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金
李雅樵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他的《打金枝》唱段依然萦绕在我脑际久久不能忘怀。我有幸跟随先生多年,参与先生诸多剧目的创作及频繁的演出活动,耳濡目染,切实地领会到他超凡的艺术品位和个性。他所有立在舞台上光彩夺目各具性格的人物形象,渗透着先生的匠心与灵气,他的艺术磁场与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影响着我,让我受益匪浅。《打金枝》(以下简称《打》剧)一剧,是构成李雅樵艺术流派的经典剧目,李老师从上世纪50年代就全力打造这个剧目,80年代恢复传统戏,他又全方位地提升了《打》剧的艺术品格,使之最终成为李派艺术的经典、楚剧艺术瑰宝,它集中体现了李雅樵在音乐、声腔上的造诣和创造才华。
楚剧是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起家的湖北地方剧种。“楚剧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它的剧目涉及的内容,大都是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家庭小戏。由农村草台转向城市剧场后,要占领市场、要生存,就必须求发展。于是,剧目的多样性就摆到特别重要的位置。帝王将相、公案传奇、王帽戏,就成为楚剧的首选,不然你无法招揽观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用楚剧的原始声腔和简单的音乐手段反映宫廷生活,“就汤下面”显然不匹配,而且格格不入。老艺人的办法是,不加消化地把湖北大戏(汉剧)的声腔、曲牌照搬无遗。平板、二流、二黄、西皮等等,统统拿了过来,怎么方便怎么用。当初楚剧演绎宫廷生活的剧目,在音乐、声腔上的状况大致如此。观众戏说:“看楚剧便宜,一张票京汉楚都听了”。
《打金枝》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楚剧本体艺术的呈现。李先生塑造的唐王是楚剧化的,特别是把宫廷戏家庭化、生活化,值得后人很好地总结。在把握楚剧声腔源流关系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和发展了李派自己的艺术个性。他炉火纯青的声腔,不温不火的表演,舞台上几乎难以分清哪是人物哪是演员。戏唱到这个份上,观众是最过瘾的。
《打金枝》在戏曲声腔及音乐上,作了全方位的革新与创造,开拓了楚剧声腔艺术的新格局。
李先生着力抓住“内宫”、“金殿”两折戏。重点表现浓郁的儿女情长。规定情景与人物关系,构成了全剧微妙的戏剧冲突和纠葛,李老师抓住这个戏的个性特征,在声腔布局、板式安排及精到的词格变化中,为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冲击力。
“内宫”公主告状用小导板转(唱腔过门夹念白)悲腔。这折戏是多侧面的,既表现公主在父母面前的矫情,又表现唐王、皇娘对女儿的溺爱。这些细节是塑造人物必不可少的。皇宫长幼之间的温馨与生活情趣和普通家庭一样。当公主娇嗔地唱道“倚酒壮胆把儿欺”,李先生让唐王模仿公主的神态,在夸张中重复一个“欺”字,随之宽容的一笑,这些细微的交流、巧妙的处理让人回味。唐王与皇娘在告状这个点上,力求大事化小,而娇嗔的公主则希望把小事闹大。矛盾层层展开后,公主“上纲上线”把家事闹成“国事”时唱道:“他还说父坐江山非容易,都是他郭家父子挣来的社稷!”这时,事件的导火线就点燃了。李老师紧紧抓住戏的骤然变化,儿女琐事一下子上升成国家大事,慈父顿时转换成君王。这个转折,从内心节奏到形体的调度,是李先生呈现给观众的亮点。在这里,他用迓腔快板融入皮黄慢二六板,形成新的楚剧快板板式。这一变,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帝王的威严。“骂郭暧”一段,他第一句顶板咬出,随后把字与腔依次安排在一字板内,渐变地把句首放在消板上。紧接着“口出狂言难宽恕,论律条就应该斩儿的首级”。他把速度提起来,让声腔回到快板板式上,从速度到板式变化,都牢牢地扣住了人物的内心节奏,强化了矛盾,塑造了人物。板式安排有个重要功能就是节奏对比,唐王的急切之后,出现了皇娘的舒缓。皇娘随后动之以情的慢板迓腔,“恭请龙驾休动气”唱段,唱词和唱腔、风格和韵味都是平民式的、家庭化的。一句“小夫妻吵吵闹闹是常有的”,把岳母对女婿的疼爱充分地体现出来。一个动怒一个熄火,张弛之间,将男女声腔的布局、色彩、节奏协调得合情合理,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皇娘刹腔后,李接用迓腔慢板,用慢板快唱,把音域控制在中音区,口语化运用得灵巧多变,使楚剧说唱性特色鲜明地凸现出来。
