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治疗:是消除癔病症症状,尤其是癔症病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在施行暗示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方面,治疗环境要安静,以消除环境对病人的各种不良影响。一切无关人员均要离开治疗现场,避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惊慌态度,或过分关注而使如快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医生在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以后,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信任医生。实践证明,病人对医生信赖的程度,往往是决定暗示治疗成败的关键。在言语暗示的同时,应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入氧气、针刺,给予注射用水或维生素C针剂肌肉注射,静脉推注钙剂及静电兴奋治疗。
催眠疗法:利用催眠时大脑生理功能的改变,通过言语施以暗示,从而达到消除癔病症状的目的。
行为疗法: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放肢体,或言语有障碍的病例。
2.疑病症的自我调适
反省自己的言行、行为是否太轻浮:睡觉前,客观地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站在他人的立场,想想他人对自己这种言行的接受程度如何?为什么当时会出现那种行动?为什么当时会说那番话?为什么对方会生气?为什么自己会生气?冷静地思考,仔细想想自己的表现是否过于轻浮、任性或者自私自利。再面对那种场面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忍耐,即使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也不要说出口,应该以正常的行动代替自己任性的行为。
借助阅读,提高自己:为了拥有正常川才于人生的看法、与人交往的方式、工作方法等,必须阅读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写日记,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整理自己一天的情绪,想想应该如何面对他人,同时分析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求、不满及加恼等。为了正确地适应社会,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感情的动态,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有时候必须控制自己的思想。通过阅读好的书籍,会使你的心灵更丰富。
情绪高涨时,借助静坐或者冥想,使心情平静: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必须正确了解周围的人,并反省自己的言语行为。利用静坐,想想是否曾经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引人注目?是否希望自己永远都是话题的中心?别人说话时,是否会打断他人的讲话,自己抢着说?当自己的希望无法达成时,会不会归咎于他人?请真诚、坦白地自我反思,让心灵活跃起来,不在意一切事情,静静地度过这段时光。养成心平气和的习惯,通过静坐冥想,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使心理健康。
八节失眠症
人们的睡眠有各式各样的形态,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生理健康、活动程度等等息息相关。有的是夜猫子式的晚睡晚起;有的过着猫头鹰式的工作方式,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多数身体健康的人,一到床上就呼呼大睡,而身体衰弱的老年人则辗转难眠,睡眠的质量也不好。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国际精神健康中心的席尔瓦教勤人为,失眠不是小事。睡眠不好的人,患上缺血性心脏病的机会是正常睡眠者的两倍,患上头痛症是正常人的三倍,患上抑郁症是正常人的四倍。他说失眠患者中,有25%—40%的人患上焦虑症,滥用酒精和毒品的机会也较高。
一、什么是失眠症
失眠症的定义是:(l)辗转无法入眠;(2)无法持续的睡觉;(3)多次反复的睡、醒;(4)半夜醒来后,无法再入睡到天亮;(5)以上各情况的交互发生。失眠可以发生在生活应激增加的情况下,也可以因为生理功能紊乱,比如甲亢病人、更年期的妇女;还可随着年龄的衰老,睡眠机能减退,造成失眠。所以,失眠多见于妇女、老年人及心理社会功能状况差的人群。如果一个人反复失眠,他就会对失眠越来越恐惧并过分关注其后果。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这个人的问题持续存在。
晚上上床准备就寝后,失眠的人会描述自己感到紧张、焦虑、担心或抑郁,思维不能平静下来。他们常常过多地考虑如何得到充足的睡眠、个人问题、健康状况。他们常常试图以服药或饮酒来对付自己的紧张情绪。清晨感到心身憔悴,白天的特征是感到抑郁、担心、紧张、易怒和对自身过于专注。间歇性的失眠,可能由于工作压力或生活紧张,身体不适如发烧感冒,喝多了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或茶,药物的副作用,飞行时的时差反应,等等。这些因素一旦去除,睡眠习惯就回复正常。长期的失眠症,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持续的睡眠不足,容易造成抑郁症和焦虑。此外,失眠患者最常发生的现象是集中力、记忆力、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都显著地下降,影响了人际关系。还有,失眠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生病。由于经常到医院看病,以致增加了工作的缺席率,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据德国里根斯堡大学的神经科晗扎克教授的观察,全球有20%—30%的成人患有失眠症。其中,超过半数的人未被诊断患有失眠症,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认为失眠不是大问题,没有必要寻求治疗。
