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产生是因为人的公平心理。在一个么甲层次,才会有嫉妒的产生。人是要求公平的。当公平心理畸形发展,就可能导致嫉妒。嫉妒是公平心理的消极反映。如果不在同一个公平层次,比如说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对另一个人另一件事自愧不如,就不会产生嫉妒。
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但主要是在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有的还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笼统内容,即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以下为具体特征:
1.明显的对抗性
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甚至本来关系密切,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斜。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
2.明确的指向性
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主要是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以极端自私为核心的绝对平均主义者。因为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过,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产生抵触和对抗。
3.不断发展的发泄性
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产生付诸行为外,绝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种是具体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
4.不易察觉的伪装性
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表露出来,千方百计地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时,便产生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嫉恨的情感状态。
嫉妒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萤语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手段卑劣的行动。报纸上曾经刊载过这么一则消息:有个女人嫉妒别人家的一个男孩长得好,竟然将那男孩掐死后扔进水井里。当然,这是极端嫉妒者的典型。
根据嫉妒发生的速度与强度,可分为两种:一种同激情相联系的嫉妒,称之为“激性嫉妒”。这种嫉妒带有强烈的激情性质,来势凶猛,发展迅速,难于控制;另一种与心境相联系,被称为“心境嫉妒”。该嫉妒缓慢而持续,对人体的影响不如前一种明显,但可改变人的性格。主要表现为郁郁寡欢,忧心忡忡,产生孤独情绪,乃至积劳成疾。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对嫉妒的危害,我国的传统医学早就有过论述。《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妒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神气涣失,肾气闭塞,郁滞凝结,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肾衰阳失,疾病滋生。”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对生活、社交、工作、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嫉妒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奋进精神。嫉妒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嫉妒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见也就有多大。偏见不仅仅出自于一种无知,还出自于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
嫉妒压制和摧残人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的过程中,时常受到嫉妒心理的干扰,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时、合理的使用。有位著名历史学家断言,中国社会自唐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嫉贤妒能的现象日趋严重。
嫉妒影响人际关系。荀况曾经说过:“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反友为敌。嫉妒破坏友谊、损害团结,给他人带来损失和痛苦,既贻害自己的心灵,又殃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
二、如何与有嫉妒心理的人相处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与有嫉妒心的人相处时,最好不要特意采取一些方式来对待他们。因嫉妒心理本身就是多疑的、爱猜忌的。所以,倒不如将有嫉妒心的人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俗话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与其说费尽心思去琢磨,不如来个“无为而治”,落得个“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2.采取妥协和退让的必要策略
第一,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孔子说:聪明圣智,守之以愚;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情;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策略。事实是,当一个人处在鲜花与掌声中时,更须谦虚、谨慎。这不仅防备被嫉妒,而且能从根本上调整自己。
第二,以爱化恨,以让抑争。以爱化恨法,主要是以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嫉妒者,从而消除和化解嫉妒。老百姓常说:“恨是离心药,爱是胶合剂。”因此,当你遇人嫉妒时,如果能够以德报怨,用爱心去感化嫉妒者,恩怨也就自然会化解了。
以有原则的忍让来抑制无原则的争斗,这是根治双向嫉妒和多向嫉妒的关键之举。如果嫉妒者向你发出挑战,你不但不迎战,反而退避三舍,以不失原则的适度忍让来求大同存小异,或是求大同存大异,都不失为化解嫉妒、免遭嫉妒的好方式。
3.说服、鼓励的对策
有些嫉妒是因误会而产生,就需要进行说服和交流;否则,误会越来越深,以致严重干扰和破坏人际关系的正常化。在说服时要注意心平气和,也要做好多次才能说服的准备。
对嫉妒者还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因为嫉妒者是在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虽表面气壮如牛,但内心是空虚的,且隐含着一种悲观情绪。所以,对嫉妒者采取鼓励的态度十分必要。主要是客观地分析他的长处,强化他的信心,转变他的错误想法,而且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嫉妒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使嫉妒转向公平竞争。
三、嫉妒心理的化解
结合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对策。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20世纪声誉卓著,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1.胸怀大度,宽厚待人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萤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光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
2.自知之明,客观评价自己
