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开展的我国首次社交恐惧症流和病调查显示:81.5%的学生患有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其中女孩多于男孩。有一位中学生患者自述:初二的时候,班上来了个插班女生,她长得很漂亮,很多同学都喜欢和她交往,尤其是班上的男生,大多成了她的好朋友。从那时起,我开始羡慕她,并受她的影响,悄悄打扮自己。可惜我又不漂亮,小眼睛大鼻子,任我怎么打扮,男生也不注意我,我又不愿主动接近他们,怕受冷落,被人耻笑为“自作多情”。就这样,我从怕接近班里的男生,渐渐发展成害怕所有的男性……见了男性就心慌意乱,呼吸急促,浑身不自在,想远远躲开。在学校,唯一让我抬起头来的是作文。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我的范文,那是我最自信的时候。可好景不长,初三时语文老师换成男老师,我一向害怕男老师和男同学,从不和他们说话,上课时都不敢看老师。换了男老师以后,我没有心思写作文了,期中考的作文,老师还给我“不及格”。我不知这一切是不是男生惹的祸?其实,孩子到了15岁年龄段,性发育已基本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从上述女孩的话中不难看出,致使她社交恐惧、怕见男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任我怎么打扮,男生也不注意我”,怕被人耻笑为“自作多情”。她一方面想与异性交往,从异性那里得到不同于同性的友谊;另一方面她又自卑,认为自己“长得不漂亮,小眼睛大鼻子”,这种心理障碍转而成了她的社交障碍,使她在异性面前胆小羞怯,最后发展为害怕一切男性。
“社交恐惧症”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又称“恐人症”,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中学生是易患人群。主要表现为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等,由此造成孤独、自卑的心理,成为中学生学习及人际交流的严重阻碍。此症往往被成人所忽略,只是认为孩子害羞或性格内向,因而常常延误了诊断和治疗。有一位15岁的男同学讲述:小时候,只要家里一来客人,妈妈就要我当众表演。听着那些来求妈妈办事的叔叔阿姨言不由衷的夸奖,我心里烦透了。妈妈让我学画学琴,我不喜欢画,那是妈妈的爱好,不是我的。可有一段时间我挺喜欢弹钢琴的,可妈妈非要我去考级,还为我选了一位辅导考级的老师。这位老师从没对我笑过,一旦弹错,就用指挥棒敲我的手。两个小时下来,手指都肿了,吓得我根本记不住琴谱。学画和学琴都失败了,妈妈不知数落了我多少次“不争气”。我觉得人真是不能失败,否则连亲人都亦会宽容你。后来,母亲觉得我的学校不好,不管我同意还是不同意,就给我转学,并要求对我业余时间进行布置,必须按照她的要求做,交朋友也要让她同意……在这种环境的不断驱使下,我不知为何变得越来越害怕与人交往,开始远离家人和同学,喜欢自己一个人自由生活。我不敢上公共厕所,也不敢在商场购物,甚至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其实,“社交恐惧症”的产生,绝大部分与父母的不恰当教育有关。压抑、封闭的家庭激育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孩子懦弱敏感的个性。本案例中同学的妈妈是个典型的“四管妈妈”;孩子上什么学校要挑,学什么要管,老师要选,业余时间做什么还要把关。可和孩子却很少作耐心、平等的思想交流。在这种干涉多于交流的“权威性教养方式”下,子女很容易养成自卑、懦弱的人格特征。进入工作岗位的成年人,对别人的评价极敏感,有时一句“没能力”会对成年人造成“暗示效应”:我无能,再努力也无济于事。由此强化了成年人的自卑心理。
(3)单纯性恐怖症
常见形式有:①动物恐怖。害怕狗、猫、老鼠、昆虫等小动物,不敢碰摸,甚至不敢看。有时连对动物的玩具、图片和影视形象也感到紧张恐怖,竭力回避。②疾病恐怖。患者害怕患特殊疾病,例如心脏病、结核病、麻风病、中风或其他不治之症等。对癌症的心理恐怖,则称为“恐癌症”。③其他恐怖。名目繁多的病名,与具体恐怖对象有关。例如见到鲜血恐怖,甚至突然晕厥发作,称为“见血恐怖症”。④“恐老症”的危害。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从小到大,从年轻到衰老的过程。如何正确对待“老”,有很多学问。“恐老症”,是心理老化的具体表现。人到中年要防止今充满生机和激烈竞争的潮流中,应努力防止退化和灰心丧志,要秧极努力,拼搏向上,始终保持明快的心理和开朗的性格。
三、恐怖症的调适治疗
恐怖症的心理治疗主要分为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1.系统脱敏法
所谓系统脱敏法也称缓慢暴露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每次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恐惧反应就会削弱,最终切断刺激物同焦虑反应间的联系。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怖症,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鼓励患者去接触,使他产生恐惧人群、事物或情境,即使暂时会产生恐惧,也要忍受和适应,直到恐惧情绪全部消失为止。此法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也可以进行自我脱敏训练。
2.认知疗法
是通过解释、疏导,告诉患者他之所以对某种物体、情境或人恐惧,是因为他自己主观意念所致。如社交恐惧,就是自己的一种强迫性的消极观念占上风,总担心与别人谈话交往,别人会嘲笑,或看不起自己。不管事实上是否真如此,总觉得很不自在,很尴尬,很恐慌。所以,要消除恐怖症,就要勇敢地面对引起恐怖的事物,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害怕情绪。
