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2456500000040

第40章 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余洁明

李雅樵先生是我省楚剧界杰出的艺术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与沈云陔、关啸彬、黄楚材、熊剑啸、陈梅村等一批楚剧表演艺术家一起活跃在楚剧舞台上。他们长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实践,使楚剧表演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为楚剧艺术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李雅樵先生既是楚剧表演艺术家,又是一个敢于接受新生事物、勇于创新的戏曲音乐革新家,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李派艺术。他注重观众的审美需求,根据大众的需要而不断革新楚剧唱腔;他崇尚大众化,提倡雅俗共赏,对楚剧艺术不断地进行政革,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拥有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

戏曲是舞台艺术,如果没有演员的表演,它就无法存在。而作为一个剧种,倘若没有自己的优秀演员,这个剧种也就黯然无光。剧种与演员,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李先生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而享誉剧坛,给楚剧增添了光辉。楚剧之所以能在湖北扎根,也是因为有了一批以李雅樵、关啸彬为代表的优秀演员。有戏曲评论家认为:“名伶辈出是剧种繁荣鼎盛的突出标志。”此论颇有见地。李雅樵先生对楚剧艺术所作的贡献,他在楚剧史上的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李先生悟性特强,戏路宽广。他本工小生,然而老生、花脸、丑角均能胜任,演来有声色,唱做属上乘。他演小生儒雅风流,演老生稳健凝重,演丑角幽默风趣,他扮演的男行角色,达到了全方位辐射,构成了李先生多彩多姿富于兼容性的艺术风格。戏曲音乐是旋律的艺术,也是一种感情的艺术,蕴藏在内心的感情需要抒发,就要引吭高歌,李先生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人们常说,“李先生会唱、善唱、唱得动听”。他的演唱赢得了老中青观众的欢迎,作为一个戏曲演员,能够受到多层次的观众的喜爱,在楚剧界是少有的。李先生生来有一副好嗓子,再加之科学的发声,为其施展自己的演唱艺术才华,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他的嗓音高亢明亮,清新飘逸,刚柔相济。他的唱腔精巧,俏丽,醇厚甘美,既具有高昂激越之优,又具有浓郁深沉之长。他用演唱塑造人物,从行当的羁绊中跳将出来,唱人物、唱情感,紧紧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境,把语言的思想内涵和唱腔的抒情性融为一体,将声音融化到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中,使得每一人物的唱腔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李先生在舞台上塑造的《访友》中的梁山伯、《白扇记》中的小渔网、《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杨乃武、《打金枝》中的唐王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他毕生实践自己风格的丰硕成果。

《访友》中的梁山伯造访祝英台,在祝的府第前观景生情,李先生的唱腔将清新、活泼和抒情融为一体,真切地表现了梁山伯即将见到祝英台的喜悦之情;《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今夜不谈冤枉事”一段,唱来如泣如诉,多层次的板式变化,将杨乃武爱、恨、冤的心态展现得一览无余,让观众动情、含泪。《铡美案》中包公痛斥陈世美抛弃糟糠的一段急快板,更是让人畅快。这段唱腔的音乐李先生唱起来可不是抒情俏丽,而是字字铿锵有力,他吸收了京汉剧花脸的演唱方法,融合到楚剧净角行当中,融化到所刻画的人物中去,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粗犷、豪放的独特唱法,丰富了楚剧的花脸发声。现代戏《红管家》剧中“大妈持家真勤俭”的唱段,李先生用浓郁的黄孝方言,腔少字多的演唱,将红管家小会计这一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唱腔富有时代韵律,唱来报字清晰,妙趣横生,令人捧腹,流畅的音乐旋律给观众极大的审美享受。

此外给人印象最深、唱腔最能代表李派风格的则是《打金枝》一剧。李先生扮演剧中的唐皇,他充分发挥自己唱、念、做俱佳的特长,在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心理节奏的基础上,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帝王加岳父的内心波澜起伏,欲藏又露的帝王威严和对驸马郎的宽容大度。他的演唱洒脱、浑厚,极富表现力,高昂时铿锵如钟,低回时婉转如云,转折之处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神韵,给观众带来愉悦和享受。皇帝加岳父双重身份角色的塑造,别具一格,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好评。很多戏曲界的同仁也都对此赞赏不已,大家一致认为,李先生是楚剧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演戏,是演人物,而不只是演程式;他唱曲,是唱情,而不是单纯地唱声。

李先生在唱腔中吐字和用气的功夫也是相当深的。每个腔的转折,都很细致、准确、适度,充分运用“蓄气”、“提气”、“偷气”、“换气”等技巧。衬字的处理,细腻、传神。仅在《访友》一剧中,“后园中三棵紫竹(哎呀)长得好清秀”,这声“哎呀”摆在句中,把梁山伯的儒雅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处理得十分贴切。此外还有句首的“哎呀”,“(哎呀)我的贤弟,你看愚兄我是一个老实人”更是把梁山伯的憨厚、老实表现得十分准确。李先生在唱腔中独到的艺术处理,比比皆是,声情交融的演唱,表现出了李先生炉火纯青的高度艺术修养。

