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2454500000004

第4章 情绪心理常识(3)

人类也会如此,当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某种不合适的物理变化,就可能使我们感到不适,也会因此影响我们能力和水平的正常发挥。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高考前学生们会根据高考的时间来提前很长时间调整自己的作息,以避免真正考试的时候不适应环境;运动会时东道主一方的运动员往往相比其他地方的运动员要轻松些,这也是因为东道主运动员身处的比赛环境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他们因此感到舒适而轻松。

科学家对处于拥挤环境中的动物进行尸体解剖发现,过度拥挤对它们造成了明显的生理损害。人类是动物的一种,对处于拥挤情境中的人类所做的观察与调查研究,也证明了相同的结果。空间的需要在动物中表现得和人类一样强烈。

个体之间如果距离太近,感到拥挤,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因为,拥挤破坏了一个主体对领域和空间的需要,而扰乱了正常的行为。由于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可以不受别人的干扰,不受别人的监督,不用提防别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状态当然很放松。而周围的人如果过多,则使我们无法实现这些要求。

在人口高密度区,人们为了保持心灵上的这种空间和自由,只能用冷漠来排斥他人,使他人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发现,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比小城镇的人更缺乏体谅。而且,城市居民还比较孤僻和沉默寡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次数与种类,要比郊区少得多。他们不愿意向陌生人微笑或说话,在危难时,不太愿意帮助别人。

一个短期的研究中,把被试者置于过度拥挤的实验条件下。结果表明:

在一间高密度和高温的房间里,陌生人到来会遭到敌视;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迹象(适用于男性);在模拟审讯中发出苛刻的言辞(适用于男性);几乎不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表现出焦虑增高的迹象。

我们自己也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每天上下班坐公共汽车,当汽车上人特别挤时,人很容易精神紧张。在拥挤的人群中,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要提防扒手,还要小心被人踩到脚,可能还要忍受一些难闻的气味……这些都让我们很难放松。

另外,人口的密度与人类的异常行为也有关联。犯罪学家通过研究证明,犯罪与人口密度往往成正比:城市中心的犯罪率始终比郊外高。同样,在人口高密度的地区,经常发生故意破坏文化艺术的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有一次旧金山大堵车,堵的时间很长,突然有个人跳下车来,拿出手枪一路打过去,打死了12个无辜的司机。事后警方发现,这个人以前没有任何暴力行为的纪录,他只是工作压力过大,而拥挤的道路不仅使他无法压制内心的烦躁,反而加剧了这种烦躁,最终酿成惨剧。

心理疾病与人口密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中,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最高,当转向人口密度较稀薄的郊外时,心理疾病发生率逐渐下降。

过度拥挤还与死亡率高度相关。有个研究调查了某个国家的监狱体系和精神病院,证明死亡率随人口的增长而上升,随着人口的减少而下降。

另外,心理学观点还认为,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是指波形量非周期性变化或超过85~95分贝的不规则声音。但在现实中,这个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欢快的锣鼓声、口号声、大喊大叫、鞭炮声,尽管超过85分贝,甚至有的也无规律,但不会引起参与者与欣赏者的心理烦躁。这是因为参与者和欣赏者当时有一种心理宣泄的需要而喜欢或能够接受这种声音。

反过来,即使低于85分贝的声音,如果不成规律,比如鸡鸣狗叫,对某些人来说,也形成了噪音。有人爱养蝈蝈,其阵发性的叫声对某些人来说是噪音,对另一些人却像催眠曲。

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噪音广泛地危害人的生理机能,如耳聋、睡眠障碍、植物性神精功能紊乱、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管痉挛、胃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异常、食欲下降、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性机能紊乱和月经失调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说说噪音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噪音可以引起人们的烦躁不安、心情变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碍等现象,这就是噪音定律。噪音有时会形成对别人的强烈的情绪干扰,甚至使人方寸大乱。许多作家之所以喜欢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去写作,就是为了躲避城里密集的噪音。

心理研究表明,环境的物理因素可以左右处于某种环境中的人的情绪,而一个人的情绪又会影响到他对置于同一环境中的其他人的评价。良好的物理环境会使人心存善良,引导被试者对观察目标做出善意的评价;而不良的物理环境会使人产生攻击性心态,导致被试者对观察目标做出恶意的评价。

由此看来,如何合理地设置舒适的生活环境的物理因素是很重要的。比如空调能够保持室内的温度,内室墙壁的颜色、地板的颜色与质地、室内的光线、椅子的质地、家具的大小与摆设、窗外的风景、环境音乐等因素,都会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给生活空间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可以让人在经过一天的工作奔波后,能够充分放松,愉悦身心,从而减轻工作奔波的疲劳,摆脱生活琐事的烦恼,享受宁静的生活。

