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珍
李雅樵老师是楚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对楚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似的贡献,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李老师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我13岁听了李老师与关啸彬老师演唱的《百日缘》,声音那样甜美、动听,使我爱上了楚剧。我从事楚剧事业已有50年了,人已老了,但我还是深深地热爱这个剧种,尽管它比起别的剧种还显得有些贫穷,但我还是如痴如醉、不弃不舍,深深地爱着它。
李老师带我同台演戏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于1959年进剧团,1963年古装戏停演,演现代戏,古装戏的东西学得不多,再加上“文化大革命”荒芜十几年。1980年赶排《蝴蝶杯》,熊剑啸老师导演,李雅樵老师演田云山,高少楼老师演卢林,王晓东同志演田玉川,我演胡凤莲。这个剧组一看就知道是老师们带我演戏,我的每一步都是老师们用心血培养、扶着我走过来的,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诲。现在回忆起年轻时情景,我仍然还沉醉于幸福之中,我要永远记着老师们。刚排《蝴蝶杯》时一切都感到陌生,甚至于手足都不敢动,唱腔、道白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唱,都是老师们给我指点。我记得演“投衙”这场戏时,感情总出不来,演得很平。李老师给我说戏,他说:“胡凤莲这个人物与其他闺门旦不一样,不能把胡凤莲演成大家闺秀那样斯文秀气。因为她从小没有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多年在水上驾船靠打鱼谋生,她经历了大风大浪的磨练。因此,当官兵上船搜查田玉川时,要把胡凤莲的机智勇敢,通过她干练利索的粗犷动作形象地体现出来。”这场戏是田云山、夫人、胡凤莲三人同台的戏。由于李雅樵老师的戏给我刺激很大,促使我要通过唱腔的紧凑、声音的轻重、道白的快慢,加上眼神的机智灵巧,比较准确地将这段戏体现出来。这段戏,三个人演得很舒服,得到了台下观众的认可。
我还记得1983年剧团承包时,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演《蝴蝶杯》,一天演三场,连演三天,《寻儿记》也是一天三场,连演三天,中间不休息。当时,我体力及嗓子都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李雅樵老师很关心地对我说:“你为人老实,演戏也老实,不懂得技巧,嗓子是肉做的,不是机器。一个好的演员在一出戏中力量不能平均使用,应抓住重点的唱段,小段子唱段一带而过,劲不要一下子用完,劲要用在戏的高潮中去,这样演戏人才不会太累。你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腔、每一句道白都不放过,腔唱得太满,用力太大,因此重点戏就显得很平,人也显得很累,再说,人吃五谷杂粮,总会生病,在生病的情况下更要懂得巧妙运用嗓子。”当时我人年轻,还不能全面理解李老师讲的道理,有时在演出不多的情况下,还是犯过去的老毛病,认为我的嗓子好,音色又好听,腔唱得柔和,想让观众尽情享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演出实践的增多,我经常回忆李老师给我的教诲,受益良多。李老师传给我的艺术经验,我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心体验、摸索,努力提高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我还记得给李老师配演《打金枝》这出戏时,我演皇娘,李老师教我要生活化,自然。李老师给全剧组演员说戏,他说:“我演皇帝不能处处驾着演,那样会显得呆板,不生活。皇帝也是平常人,他也有家庭生活,也有儿女情长,皇帝也与其他父母一样疼爱自己的子女。皇帝皇娘对待儿女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中怕掉了。后宫的戏要演得生活化,自然,亲切,诙谐,大方。二位老人也有拿自己的女儿开心的时候。”李老师演唐王时,时而动真怒,时而用水袖挡住金枝的脸,给皇娘使眼色,微笑一下,示意皇娘要杀驸马是假的。李老师的这段戏把我带到真实的家庭生活中去了。我演皇娘有一个地方演得不俏皮,显得一般。李老师纠正我说:“皇娘这个人物,非常善良,温柔,老实,贤惠。老实人撒谎都撒不好的。如皇娘说:‘万岁,当真的不得了,胆大的驸马,将你我的皇儿,打得浑身上下、上下浑身……’皇帝急问:‘是血伤还是浮伤……’皇娘说:‘她说有伤,我还没有看到咧……’”他要求我在说“看到咧”时用生活中笑声说,是因为在皇帝急问中,皇娘由于老实善良,没有应对的能力,所以只好笑着说出这句台词。此时皇娘这一人物在台上显得非常温柔、贤淑、可爱、亲切。之后,每次演到这一处时,台下的观众都会大笑起来,使我深深懂得塑造人物的重要性。一个演员不仅要唱得好,而且还要演得好。
李老师在台下非常和蔼可亲,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人低调,为人谦虚谨慎,从不摆大演员架子。他是一位革新派,对艺术非常执着,一句腔,一个字都精心设计。他非常尊重乐队的同志们,尊重他们的劳动,每次录音时都自己拿钱给同志们加菜,以示慰劳。
李老师带我演了很多的戏,如《蝴蝶杯》、《杨乃武与小白菜》、《访友》、《白扇记》、《二堂审子》、《打金枝》、《秦香莲》、《送香茶》等等,给我很多的帮助和教诲。我记得当时出演员表或广告时,把我的名字写在李雅樵、熊剑啸、高少楼等老师前面,我很年轻,有些承受不住的感觉,非常害怕。李老师安慰我说:“你不要怕,有我们为你撑着,你只管大胆演戏。”老师给我的教导与帮助,总是令我感动!
回想我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了老师们的汗水和心血,可以说,没有老师们对我的帮助,也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我也老了,但我有心振奋精神,继续向老师们学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楚剧事业的发展,发挥我的余热,为培养楚剧接班人而尽我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