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董卿的每一次选择看似是机遇,其实都包含着很大的风险,几乎每一次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是她勇敢地接受了这些挑战。更令人钦佩的是,即使在坎坷中,她也不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而是执著地坚持在梦想的路上。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坚持下,她的个人气质、修养、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修炼,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期待中的成功。
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上帝
一个男孩有幸和上帝同行。路过一条河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在水中挣扎,男孩看看身边无动于衷的上帝,问道:“上帝,你为什么不去救那个人,难道他没有向你祈祷吗?”
上帝无奈地回答:“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救他,第一次我让一根木头从他身边漂过,他没有去抓。第二次我派了一个人划着小船经过,他对人家伸出的手表示怀疑。我已经给过他两次机会了,难道让我去亲自拉他上来吗?”
男孩无语了,继续往前走,在立交桥下看到了一个乞丐。男孩又一次忍不住问道:“这个人你也救过吗?”
上帝指着一座大房子的主人说:“他们是两兄弟,他们父亲的遗产我给了他们一人一半,但是他自己好吃懒做、吃喝嫖赌,很快就把家产花干净了,又不肯去工作赚钱,只好当了乞丐。我的帮助难道还不够吗?”
男孩听着上帝的话,呆呆地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会儿后他猛然警醒:摆在我们面前的机会有很多,只是我们自己从不会去好好把握。而且,要想拯救自己,必须靠自己,上帝至多给你机会,却不会把结果给你。
上帝到底有没有,或许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但人们一定很清楚,在自己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帮助自己重新站立起来的人,就是内心的那个自己,上帝并不在此列。而能不能说服内心的自己来拯救自己,则需要情商的帮助,需要高情商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发自己的斗志,用坚韧把困难从阻碍变成阶梯。
当人们在遇到难题向上帝求助的时候,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做决定的最终还是自己,求助上帝,不过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给自己的决定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所以,一切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去把握和创造机会,靠自己去改变环境,靠自己去赢得改变。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一定要认清自己,一定要明确地知道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身所长,提升自己去获得更大的成就。否则,悔之晚矣。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头长着漂亮长角的鹿,来到泉水边喝水。看着水面上的倒影,它不禁洋洋得意。“啊,多么好看的一对长角!”只是,当它看见自己那双似乎细长无力的双腿时,又闷闷不乐了。
正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头凶猛的狮子,这头鹿开始拼命地奔跑。由于鹿腿健壮有力,连狮子也被甩得远远的。但到了一片丛林地带之后,鹿角却被树枝绊住了。狮子最后追了上来,一口咬住了它。
在临死之际,这头鹿悔恨地说:“我真蠢!一直不在意的双腿,竟是自己的救命工具;引以自豪的长角,最后竟害了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深思这样一个问题:生命中那双华而无益的鹿角,和那双坚强有力的鹿腿,究竟在哪里呢?
对不同的人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也是不同的,有的人的“鹿角”是虚荣,有的则是自以为是、名利、权势、家庭背景……而每个人的“鹿腿”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意志,有的是品质,有的是人脉关系,有的是能力学识……不管依赖的是什么,都要看清楚,因为,在关键时刻,这些“鹿腿”才能帮自己摆脱困境。
《鲁滨逊漂流记》是很多人熟悉的一部经典著作。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但不满足于现状,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诱惑着他,他决心舍弃安逸舒适的平庸生活,出海远航。
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了。他好不容易才逃出危险,保住了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他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偷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了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
但他不甘心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他一个人幸存下来,只身飘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
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成功活了下来。
鲁滨逊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他一到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到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使得鲁滨逊在漫长的寂寞和煎熬中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赢得了离开荒岛的机会。
鲁滨逊最后能够活着走出荒岛,迎来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固然和他的顽强、毅力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最根本的,还是他的想法。这决定了他能够坚持下来,坚持了28年的漫长岁月。
这个想法就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有一个坚定的想法,那就是,要想实现美好生活,只能靠自己坚持下去,在那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指望别人来救自己显然是不现实的。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支撑下,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在很多人都会或者都以为必然放弃的情况下,他骄傲地走向了自己的新生活,成为了主宰自己生活的上帝。
鲁滨逊的生存能力是被“逼”出来的。身处那样的荒岛,每一刻都可能面临生死考验,不让自己变得强大和聪明,就很可能会失去生命。而“逼”他的除了环境就是他自己。在那种情况下,选择放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自己逼自己,逼自己变得理智、坚强、机智、忍耐,也正是因为修炼的高情商,指引着他走出了荒岛,成就了新生。
情商力提升要点
1、在自己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帮助自己重新站立起来的人,就是内心的那个自己,上帝并不在此列。而能不能说服内心的自己来拯救自己,则需要情商的帮助,需要高情商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发自己的斗志,用坚韧把困难从阻碍变成阶梯。
2、每个人都需要深思这样一个问题:生命中那双华而无益的鹿角,和那双坚强有力的鹿腿,究竟在哪里呢?