卡瑞尔公式

卡瑞尔年轻时在纽约州布法罗城的布法罗铸造公司工作。有一天,他接到一个通知,通知要求他必须到密苏里州水晶城的匹兹堡玻璃公司——一座花费好几百万美元建造的工厂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清除瓦斯燃烧时产生的杂质,避免损伤引擎。这种瓦斯清洁方法是一个创新,在这之前只试过一次,并且当时的情况大不相同。一到密苏里州水晶城,卡瑞尔就投入到工作中,遇到了许多未曾预想到的困难。经过一番调试,机器终于可以使用了,但效果却并不像他们所保证的那样。

卡瑞尔对于自己的失败感到十分震惊,他感觉就像有人在他头上重重地打了一拳一样。有好一阵子,卡瑞尔担忧得简直无法入睡。他日夜都在想此事,不过他知道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便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接受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这一方法共有三步:

第一步,不是害怕而是诚恳地分析整个情况,然后找出一旦失败后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肯定不会有人把我关起来或把我枪毙。不错,我很可能会因此而丢掉工作,也可能我的老板不得不拆掉整个机器,使投进去的两万美元泡汤。

第二步,既然已经找出了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就让自己在必要时去接受。告诉自己,这次失败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很大的污点,我很可能被炒鱿鱼,不过,就算是这样,我还是能够再找到一份差事。当然,事情可能比这更糟。至于我的老板们,他们也知道目前是在试验一种清除瓦斯的新方法,而假若这种实验要花他们两万美元,他们也可以承担。他们可以把这个账算在研究费上,因为这只是一次试验。

第三步,从此以后,我就可以平静地把时间和精力都拿来改善我已经接受的那种最坏情况。

在确定了这三步以后,卡瑞尔不再整日担忧了,他全心投入到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工作中。通过一番努力,他发现,如果再花几千美元加装一些设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果,按照这个办法做后,他成功了。公司不但没有损失那两万美元,还赚了两万美元。

假如当时卡瑞尔只顾担心,估计就不会做到这一点了。忧虑能够摧毁人集中精力的能力。它一旦产生,就会使人的思想到处乱转,从而丧失做出决定的能力。而一旦我们强迫自己做最坏的打算,并且在心理上先接受,我们就可以衡量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从而消除顾虑,投入全身心去解决问题。而这个时候,往往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法。

上述针对顾虑的三步便是卡瑞尔公式。这个公式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都有体现。据说有这么一则既幽默又充满智慧的美国征兵启事,其内容也体现了卡瑞尔公式。启事是这样写的:

来当兵吧!当兵并不可怕,它无非有两种可能:上前线或不上前线,如果是不上前线,那还怕什么?而上前线后又有两种可能:受伤或不受伤,如果是不受伤,那又有什么好怕的?受伤也有两种可能:受轻伤或受重伤,如果是受一点轻伤,有什么好怕的?重伤也有两种:可治愈的或不可治愈的,如果可治愈,还有什么好怕的?而如果无法治愈就更不可怕了,因为可能已经死了。

据说,这则征兵启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美国的年轻人纷纷踊跃入伍参战。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征兵启事的内容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信息,让人感觉到了轻松,因此放弃了种种顾虑。这也体现了卡瑞尔公式所要传达的信息: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考虑一下事情最糟糕时的状态,并试着去接受这种状态,如此便会使自己的内心不再顾虑重重,就能够放手去做。而这时,成功的概率会变得很高。

俄国作家契诃夫也是一位对人的心理有深刻研究的出色医生,他曾在自己的一篇短文中说:“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想‘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是的,很多客观存在的事情往往并不是最糟的。当你仔细想时,你会发现,即使自己处于那种最糟的环境中,也是不得不接受的,因此,眼前的状况会给你优越感,让你感觉到幸福。

正如卡瑞尔所说:“唯有强迫自己面对最糟糕的情况,在精神上首先接受了这种最糟糕的情况以后,才会使我们集中精力去设法改善那种糟糕的状况。”

如果你也遇到了一些烦恼,那就按照卡瑞尔公式的三步来做吧:

第一,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

第二,从内心上接受这个最糟糕的情况。

第三,积极冷静地寻找改善最糟情况的方法。

心理摆效应

人的情绪常常是时好时坏、时阴时晴、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乐有苦……就像钟摆一样,总在不停地左右摇晃。