李先生不仅是表演艺术家,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在培养戏曲接班人的艺苑里,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才干。他识才善教,为人谦和,诲人不倦,艺术上毫不保留,希冀学生超过自己,期盼他们成才。在戏校任教的日日夜夜里,李先生成天和学生在一起,响排、彩排、演出。排练场上,他自拉胡琴,与学生吊嗓、伴奏。他甘当铺路石、甘为人梯的可贵品德赢得了学生的爱戴。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的技艺不仅未生疏,反而更娴熟。在教学中,他一个戏接一个戏地传播。他设计的唱腔,更为丰富,更讲究韵味,个人的风格特点更为明显,艺术上所反映出的创新精神也比以往更为强烈。

我们大家都知道,音乐作品在完成过程中,需要经过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作曲家谱曲,第二道工序是演唱家的演唱,因此,作曲称为一度创作,演唱称为二度创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李先生努力学习音乐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他不同于一般艺人,教学仅靠口传心授,他既能识谱,又能记谱,用曲谱传腔。李先生在戏曲唱腔的创作中将两度创作合二为一,这也是他超出一般艺人的地方。李先生设计的唱段,都经过他记谱,不厌其烦地抄写得工工整整,不仅大段唱腔是这样,一些四六八句的小段子也是如此。无论是创作现代戏唱段,还是改革传统戏的唱腔,他都能够大胆借鉴其它音乐形式为自己所用,不受程式化制约。他设计的唱腔,受到观众的喜爱,观众对此唱腔感到“又新鲜,又熟悉”,得到了极大的审美愉悦。李先生唱腔新颖感人,还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他的唱腔,是学生每天吊嗓的必唱曲目。省戏校当年演出的现代戏《节振国》、《杨立贝》、《夜闯完达山》、《彩虹》等剧目,其主要角色的唱腔(包括男女腔)都是李先生设计的。李先生设计男腔得心应手,常有高招,不落窠臼。可贵而不可思议的是他不仅设计男腔,还能设计女腔。李先生导演的传统戏《陈琳拷寇》一折中,设计了一段寇珠的唱腔,唱词仅几句:

话到唇边不敢讲,

欲言又止意彷徨。

救太子好比箭在弦上不得不把实话讲,

讲真情怕的是祸起萧墙。

倒叫我左右为难

讲是不讲?

此段唱词句式参差不齐,唱词非七字句或十字句正规排列,用的是女迓腔旋律,节奏处理成2/4拍子,用腔代替过门进行转折,一气呵成不拖沓,将寇珠矛盾的心理表现得十分贴切。此段听觉效果上虽是女迓腔的旋律,经过李先生的巧妙创新,在女迓腔原有的腔格形式上稍作变动,更切近人物的思想感情。

除了设计女腔,李先生还擅长设计丑角唱腔,演丑行角色,这恐怕是文艺界和观众还不够了解的,也是李先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余笑予老师导演的现代戏《斗书场》,李先生用“讨学钱”为基调,塑造了一位在旧社会唱鼓书、新社会又在宣传封建迷信的老艺人,其中有几句唱词写道:

我姓钱,名有声,排行第五。

人称我是钱快嘴,

威镇五湖。

自幼儿我学会了唱湖北大鼓,

我的喉咙好啊,又铺堂,

哪个不服。

出远门我到过了(哪个)麻城宋埠,

我的拿手好戏施公案、彭公案、七侠五义,

还有济公活佛……

“讨学钱”这支曲调本来就很诙谐,加之李先生的特殊处理,绘声绘色地演唱,活脱脱地勾勒出一个鼓书艺人的形象,真是惟妙惟肖,让观众忍俊不禁。李先生还在《炼印》一剧中饰演陈魁,他演唱的“浪子调”更是别开生面。舞台上他边舞边唱“春风得意马蹄忙”,装饰音、上下滑音用得令人叫绝,不仅观众乐,连一旁伴奏的学生,马门口站着的演员,也被逗乐了。他塑造的这些丑角形象,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别致,丑中见美,谐中寓庄。

数十年来,李先生的艺术成就,遍及剧目、表演、音乐、教学各方面,早已有口皆碑。纵观他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富于求索精神。多年来,他在演唱艺术上反复研磨,不断锤炼,永不满足,精益求精,他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吸收京汉剧的特长,把它揉进唱腔旋律中;他丰富了男迓腔的板式,拓宽了男迓腔的表现功能;他将男迓腔板式规范化,使其艺术形式日趋完美。他的演唱技巧,演唱风格,自成一家,为楚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文曾发表于1992年第1期《楚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