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依赖型人格障碍
在了解什么是人格障碍之前,我们应先了解什么是人格。心理学中所讲的人格概念,同我们平常口语中所说的人格有所不同。口语中所讲人格,如“这人真不讲人格”,“我拿人格担保”等,其“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可以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属伦理学的范畴。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格”,又称个性,它表现为个别差异,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它表现为人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人的认知能力的特征、行为动机的特征、情绪反应的特征、态度和信仰、道德价值的特征等,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个阳于为的全部本质。人格也叫个性,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有一个精辟的论断,即文化的最终果实是人格。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是指人格发展的异常。其偏离正常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变动范围。人格障碍的特点表现如下:
(1)人格障碍者一般来说意识品清醒的,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这种人是在没有意识障碍、智力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出现行为活动和情感等方面的明显障碍。这种人中的大多数都有求医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2)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维持终生。人格障碍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因为治疗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
(3)人格障碍者一般都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但由于这种人缺乏自知力,尽管经常同周围发生冲突,并处处碰壁,却很难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因此,难以适应单位和社会环境。
(4)人格障碍者在智力水平、思维水平和创造等方面并不低,有的还超过常人。但由于人格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
(5)人格障碍与一般疾病不同,它没有起病标志和病程变动。因此,人格障碍不能作为真正的精神病。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他们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嘴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脖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根据武汉市少工委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5.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担忧。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紧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一、什么是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情感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会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心理学家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真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父母的小姑娘。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据《金陵晚报》报道,有个大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做饭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惑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之事。
二、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调适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决定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2.建立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
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鼓励你、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二节偏执型人格障碍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案例:
小时候,莎莎是几个孩子当中最聪明又是最小的孩子,因此很受父母的疼爱。但命运似乎老是和她过不去,让她生活一直不如意。上中学时因为太贪玩,荒废了学业,结果高考时落榜了。后来她找了一份工作,几年后她结了婚,有了孩子。在孩子刚三岁的时候,她又下岗了。因为无法忍受做全职主妇的单调生活,也为了补贴家用,她四处找工作,在街头摆过地摊,也开过小店,但生活仍然没有太大的起色。许多亲戚或朋友看到莎莎这种状况都很同情,也很关心她。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莎莎似乎并不需要这种关心,平时和她说话大家也都得倍加小心。比如家人关切地对她说“你要多注意一下身体,看你总是不吃饭,体质越来越差了。”就这样,她说话总是很尖刻,一句话儿乎就能让别人窒息。另外,对她的请求,不管你能不能办到,都不能拒绝;否则,她会一字一顿地对你说,在这件事情上她永远不会再求你。你若是稍微说一点她在哪方面的不是,她会把她的“不是”的方面扩大到极限,让你再没有任何余地继续这个话题。很多和莎莎接触过的人都感觉到她的手里似乎总是拿着一把刺刀,随时准备刺向别人。莎莎其实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人,这最初缘于她的性格形成。小时候,她的聪明得到了父母的赞赏,又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年长的哥哥姐姐都要避让她三分。她的困难有别人替她解决,她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这样一来,习惯了周围人呵护的莎莎,在面对成长过程中,接踵而来的打击时,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一般人能接受的失败,对她来说可能就是要命的变故,让她的生活秩序大乱。茫然、惶惑和恐惧,让她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我们知道,动物在处于不安全的环境里时,必然会对周围的声音很警觉,它们会经常不安地环视周围的地势,有时刽垦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角落,处于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随时准备反击外界可能有的突袭。不安全感产生高度警觉,是所有动物——包括人,都必然有的反应。在陷入不安全的环境后,莎莎的反应就是高度敏感和戒备。因为这种戒备心理,在别人看来也许很无意的话,她都会听出“弦外之音”,听出某种攻击性的含义,继而立即反击。从本质上讲,这些表现又说明莎莎是个很不自信的人。她内心很虚弱,因此,总会把别人的话都当成取其要害的不善之举,因此会毫不客气地拔剑进行“自卫”。她不相信谁还会对她真正认可,真正理解。所以,从表面上看,莎莎似乎很坚强,也不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其实,严重的不自信,让她为自己设了一个坚硬的壳,她需要这个壳保护自己的脆弱。
一、什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习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看问题习惯于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严重;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据2009年上海市青年心理卫生调喳资料表明,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9.8%。实际情况可能要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确实不详。每个人的人格既然有很大差别,那么怎样才算是人格障碍?法国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男性成年人在井台上与一个女人为小事吵了几句嘴,这个男人暴怒之下,竟将女人扔到了井里,此事引起哗然。有人怀疑该男人不正常,要求医生诊断。经详细了解病史,知道该另人的母亲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对儿子自幼放纵娇惯,有求必应,及至成年变得骄横跋息,稍不随意就引起强烈的愤怒,曾一脚将狗踢死,听到马叫则用鞭子狠命地抽打。医生经过反复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这个案例就是最早报道出来的关于人格障碍的一个病例。
偏执的人,常将他人无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的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或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或者是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他人,总认为自己正确;或是好嫉妒他人,对别人的错误不能宽容,喜欢走极端,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这是具有偏执心理的人群的一大特征。
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调适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提高法
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的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