3.催眠治疗
应用催眠治疗来对抗面临恐惧处境所产生的焦虑反应,也有训练病人应用自我催眠法,在面临恐怖处境时保持肌肉松弛,以期对抗。
4.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是一种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感到强烈恐惧的刺激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或是让患者较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场景,或是直接置身于使却惑到极度恐惧的现实情境之中,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行为主义学派的系统脱敏疗法,虽然也是让患者暴露在恐惧情景之中,但暴露疗法与之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差别在于:在暴露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当恐怖情境出现时,一般无须采用松弛或其他对抗恐惧的措施。暴露疗法的暴露时间较长,每次的暴露时间约需1—2小时,或更长。暴露疗法开始,便让患者接触焦虑恐惧最严重的刺激或情境。暴露疗法不但可以用于个别治疗,而且还可以用于集体治疗。例如对广场恐怖,可同时对5—6名患者进行治疗。即将几名患者聚在一起同时暴露在恐怖情境中,其疗效与个别治疗时相同。暴露疗法的主要适应症,是焦虑性障碍或恐怖症。除了广场恐怖、社交恐怖以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恐怖症,如疾病恐怖、外伤恐怖、排尿恐怖、血液恐怖等等。采用暴露疗法时,须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也就是说,在治疗师现场指导下,鼓励患者暴露在恐怖的情境之中;同时,对患者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而患者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烈的求治愿望和良好的合作态度。患者如有心、肺疾病,一定要慎重使用,最好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要针对患者特定的恐怖情境或对象进行治疗。由于暴露疗法可能引起强烈的恐怖情绪及其他心理、生理反应。特别是在治疗初期,患者常常会出现心动过速、憋气、出汗、发抖等生理不适感,部分患者还会因此产生回避行为,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抑郁发作或恐怖症状暂时加重的现象。因此,在治疗开始之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暴露治疗的原理和方法,特别要说明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果患者愿意配合治疗并愿意承受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则可使用暴露疗法,并与患者一同制定治疗计划;如果患者反对或态度勉强,则不宜采用暴露疗法,应考虑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六节疑病症
有一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的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有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如患者并无严重疾病,却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分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致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
生病看医生,这是正常现象。可是有的“病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却始终查不出是什么病,这就令人费解了。其实,这种人确实有病,只是他的病不是在身上,而是存在于思想上、精神上。从医学心理学上讲,这种病叫做“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简称为“疑病症”。
一、什么是疑病症
疑病症又叫疑病性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并带有一种固执的病态信念,很难改变。哪怕是刷牙时出现的恶心、别人碰到他的衣服等,他都会被看成是器官或组织患病的先兆,或已经患了某种疾病。而且特别容易与肿瘤、精神病等慢性病联系起来想,整天提心吊胆,焦急异常。这类患者求医心切,但医生始终不能从他身体中找到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即使医生告诉对方没有得病,他们也还是怀疑或根本不信,并且都人为医生的水平差。所以,患者四处奔跑,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所谓的病因。这类患者大多是女性,性格特点一般表现为:对待任何事物都高度敏感、谨慎固执、疑心重、好依赖别人。平时也比别人更关注健康状况,只要身体有一点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有时候表现的是疑虑重重,有时候表现的是恐惧不已,有时候只是一只苍蝇飞在身上,也会给他心理造成很多的疑惑。患者除表现有严重的疑病症外,其他的意识均正常。自己主动求医,但任何实验室检查都找不到异常现象。
