租界为“夷场”。1862年,署上海知县王宗濂晓谕百姓,今后对外国人不得称“夷人”,违令者严办,于是改称“夷场”为“洋场”。“十里”之名,一般认为只是一个虚拟词,表示大;也有人认为美租界沿苏州河两岸发展,英租界和法租界南起城河(今人民路),西至周泾和泥城河(今西藏南路和西藏中路),北面和东面分别为苏州河与黄浦江,周长约十里,故被称为“十里洋场”。以后租界面积虽扩展若干倍,但“十里洋场”之名一直沿用了下来。

十恶不赦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中的“十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国古代,该成语中的“十恶”却是实有所指的。十恶: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十”在语境中表示最多、全了、满了。十恶不赦,那就是恶贯满盈了。虽然这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内容一部分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但由于“十恶”成为“不赦”之罪,影响深广,人们一接触到罪恶大、不可宽恕的事情,很自然地就称为“十恶不赦”。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是用来形容小脚的女子,古时的女子都裹脚,谁的脚小谁就漂亮,所以“三寸金莲”通常用来形容脚很小而且好看的女子。

三寸金莲,俗称为裹小脚,是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竟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面受到广泛赞美。

据说,这是由南唐后主李煜引起来的。这位儒弱无能的皇帝,复国无望,成天与妃子宫女混在一起,等着灭亡的到来。宫中妃子,争相向皇帝献媚。其中有一位妃子,别出心裁地把自已的脚用布缠起来,缠得很紧,一双脚看上去似三寸金莲,走起路来一摇三摆,因为疼痛,又紧皱双眉,见了皇帝,又相勉强笑一笑,那李煜见了,真是又疼又怜,于是就特别地宠爱这位妃子,后来竟让她当了皇后。这事一出来,宫中所有的女子,全都学着她的样,也裹起小脚来。后来,凡寻找民间美女,均要看脚是不是小的。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一种时尚,凡大脚女人就是难看的妇人。全国的女子,不得不也全裹起小脚来。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也都推崇小脚。

三令五申

“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三令五申”的含义有所改变。诸如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的“三令五申”并不是指必须执行的具体内容,而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戒义。

三只手

“三只手”这个词是舶来品,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者普劳图斯的闻名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第4幕第4场中,他气急败坏地要奴才伸出手给他看有没有拿他的金罐,他看了第一只,又看第二只,最后要奴才伸出莫须有的第三只手”给他看。以后,3只手”就成了小偷或偷窃行为的代名词了。

三姑六婆

三姑六婆原本指的是古代中国民间女性的几种职业。现代汉语中的“三姑六婆”常指社会上各式市井女性。

三姑指的是三种宗教的出家女性。尼姑是佛教、道姑是道教、卦姑是专门占卦的。

六婆中,牙婆是专门贩卖人口的人口贩子,专为人买卖奴婢、妾侍;媒婆是专为人介绍姻亲的女性;师婆是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虔婆是妓院内的鸨母;药婆是专门卖药的女人;稳婆则是专门接生的接生婆,如果发现女尸,亦会由稳婆负责验查是否被人先奸后杀。六婆是各种专业的名称,有时一人可以身兼数职。

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释、道。

九流:《汉书·艺文志》解释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民间把九流分上中下三种:

一种说法为:

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六流客,七烧八当九庄田;

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签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工,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是:一修脚,二剃头,三从四班五摸油,六把七娼八戏九吹手。

另一种说法为: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面、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

三脚猫

无锡人常用“三脚猫”来泛指对某种知识、技术虽有些门径,但又不精通的人,亦喻虚有其表、不尽善、不中用的人。

相传,清代光绪年间,一条小船泊于上海滩南码头。船主是位老艄公,身强力壮,每天总在码头空地上习武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居然还能双手举起船上两只各重30公斤的三脚铁锚,舞弄如飞。老艄公一时名噪沪上,不少练武爱好者前来拜他为师,老艄公皆乐而收下。后来老艄公离去,但他的许多门徒仍在码头空地舞弄三脚铁锚,然而他们无一达到老艄公那般炉火纯青的水平。于是,人们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猫”了。

小时了了

东汉时期,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从小就很聪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因为他的擅长辞令和博学而很有名气了。

孔融十岁时,随同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李元礼很有才名,所以当时去太守府拜访他的除了他的亲戚,其他的人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到访,守门的人按照惯例是不通报的。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孔融却大胆地去拜访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

李元礼一见之后,并不认识孔融,就问孔融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有师资之尊,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感到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叫陈韪的人,正好赶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刻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噎住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但不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却未必能够成材。

上当

“上当”原指去当铺典当东西,后来人们就把受骗叫“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