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对自己“疾病”的过分关注。
第三,要学会“冷漠”自己,不耍整天围着自己转,对疾病要有一种“随它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碍。
七节癔病症
一、什么是癔病症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癔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病人在病前常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也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
这种病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之间,女性远多见于男性。癔病症的发病原因:
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一般是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也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1.遗传因素
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的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以及亲属中发生率为20%。我国福建某地区报道:患者具有家族史者占24%,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2.性格特征
(1)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琐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地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具有自我中心顷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己,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现实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3.精神因素
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也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与病程。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随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癌症的重要因素,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癌症性反应特别明显;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的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癌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具有情感反映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型人格特征的人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癌症的必要条件。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4.躯体因素
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由于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癔症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二、癔病症的症状表现
l.癔病症性朦胧状态。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患者的精神活动常局限于与发病有关的不愉快体验;对世界其他事物反应迟钝或不予理睬,其语言、动作、表情多反倒其精神创伤内容。此种状态常突然发生,历时几十分钟,清醒后对病中经历不能完全记忆。
2.情感爆发,意识障碍较轻。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时发作,哭啼、叫喊,在地上打滚,捶胸顿足,撕衣毁物,扯头发或以头撞墙,其言语行为有尽情发泄内心愤懑情绪的特点。在多人围观的场合发作尤为剧烈。一般历时数十分钟即可安静下来,事后可有部分遗忘。
3.癔病症性神游症。患者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会接触(如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有的患者忘却了自己以往的经历,而以新的身份出现,他人不能看出其言行和表现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之后对病中经历不能回忆。
4.癔病症性假性痴呆。患者在精神创伤之后突然出现严重的智力障碍,对甚至是最简单的问题和其自身状况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或给予近似的回答,给人以呆滞的印象;但无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并存在,有别于器质性或抑郁性假性痴呆。
5.癔病症性木僵。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为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的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以手拨开其上眼,可见眼球向下转动,或紧闭其双眼,表明患者既非入睡,也不是处于昏迷状态。一般数十分钟即可自行醒来。
6.恍惚状态。恍惚状态表现为明显的意识、范围缩小,当事人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其注意和意识活动局限于当前环境的一两个方面,只对环境中个别刺激产生反应。处于恍惚状态的人,声称自己是某神或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则称为附体状态。癔病症性恍惚状态患者的运动、姿态和言语多单调、重复。通过他人或自我暗示,可随意控制这类状态的出现或消失者,虽属意识分离现象,不应诊断为癔病症。
7.癔病症性遗忘症。患者没有脑器质性损害,而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突然失去记忆;被遗忘的事件往往与精神事件有关,并非由于偶然原因而想不起来。如果只限于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不能回忆,称局限性或选择性遗忘;对以往全部生活失去记忆者,则称为广泛型遗忘。
8.多重人格。患者突然失去对自己往事的全部记忆,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社会活动;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人格,各有其记忆、爱好和行为方式,完全独立,交替出现,互无联系。在某一时刻只是显示其中一种人格,此时意识不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初次发病时,人格的转变是突然的,与精神创伤往往是密切相关的;以后人格转换,可因联想或由特殊生活事件促发。以两种人格交替出现者较常见,称双重人格或交替人格,其中一种人格常居主导地位。
9.癔病症性精神病。在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之后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行为紊乱,哭笑无常,短暂的幻觉、妄想和思维阻碍,以及人格解体等。其症状多变,多发生于表演型人格的女性。病程很少超过三个星期,可突然恢复常态,而无后遗症状,但可能再发。
三、癔病症的治疗与调适
癔病症的治好既容易也最难,关键是医务人员应满腔热情地关心患者,帮助他们寻找发病的原因,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癔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之以药物等治疗。
1.心理治疗
解释性心理治疗: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病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病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生由于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患者本身也应加强自我锻炼,以理智的态度处理所面临的一切,而不要感悟用事,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