疑病症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于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由于误信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误以为自己生了重病,如担心自己生“癌”、“心脏病”、“艾滋病”等,以致把轻度的身体不适、正常的血管跳动和骨骼隆起以及含糊的检查资料作为患病证据。虽多次检查结果正常和医生的一再解释都不能使病人解脱。这是一种心理疾患。
疑病症患者病前,常有过分关注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或固执、吝啬、谨慎等性格特征。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内向型性格者较多。约1/3患者是由躯体疾病所诱发,少数患者可能是医源性。心理社会因素的强化作用,在疾病持久方面起一定作用。
正常人在某一时期过分重视自己的健康,对不严重的普通疾病可能会出现疑病观念,但经检查证实无病,给予适当解释后,可放弃疑病观念。这类表现则不属于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症患者通常以身体的某个部位、某系统、某脏器有某种不适或疼痛证明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并不断加以强化,企图用各种办法以获得别人的同情。根据其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认为自己受了“风寒”、“病毒”等侵袭,患了“痹症”、“肝炎”、“肺病”、“癌症”、“心脏病”等,主诉喉部有异物阻塞,肠子被扭曲,血液在皮下流动,小虫在体内行走,或某部位不恒定的疼痛。某些病人则诉述闯到某种难闻的怪味,自身形态发生了奇异的变化等。病人可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惶惶不安,反复要求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并对检查结果的细微差异十分重视,认为这种差异“证实”了自己疾病的存在。对于别人的劝说和鼓励不是从正面理解,常认为是对自己的安慰,更证明自己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受疑病观念的驱使,东奔西走,到处求医,寻求“最新”诊断。做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是重复的检查,对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常感到不满,而对于偶然出现的“阳性”结果虽认为抓住了“证据”,但也常感到怀疑。病人除表现有日趋严重的疑病症状外,其他认识良好,主动求医,无任何精神衰退,体检或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一般诊断较易明确。
疑病症主要特征是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上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病人整个心神被对疾病的疑虑和恐惧所占。临床症状的内容为:疑病性烦恼,如对健康过分注意,疑病性不适,感觉过敏,疑病观念。疑病症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①对自身健康毫无根据的先占观念,叙述身体的某部有特殊的不适感、疼痛或异常感觉。②认为自身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坚信某种异物侵入身体,病人终日为之忧虑、恐惧,四处求医,然而最终常是医药无效。
二、疑病症的治疗调适
对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心理治疗
对疑病症的治疗多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任何一种心理治疗,都能给病人某种程度的精神支持。如果治疗者提供的支持构成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就称为支持性心理疗法。治疗者提供支持的主要内容包括:向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识、鼓励和提高患者与疾病斗争的自信心,给患者以指导提供如何对待疾病、处理好各种关系和改善社会生活环境的方法。运用支持性谈话疗法治疗疑病症时,要对病人认为的“病情”进行解释,说明其所讲的相应部位元器质性病变,鼓励病人与自己的心理疾病作斗争,提高战胜“心病”的信心。当需要病人采取行动配合治疗而病人又犹豫不决时,敦促鼓励其采取行动。给予病人适当的指导,告诉他如何对付疾病、安排休息与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调整好社会因素各方面的关系,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等等。应用支持性心理疗港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获得病人的信任,才会对治疗者言听计从,配合治疗。其实,治疗必须在病人详细倾诉之后,在详细的躯体检查与一定的实验室检查之后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使治疗者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以示慎重,可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再次,在对病人进行解释、鼓励、安慰、保证、指导时,必须亲切、明确和肯定,深入浅出,有科学性,有事实根据,从而使病人理解和信服,才能产生好的治疗效果。
2.疑病症的自我调适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自己心理上有病。要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轻装前进。“心病还需心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