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公务员心理健康与科学调适
2457500000013

第13章 公务员心理问题的调适(2)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喜欢听恭维、赞扬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性的显现。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过于强烈,渴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尊重和赞扬,而自身又缺乏过人之处,不具备足以令人称道的实力,则不得不寻求其他手段,如借助外在的、表面的,甚至是他人的荣光,来弥补或替代自己实力的不足,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虚荣,心理的产生在所难免。

虚荣心的产生,跟自尊心有极大的关系。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随着生理发育,虚荣心才介入人的情感世界。一般来说,儿童少年的自尊心不明显。但是,随着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的虚荣心的表现也越来越明显。随着人的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人的社会认识能力与自我意识也逐步提高,开始了个体的社会化。

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声誉、威望等等比较关心;自尊心弱的人,一般对这些都不在意。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虚荣心强的人一般自尊心强。因为自尊心同虚荣心既有联系,更有区别,虚荣心实际上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就拿表扬后的情感体验来说,一个人做了好事,受到表扬,心里高兴,这是有荣誉感的表现;珍视自己的荣誉,顾全自己的面子,这也是一切有自尊心的人都会有的正常要求。但是,若对表扬沾沾自喜,甚至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为了面子不惜弄虚作假,那就不是正确的自尊心了。人是需要荣誉的,也该以拥有荣誉而自豪的。可是真正的荣誉,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应该是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而不是投机取巧取得的。面对荣誉,应该是谦虚谨慎,不断进取,而不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可见,当人对自尊心缺乏正确的认识时,才会让虚荣心缠身。

2.私心过重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

私心过重的人会时刻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总希望自己时时处处胜过别人、超过别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常常煞费苦心地营造,或借用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荣誉,来掩饰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以抬高自己,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其实,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小河里的水响声大。一般说来,一个人要想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用放大镜去看自己的缺点,然后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

3.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的产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烈的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结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的人,为了摆脱内心存在的自惭形秽的焦虑和压力,试图采用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式。其中,包括借用外在的、表面的荣耀来弥补内在的不足,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进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和尊敬,虚荣但由此而生。

4.处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易产生虚荣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注意“脸”和“面子”,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所谓“脸”,是一个人为了自我完善而通过形象修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特定形象;所谓“面子”,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依据对“脸”的自我评价,估价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或占有的地位。所以,“脸”和“面子”代表着人的荣誉和尊严。一个人要想有脸面,必须要成就大事。通过他的不平凡的作为而获得人们的褒扬,形象才会随之高大起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注重“脸”与“面子”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强化了中国人虚荣心理的产生。虚荣心是不实事求是、不考虑具体条件,追求虚假的声誉。有人把虚荣心的表现分为十四个方面:

(1)喜欢谈论有名气的亲戚朋友、或以与名人交往为荣。

(2)热衷于时髦服装。

(3)行事购物喜摆阔。

(4)不懂装懂,海阔天空。

(5)热衷于追求一鸣惊人的成果。

(6)对名著、影片只求一知半解,夸夸其谈。

(7)好表现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广众面前露一手。

(8)好掩盖自己。

(9)对表扬沾沾自喜。

(10)对批评耿耿于怀。

(11)表面热情,内心冷淡,讨好别人。

(12)找对象过分追求长相、门第。

(13)婚礼讲排场、摆阔气。

(14)讲面子,面子第一。

虚荣心理,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妨碍道德品质的优化,不自觉地会有自私、虚伪、欺骗等不良行为表现。其二,是盲目自满、故步自封,缺乏自知之明,阻碍进步成长。其三、是导致情感的畸变。由于虚荣给人沉重的心理负担,需求多高,自身条件和现实生活都不可能使虚荣心得到满足。因此,怨天尤人,愤激、压抑等负性情感逐渐滋生、积累,最终导致情感的畸变和人格的变态。严重的虚荣心不仅会影响学习、进步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如何克服虚荣心理

1.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

对荣誉要有正确认识。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假。”一个人希望得到别人尊重是正常的,但这种尊重的基础是自己有所作为,而不是弄虚作假。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人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虚荣心理就会大大削弱,许多麻烦事也可避免。

作为一名公务员,这种虚荣的心理对个人的进步是十分有害的。虚荣心强的人外强中干,不敢袒露自己的心扉,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增强自我意识,不计较他人议论。有些好虚荣的人并不在于争得非分的殊荣,而在于避免非议。“人言可畏”。但是,对“人言”也要具体分析,要相信正确的一定会在实际行动中显示其真正的价值,能获得应有的荣誉。