生活中,大家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刚得到升职或加薪的消息,心花怒放,高兴无比,可是回到家,冷静下来以后,忽然觉得这根本没有什么可高兴的,甚至开始为以后的工作感到担忧烦心;参加朋友聚会时,激动不已、口若悬河,可是当人散场后,却感到特别的冷清寂寞……我们的心情时常会从“沸点”降到“零点”,而且越是高兴,往往就会越悲伤。其实,这是人的心理的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摆效应”。

心理学家通常把情绪分为正负两极,引起人们兴奋的是正极,导致人们失落的是负极。

他们认为,当外界事物对人的心理进行刺激时,人的心理状态会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两极分化的特点。每一种情绪都有层次等级之分,比如:高兴、比较高兴、非常高兴;而且每一种情绪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心理状态,比如喜悦的对立心理状态是忧伤。人的情绪就像钟摆一样,外界刺激使它向正极摆得越厉害,那么,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它也会越厉害地向负极摆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心情会从“沸点“降到”零点”,而且越快乐,随后就会越悲伤。

“心理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是好是坏,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调控、利用它。

关颖珊是一位华裔花样滑冰的高手,有“冰上玉蝴蝶”的美誉。

在2002年冬奥会上,她踌躇满志地参加了比赛,她要拿冠军,她就是冲着这个来的。然而,或许是由于太想拿第一了,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她的手脚并没有完全放开,在最后一场比赛前,她的总积分仅排在第三位。在最后的自选曲项目上,她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稳妥,保住自己季军的位置;一是冒险尝试自己从未尝试的高难度,成功了就是冠军,失败了就名落孙山。

关颖珊选择了后者。她想要的是第一名,而第三名和名落孙山对她而言没有什么区别。由于那是自己从未尝试过的难度,因此,她自己也认为成功率相当低。正是由于这种没有希望的希望反而让她把之前的心理压力完全抛开,以轻松无比的心态在4分钟的长曲中,结合了最高难度的三周跳,并且还大胆地连跳了两次。最后,她反败为胜地取得了冠军。

是的,她成功了。本是极度压抑的情绪,释放后,变成了极大的正极情绪,将她往冠军的领奖台上重重地推了一把。这就是“心理摆效应”为人所激发出来的潜能。

由此可见,当人处于层次极高的负面情绪的时候,要么被压垮,要么把负面情绪释放出来,让它摆到高层次的正极情绪那边,激发出自身的潜能,去创造奇迹。同样的,如果我们过于兴奋,随后,我们就有可能饱受负极情绪之苦。

2004年,在希腊雅典奥运会的男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上,彭勃和王克楠的分数遥遥领先,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他们的最后一跳出现失误,冠军也是跑不了的。然而,大概是因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王克楠心理压力较大,他最后一跳竟然直接从板上摔进了水里。而熊倪称这种失误是一个跳水运动员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心理摆”,王克楠最终“乐极生悲”,与金牌失之交臂,也为自己的运动员生涯留下了无可挽回的遗憾。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对于坏情绪,我们要进行宣泄释放,让它摆到好情绪那一边去;对于好情绪,我们要警惕“乐极生悲”。换言之,我们要注意培养稳定情绪的心理,所谓稳定情绪的心理,是指经常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梳理,最终形成一种好情绪。针对情绪管理问题,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碰到快乐兴奋的事情,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不要得意忘形,进而乐极生悲;碰到不高兴的事情,要把注意力转入能平和心境或振奋精神的事情和活动中。

2.要学会体验各种生活状态的不同乐趣。激荡人心的活动,固然能让人热烈奔放;但是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却能让人享受悠然自得的宁静;而挫折也可以把人磨炼得更加坚强……每一种生活状态,都有它不同的生活情趣,都能够让人有所得。

3.向朋友倾诉。学着把幸福、痛苦,快乐、悲伤都与亲友一起分享,这样不但有助于我们保持理性稳定的情绪,而且会让幸福更加有韵味,让痛苦减轻。

4.“装出”一份好心情。心理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那么这种情绪就十之八九真的会到来。伪装好心情是赶走坏情绪的好方法。

5.回忆美好时光。回忆过往的好时光,能够让我们重新记起好情绪给我们的感觉,进而在心里一遍遍演练好情绪,然后让它真的到来。

6.听听喜欢的音乐。有很多研究资料都表明,音乐能改善人的情绪。音乐是心情的阳台,轻松、欢快的音乐总能感染我们,让我们忘记紧张和烦忧。当然,选择音乐应该选择那些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