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2456500000053

第53章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周泽浩

重在继承谨慎改良

楚剧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所要做的是三件事:1.抢救,2.保护,3.发展。当前,我认为最紧要的还是抢救和保护,也就是说要把前人所会的戏,先学会,按原样搬上舞台,让它活着保存下来。至于发展,那是下一步的事情。其实,一个戏演久了,修改是很正常的。但是,没吃透或没消化好,凭主观去改,就会改成四不像。一种传统的形成,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呕心沥血,怎么可能被我们随随便便地就“突破”了呢?如果我们认为前人的智慧不高,就真成了傻瓜,只有傻瓜才去做没有智商的事情。

传统戏,演员一招一式地学,又经过若干次演出实践,产生出新的认识,体会出新的意味,可以作适当的修改。只有领悟其中三昧,才有资格去动它。有理有据有思想地发挥,就能使艺术得到发展。但是,事实上很多传统戏已达到饱和点,我们需要慎重从事。

李雅樵老师的流派艺术,从某种角度上看,在楚剧男行表演艺术方面达到了高峰。因此,对于学习李派艺术的后辈人来说,着重在继承,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当发展。

聆听教诲拓展优长

我与李雅樵老师及他的流派艺术是一场缘分。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当时听收音机是唯一的娱乐方式,由此而爱上戏曲,迷上李派艺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为生活也为爱好,考取应城楚剧团,可县剧团只有旧戏班的陋习,没有李派艺术。因此,几经周折考入武汉市戏曲学校,学习李派艺术。当我第一次在教室里看到李雅樵先生来上课时,心都快从嗓子眼蹦出来了。那一天,我光顾着激动,什么都没听进去,但之后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铭刻在我的心里。

此后,在课堂上,在舞台上,李雅樵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游历艺术的殿堂。他表现屈打成招的书生杨乃武,那种人之将死的郁闷和欲诉衷肠的心情,通过唱腔“今夜不谈冤枉事”和一连串“我死后——”表达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他表现青年书生梁山伯,要急于见祝英台“一去二三里丝缰紧扣”的喜悦,闻听变故“听说是弟许马家心如刀裁”的悲伤;李闯王“劝贤弟”,深明大义又晓之于情理的气魄;李唐王“孤王上前亲松绑”,对国事家事天下事的洒脱;胡金元“小渔网坐单房心中不爽”的天涯沦落人断肠,无不点点滴滴打动我的心。

老师教得仔细,我也竭力模仿,但李雅樵先生并不完全同意一味照搬,他对我说:“你的嗓子条件比我好,音域比较宽,莫为了学我限制了嗓子”,并说自己因为年纪大、气力不够,走低腔断旋律是出于无奈;教我如何将声音送出去,在行腔上追求悠扬流畅,追求优美。他不仅输给我李派艺术的血液,还帮助我建立艺术的造血机能,使我在舞台生活上始终有一条宽阔而长远的路可走。

保存特征创作有方

我认为,继承、保护和发展李派艺术,有三个方面需要坚持:一是在传统戏方面,应尽量保存原生态,尤其对唱腔的主体结构,以免破坏音乐旋律的完整性;二是韵味特点应保持,保证情、腔、味的统一性;三是要保护人物形象的确定性,因为李派的人物创作,包含了情感处理、声音塑造和唱腔音乐设计等内容,不仅是个形式。

对传统戏,我愿意坚守、还原。改编成熟了的传统戏,无疑是画蛇添足;要展示艺术技巧和对李派艺术的理解,可以在新创作的剧目中去寻找机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能大胆想象,尽情发挥,从而也使李派艺术能够获得探索性的发展。

李雅樵老师虽然故去多年,但他开创的李派艺术,一直活在我们中间,也将永远活在楚剧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