楚剧迓腔慢板基本板式是三个分句加一板音乐过门,共四板为一个腔式。李先生在慢板中提速快唱,灵活地在十字句句式中,将14个字合理地安排在两板中完成。接着下句把17个字的多字句俏皮安排在两个分句的空间内,说唱起来明快爽口,字与腔环环相扣,演唱在似说似唱、亦庄亦谐、谈吐自如的节奏和情绪中进行。说到“王只说要杀他……”李先生用了一个停顿,这个音乐节奏上的处理,使得皇娘与公主的惊恐得到表现。这个停顿还为下面转中板做了预示和铺垫。戏曲音乐的板式连接与转换,对人物情绪的烘托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安排慢板转中板,转得醒目自然,转得俏皮。
公主告状要维护的是金枝玉叶的体面,唐王强调的是国法君威,皇娘被夹在两者之间左右为难,人物情绪的多侧面,对作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折戏,节奏处理是多变的,他安排了楚剧传统的中板“联弹”的腔式,把人物的矛盾、争执和情绪的变化在联唱中完成。
“联弹”是“内宫”一折声腔布局的重点,运用这一艺术手段充分发挥了楚剧传统特色,李先生把腔唱活了。人物的语气、情感重音、字位变化、旋律走向、音区设置和节奏快慢等,唱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饶有情趣。中板联弹谱
从以上谱例不难看出,李先生疏密有序的创腔手法,造成上下句的对比。疏的是上句,第一分句字位拉开旋律性,突出歌唱性。密的是下句,把12个字放在两个分句空间内,字多腔少突出说唱性。从上面谱例可以看出,说唱相间,说唱交融,相辅相成,达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打》剧“联弹”的声腔布局称得上通俗声腔之范本。
“内宫”这折戏的唱与念,李先生作了精心入微的处理。他在唱念之间保持着舞台调门平衡,念白采用贴近生活的口语。他抓住了规定情景和人物性格,在表演中既不失舞台规范又平添生活情趣。扮演郭子仪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高少楼先生多次评价说:“演艺圈内现在有些误导,好像李雅樵只是唱的好。我说李先生岂止是唱得好,他那漂亮的身段,口语唱念干净,刻画人物的准确与深度,台上的分量与光彩,在全国的表演团体中都是不可多见的。”
“金殿”唱段是《打》剧的重中之重,下面就“金殿”两段唱腔的词体格式变化、声腔的旋律安排及音乐过门的出新等方面作些粗浅的分析。
唐王登殿唱词:“紫金炉内烟飘渺,龙行虎步踏琼瑶。满朝文武齐把孤来朝。”这第一句与二句词体结构属七字句式,第二(下句)句式在七字句后面增加了九字之多的唱词,我们把一、二句相连接,不难发现,上下句即形成长短句的句式结构。词格的变化势必带来曲式的相应变化。
李先生特注重人物的上下场,“金殿”唐王上场的情境音乐与唱腔安排就很出彩。此段第一句词、曲均保持着传统迓腔慢板的字位排列与腔式走向。下句把前七个字安置在两个分句之内,紧接着异峰突起,将九个字的附加句词体填在两个分句之内,这个下句突破地用了五板之多(原传统腔式一般的用三个分句连同一板音乐过门共四个分句),巧妙地把唱词密而不簇、快慢有序地发展成新的腔式,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个长短句式造成节奏对比。李先生惜墨如金的仅用两句唱腔把金碧辉煌的场景和帝王君临天下的威仪表现无遗。