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重新认识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3.快乐之药可以治作嫉妒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就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地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来调整。
4.少一份虚荣就少一份嫉妒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有嫉妒心理的人来说,他是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单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理相比,还是比较好克服的。而二者又紧密相连,相互依赖。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心。
生命的过程,本来就很平淡,如一片落叶。那挂在梢头的树叶,当初不过是一星鹅黄,继而碧绿,甚或泛红,最后不知不觉地暗淡成褐色,化为泥土。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尘世间所有生物的轨迹。荡气回肠的乐章,始于无闻,终于元闻:激端飞泻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生活的内容,本来也很平淡,如一杯白开水。然而,许多人喜欢根据自己的嗜好,往杯子里放糖、放盐、放茶、放药,这样才产生了百昧人生。于是,什么酸甜苦辣,荣辱得失,尽在其中。只有平淡的人,才会原谅自己,欣赏别认:只有平淡的人,才会轻松地享受生活。做一个平淡的人,并不可悲。最可悲的莫过于,一颗普通的鹅卵石硬要把自己视为蓝宝石,一株小草硬要让自己与参天大树比高。
5.自我转换法可以消除嫉妒
嫉妒可以使一个人萎靡不振。但是,如果合理地自我转换,不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外在环境,就能变为发愤图强。作家爱德蒙德·威尔逊在看到同行写的《伟大的盖茨比》时,非常嫉妒其对戏剧场面的营造,但他马上将嫉妒转换成发奋,写出了许多充满激情、技巧高超的作品。
6.自我宣泄是治疗嫉妒心理的特效药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嫉妒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可用各种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可以说是一种顺坡下驴的好方式。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时求得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是却能避免这种发泄性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如有一定的爱好,则可借助这种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绘画、下棋、旅游等等。
四节浮躁心理与调适
一、什么是浮躁心理
“浮躁”一词,《辞海》解释为轻率、急躁。浮躁心理是一种冲动性,心里无底,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是焦虑不安,行动上具有盲目冒险。产生浮躁的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改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太,个人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归佳把握自己的未来,而且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主观原因是个人间的攀比,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头的欲望油然而生,个人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
浮躁心理的特点是:轻浮、轻率、急躁,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成天不务正事,脾气大。浮躁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表现。一般讲具有以下特征:
1.心神不宁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里无底,心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
2.焦躁不安
在情绪上表现出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情。
3.盲动、冒险
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动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犯罪违纪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浮躁心理是当前一些人的通病之一,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人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经理神气,又想当企业家、经理,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人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恒L“",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元成。现在人们表现出的浮躁心理,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庭的影响。在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甚至无法适应,表现出患得患失、心神不安、急功近利,于是出现急躁的心态。这种心理往往会影响到子女。
(2)与遗传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好强而不灵活,内心经常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质薄弱。有的父母只知道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造成有的成年人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二、浮躁心理的调适
1.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主要方式。比较要得法,要“知己知彼”,否则就无法去比,得出的结论也会是虚假的。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就不会出现人的心里失衡现象,产生心神不定,无所由人的感觉。
2.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控制情绪的一个简捷而实用的好方法。例如你可这样暗示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处境,总会有一种最好的选择,我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决不让情绪来主导我的行动。只要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就是一个战无不胜、快乐的人。
3.“放大法”和“缩小法”就是自我暗示法的具体应用。情绪调节能力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放大法”和“缩小法”。所谓“放大法”,就是指我们首先尽力找到自己或事情当中能够令自己产生积极感觉的部分,然后用“放大法”把它放大。所谓自己或事情中最令自己难过的那部分,然后用“缩小法”把它缩小。这样一来,我们的注意力从消极的方面引向积极的方面,事情看上去就不那么糟糕了。例如,一个人因为被别人说个子小而觉得难受,不自信。如果他对自己说“个子小的人很灵活,很可爱。大家都因为你很可爱而很喜欢你。精品都是浓缩的。”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个子小”上引向可以令自己产生积极情绪的方面,并把它“放大法”,描述为是受大家喜欢的主要原因,以此来扩大积极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放大”和“缩小法”,可以培养自己改变注意力所关注的内容,多注意事情中积极的一面,也增强自己情绪调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