2.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以及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对低级庸俗的事物就越不会注意。有位名人说“虚荣者注意自己的名字,光荣者注意祖国的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加上社会上某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少人对生活、前途、人生的态度过如皇求外在的虚名,讲排场,摆阔气,大吃大喝。攀比是时髦的象征,否则就会由于跟不上形势而遭讥讽。这都为虚荣心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只有着眼于现实,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通过艰苦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有这样一位机关工作人员,书读得不多,却自以为非常聪明,总喜欢拿别人“开涮”。你长胖了,他笑你像肥猪;你普通话说得不好,他讥讽你老土;你讲的话不合他的口味,他会想方设法“编排”你。与他交往过的人,没几个喜欢他。此君自然是很“要强”的,时刻梦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但他的强大只是表现在打嘴仗中讨点小便宜,没有什么内在的东西。真正强大的人往往喜欢示弱。有一位作家,他走入文坛已30多年,童话、小说、散文都写手嘻很漂亮,作品收入许多有影响的文学专集,获了不少省级、国家级的奖励。30多岁就是市文化局副局长,后来又做文联主席。然而,这位作家与人为善,说话细声细气,对同行态度极其谦逊。圈子里的人提起他,都说他是个好人。他做人的方法,可概括为一句话:善于示弱。也就是在自己明显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淡化自己的光芒,充分尊重别人。这种示弱并非真正的弱小,而是一种主动把握生活的自信和从容。任何一种行为,都有一种心态在背后支撑。一个人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会因为这种劣势生出对处于优势位置的人的“报复”心,言语挑衅就是“报复”的一种。而在生存竞争中分得了“大蛋糕”的人不一样,他们的成就早已为人熟知,无须通过人际交往上的“标新立异”引起谁的关注,待人接物也就多了一份平常心。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拳击时,先把拳头缩回来用申出去,拳头才有力度;仲的幅度越大,出击的力量也越强。一个人的示弱,其实就是缩回拳头的过程,其结果可能是,在关键时刻把生命的那只拳头伸得虎虎生威。示弱也有益于我们的事业。干成一番事业,一要靠自己努力,二要靠别人帮忙。所谓要靠自己努力,那就是我们得拥有成就事业的才华、学识、气魄、毅力;所谓要靠别人帮忙,就是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可能减少行进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一个不顾他人感受、一味逞强的人,别人对他的一举一动非常留意,有时难免产生破坏的心态。我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示弱,别人就不会认为我们的成功会妨碍他的幸福,反而会把它看做增进自己生命快乐的一部分。

3.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时尚,就要大力宣传,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任其泛滥,也会造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化和扩展。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为免遭他人讥讽,便不顾自己客观实际,盲目跟风设计,打肿脸充胖子,弄得劳民伤财,负债累累。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

4.调整心理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对饮食、休息、睡眠、性等维持有机体和延续种族相关的生理需要,有对社会交往、劳动、道德、美好等的社会需要,有对空气、水、服装、书籍等的物质需要,有对认知、创造、交际的精神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中度过的,可人毕竟不能等同于动物。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在某种时期或某种条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是不合理的。

要学会知足常乐,多思所得,以实现自我的心理平衡。少谈自己,不为虚荣而自夸,不因失败而自责,不为成功而洋洋得意。过多地谈论自己,不等于正确地评价。这一点在朋友之间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处在显赫位置的人。学会等待。等待实际上是延迟自己的需要。这类人颇具耐性,懂得宽容,做事不过分仓促,不为情绪所左右。能制己者方能制人。命运对有耐心等待的人给予双倍的奖赏。见好就收。退得妙恰如进得巧,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儿率,也要见好就收。连连而来的好运值得可疑,常态是好运和厄运交错而来,使人体验到苦中之乐。博不如精,完美靠的是质量而非数量。世上的好东西时常少而难求,过多必无益。只靠广博,则难免成为平庸之辈。所谓通才,总想在学业上门门皆精,结果却常常不随人意。永不抱怨。抱怨不会引来怜悯与安慰,反会煽起激情冲动和傲慢元礼,并促使那些聆听我们抱怨的人仿效我们所抱怨的人。称赞别人对你的恩惠,才是得体的做法。警惕恭维。不要为客套的恭维话所惑,因为大多数恭维并非出自真心。满口承诺的人实际上很难践约。真诚的谦恭是剧顶,虚伪的礼貌是欺诈,过分的殷勤并非尊敬而是依赖,减少嫉妒。没有比用智慧和品行战胜狭隘的嫉妒更令人起敬的了。心里充满嫉妒的人,每当竞争对手成功一次,他就会“死去”一次。若被嫉妒的人成功不断,对嫉妒者就是持久的惩罚。人各有活法,嫉妒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吗?欣赏他人。人总是能在某一方面胜过别人,因为每个人的“盲点”不同。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学会欣赏他人会让你受益无穷。智者尊重每一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所长,明白成事不易。愚者鄙视他人,一半出于无知和轻视,一半是因为其中意的东西不出色。一个富有智慧的人,要学会不失时机地去赞美别人,因为在我们把鲜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香味的正是我们自己!

三节嫉妒心理与调适

嫉妒是一种心理,是指自己以外的人获得了比自己更为优越的地位、荣誉,或是自己宝贵的物、钟情的人被别人掠取或将被掠取时而产生的情感。由于这种情感深藏于心中,经过内心的加热、发酵或膨胀,最后会以歪曲的形态爆发出来,如不服输、不愉快、敌视等。显然,同品质高尚者格格不入,为交际者所排斥。交际活动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需要:一是需要信息,要从对方索取;二是广交朋友,寻求友谊,获得事业成功的良好人际环境;三是开阔眼界,丰富生活内容。这些需要只能在交际者之间的真诚坦率、相互理解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中才能实现。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却不能让别人实现这些目的和需要。

一、什么是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有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情绪。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渐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人们嫉妒的对象。

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情绪体验。它具是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这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摧毁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位置相近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嫉妒。

嫉妒几乎人人都有,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病症。从本质上看,嫉妒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无论剧可种形式和内容的嫉妒,都有害于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全的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别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在不知不觉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被嫉妒的人常常是自己周围熟识的人。有时,明知道是嫉妒,是不应该的,却无法消除。嫉妒源于病态竞争,与个体的性格、文化背景、阅历、世界观关系密切:

(1)自我封闭、自卑、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者,容易产生嫉妒。

(2)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

(3)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应该是万事超人前。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无必要的。

(4)角色定位错误,不能自得其所、自得其乐。

(5)胸无大志、无所事事的人,才会去挑别人的刺。

(6)自我实现受阻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