在诊断非器质性失眠症时,不能把一般认为正常的睡眠时间作为判断偏离程度的标准,因为有些人(比如短睡眠者)只需很短时间的睡眠,却并不被诊断为失眠症。相反,有些人为其睡眠质量之差痛苦不堪,但他们的睡眠时间从客观上看都在正常范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为:
(1)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4)睡眠质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失眠经常和精神病、酒精、药物滥用、疾病或其他睡眠紊乱相联系。失眠病人中的35%—44%伴有精神紊乱。最常见的是情绪和情感的紊乱,还有其他很多疾病状态也能造成失眠,包括一些潜在的病理生理性的干扰,如睡眠动腿综合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白天睡眠太多或不适当地使用安眠药,也可造成失眠。不管失眠症的起始原因是什么,行为的和环境的因素时常是调节变量。失眠症的发生可概括为:失眠症病人具有特定的易感因素:导致失眠发生的促成因素;使失眠症得以持续的长期因素。个体易感因素构成了失眠发生的内在基础,促成因素则出现在失眠发作时,大多数情况下又随时间而消失。长期因素(如条件反射性的对环境的唤醒或对安眠药物的耐受)则随时间延伸变得日益重要并发挥作用。相应的,大多数认知行为治疗,集中于改变这些导致失眠维持的长期因素,对某些诱发因素(如职业紧张)也需要进行问题解决和支持治疗。但是,认知行为治疗对由精神病、酒精、药物滥用、躯体疾病导致的失眠效果不好。
失眠可以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可分为:(1)环境因素:噪音或光照干扰睡眠,高温或严寒影响睡眠,卧具不适如过硬或者被褥过厚或过薄都影响睡眠。改换睡眠环境如住院或住旅馆也可以引起失眠。同睡者尤其是鼾声大的同睡者,也影响睡眠。(2)生理因素:高速跨几个时区的旅行(时差反应)以及由白班改夜班工作,由于体内生物钟尚未适应新的昼夜节律,因此也出现失眠。(3)心理社会因素:应激事件和各种生活事件,均可引起失眠。为自己或亲人的疾病焦虑、害怕手术、亲人亡故、为考试或接受重要工作而担心等,都是暂时性失眠的常见原因。(4)躯体疾病:各种疼痛性疾病,使人痛苦的疾病如心肺疾病、关节炎、晚期癌症、夜尿症、胃肠疾病、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帕金森病等,常常引起失眠。(5)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焦虑症、强迫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常伴有失眠症状。(6)药物:最常引起失眠的药物有咖啡因、茶碱和各种兴奋剂,以及酒精和食欲抑制剂。这类失眠称为反跳性失眠。(7)睡眠伴随症:如梦症、夜惊症。(8)原发性睡眠障碍,如特发性失眠、睡眠时相延迟或提前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9)假性失眠:假性失眠,又称为睡眠状态误认,即将已睡误认为未睡。也有的人将疲乏认为失眠。
二、失眠症的调适治疗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其中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可参考下述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1.药物调节
服药入眠是消极办法。服用药物人眠,只能作为一时权宜之计,不可经常使用。如果经常用药入睡,就有可能形成身体上、精神上对药物的依赖。而这一依赖一旦形成,就会对睡眠造成新的障碍。所以,不要形成对药物的依赖。
2.自我心理调节
俗话说,睡身先睡心。入睡前应调节自己的情绪,做到无思无虑、情绪稳定。当人在思考问题或情绪波动时,大脑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便难以入睡。有的人越是睡不着,就越担心失眠对人的危害,因而烦躁不安、更难入睡,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失眠症状。应当正视失眠现象,明确即使睡眠缺乏,也不会马上产生严重危害,从内心深处淡化睡眠缺乏对第二天工作的影响。暂时的睡不着没有关系,完全可以起来看报纸或是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只是注意不要养成失眠习惯。
3.生活习惯调节
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注意合理用脑,白天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使人疲劳后便易入睡。睡前1小时内不过分用脑,不思索问题。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可进行一些轻松的娱乐或轻微的体力活动。睡前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可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饮品,如牛奶,可帮助入睡。
4.单调刺激法
单调刺激法是采用数数字、听钟表声、重复念词等较单词、轻微的声音来促进入睡。这些方法可转移人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降低大脑兴奋性,使人很快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