李先生唱中有说,说不离唱,字间不时地用小腔(旋律)装饰和连接,意在加强语句的音乐性。紫金的“金”字在唱腔中仅用半拍,而字后连接的小腔都用了整整一拍的时值。又如:“龙行虎步”他不行腔,直接吐字。“踏琼瑶”三个字在“琼”与“瑶”之间用一拍半的连接性小腔,“琼”字从“1”音律动到“5”音,又下行落在“6”音的“瑶”字上,关键是附加句的一个“满”字与“瑶”字,落音形成一个6-6八度的大跳,“满朝文武”的旋律上扬至高音区,人物的兴奋、傲气与庄重感,都从充分调动音程变化中得来。流畅的旋律由高音区下行至中音区,逐级律动到低音区,小腔用的是鱼咬尾的手法,“孤来朝”的“朝”字,用跳动式的腔型,而“朝”字的正音时值仅用一拍半,但仅用这个腔型好像还没有让人物获得不可一世的满足,接着增了一板,将旋律逐级滑到低音区,稳定的终止在调式主音“1”上。低音区用的小腔是含蓄的,既是人物内心的舒展,又是旋律在乐句的终止过程所必需。这个附加句安排在由高向低逐级下行的跳动式旋律这个旋律结构极有感染力,他把人物一统江山的尊严、前呼后拥的快感,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让人倾倒。
“登殿”唱段是一个仅有十句词体的小段子。李先生的声腔,生动地表现了唐王处理“打金枝”事件的全部思考,最终,归结为“统群臣抚万民还是宽厚为高”的开明胸怀。这段腔的地域特色浓郁,演唱中透视着唐王的气质风采,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郭子仪绑子上殿是《打》剧情节的大动作。郭子仪上殿高呼“郭子仪见驾,吾皇万岁”,行的是君臣大礼,这个姿态带有下象棋的“将军”性质,是很高的一招。唐王则走下龙位亲手搀扶重臣,体现了唐王胜臣一筹的肚量。李先生的“孤离龙位忙搀起”这段用腔十分精彩。开唱之前,音乐过门随击乐司钵的终止,用碎弓奏出极强的“6”音,随后用很起窍的几个单音引出声腔高音区“1”音。李先生利用这个音乐形式,烘托了唐王对老臣怀柔、宽厚的一面。他把传统格式首句词常用的“启腔”改用唱段中间的“间腔”格式。整个旋律运行在高音区,长拖腔收腔处又甩出一个很华彩的由中音翻到更高音,由高音向下逐级移动停留在上句的终止“2”音上。这个变格的腔起得很陡,语势急切,一扫平常的稳重,句尾行腔随之放慢,落音处李老师轻声呼唤“亲家”,这种处理准确地为唐王对郭子仪的宽怀和郭子仪出乎意料的心情提供了绝妙的表演空间。
这段声腔有传统的继承,有对皮黄板式的横向借鉴,李先生往往把借鉴的成分置在楚剧传统中间“偷梁换柱”地变化使用。他的这些特殊手段,将人物的形象与气质准确地造出来,既强调了君臣等级的森严,又不失亲翁之间的儿女亲情,声腔用得贴切,用得巧妙。
李先生在行腔中不时地插进呼唤,如“皇兄、亲家”,甚至将“哎呀”一类的感叹语也嵌在行腔中,腔中衬字,插入感叹语,也是他常用的表现手段。在郭子仪向唐王请罪一折,高少楼老师让郭子仪使用的是“升温”法,话里有话,用快节奏唱出“老臣犯下滔天罪,逆子郭暧把君欺”,“请万岁斩奴才快传圣旨”,步步紧逼唐王。李先生让唐王使用的是“降温”法,他咬住郭子仪“快传圣旨”的散板后,作了个“冷处理”。舞台节奏稍加停顿,别出心裁地用极自由介乎于有板与无板之间的手段,既不用音乐伴奏,又不用云板击节、特殊的慢板唱出“老皇兄你做事性太急——”。李先生稳住舞台节奏,悠着腔把字含着咬出,这是极具个性的(懒腔)演唱法,是李派声腔的特色之一。这种歌唱法只此一家。舒缓柔和的发声与郭子仪的急切节奏形成鲜明的反差,这六句慢板与前后的慢板都不一样,口语中蕴含着幽默,意味深长地唱道:“老皇兄你不疼爱你的亲生子(啊),孤王却要(突然放慢)疼爱我的女婿”,字腔安排强弱有致、夸张的口语,一气呵成。每演至此,台上台下交织呼应获得阵阵掌声,让人至今难忘。
李先生的经典唱段首推“孤王上前亲松绑”,这段声腔是传世之作。他完成的不仅是一个好唱段,更重要的是,由此推动了楚剧音乐的发展,达到从未有过的品位与高度。
核心唱段的词体总共30句,词格的变化,遣词用句歌唱性强。声腔的音乐性与戏剧性兼蓄并存,唱与说间隔支撑,趣味盎然。词格灵活多变,句式中字数最少的七至八个字,字数最多达到37个字,可以说这段唱词,格式的变化是楚剧板腔词格多样性之最。下面对这段词与曲浅作剖析。
引人入胜的迓腔启动
随着郭暧一声“谢父王——”,李老师让唐王怒目圆睁面向郭暧,瞬间斜视了一下郭子仪,随后发出戏剧性的一声长笑,音乐起,裹着慢板入头,参槌里用了一整板音型密集、音程频繁跳动、别开生面的迓腔过门。这个有冲击力的音乐,专为这段唱腔量身打造,它预示着一段大腔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