感知幸福也是一种能力
2010年,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新书《幸福了吗》出版发行。这本书里畅谈了幸福以及如何寻找幸福。由于作者的社会影响力,由于人们的普遍诉求,一时间掀起了全社会寻找、关注幸福的热潮。
近年来,“幸福”一词早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词,言必谈“幸福”成了一种风尚。事实上,幸福是人们心底最真切的诉求,任何时候都从不曾远离片刻。之所以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幸福,是因为幸福正悄无声息地离人们越来越远。
到底什么是幸福呢?
很多人借用某部电影中的几句台词来诠释幸福的含义:“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着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这几句台词之所以深受观众们的喜爱,源于两点:第一,幸福就是这么普通、常见,无论是谁,每个人都能够轻松获得;第二,很多人理解的幸福就像这几句台词所说的这样,因为比较,从而使得幸福更加突出和感觉明显。
可能很多人都和该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认为幸福是比较得来的,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幸福感才显得那么虚无,如同水中的浮萍一般,一阵风就可以让它改变行进的轨迹。从感性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幸福的感知是一种能力,属于情商的组成部分。换言之,感悟幸福是一种能力;同样,管理幸福也是一种能力。
怎样才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知能力及幸福管理能力呢?
首先,保持平和的心境。普希金说,幸福的特征就是心灵的平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感知和获得幸福的基础。人在没有愤怒、生气的消极情绪下,才能感受到幸福。
其次,多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会充满热情和动力,会充满自信和勇气,会勇于开拓和创造,会激发无限的潜能。即使完不成,得不到期待的结果,充满乐趣的过程也已经让你感受到了浓浓的幸福感。
第三,不要把幸福和物质过度关联。幸福和贫富有关系吗?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关系不大。欧洲最权威的市场战略咨询机构之一——英国汉勒中心进行了一项关于幸福的调查,对象包括英国、美国、墨西哥等国的21000名成年人。调查结果显示,金钱的拥有程度和幸福感没有太大的关系。一组有说服力的数据是:1989年,有58%的英国人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感到满意;到200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45%,虽然同期内人们在食品和娱乐上的支出增加了60%。所以,不要把你不幸福的原因归于囊中羞涩,或是钱不够多。事实是,你的情商不够高,心态不够好,以至于你无法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第四,保持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的人往往幸福指数都很高,因为感恩的心态能让你自然而然的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并善于从所有事物中发掘出积极的因素,带给自己满足感;同时,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容易拥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感。
感知幸福是一种意识。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世界也不缺少幸福,而缺少感知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幸福就会伴随身边。这种快乐不是得到和索取,也不是给予和付出,而是一种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有了这种态度,生活中就会少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就会多很多的乐趣和欣喜,幸福指数也会直线上升。
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积极乐观,知足常乐,这样才能更容易感知到幸福。
情商力提升要点
1、幸福是人们心底最真切的诉求,任何时候都从不曾远离片刻。之所以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幸福,是因为幸福正悄无声息地离人们越来越远。
2、怎样才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知能力及幸福管理能力呢?保持平和的心境;多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不要把幸福和物质过度关联;保持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