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兴趣是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活跃因素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为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认识倾向。所谓认识倾向,是指在认识过程中带有相对稳定的指向、趋向,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态度、优先注意、向往心情和积极情绪等反应。例如,一位对棋类颇感兴趣的公务员,平时喜欢阅读棋类书刊,在各种消息中对棋赛消息会给予优先注意,不仅积极观看棋赛,而且向往与人对垒。兴趣的产生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和客观条件有关。有吸引力的事能引起人的兴趣,这是客观条件的作用。个人知识经验的丰富性、教育水平的高低这些主观因素,对兴趣的产生也起重要的作用。兴趣还和主客观特性是否相适应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中等难度的任务,往往与一个人的能力相适应,因而最容易引起人的兴趣;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引不起人们的兴趣:过难的问题会使人望而生畏,信心不足,也激发不起人们的兴趣。兴趣与爱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兴趣是认识上的倾向,爱好是活动中的倾向.但愿意认识某种事物,不一定亲自参加与该事物有关的某种活动。
二、兴趣对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意义
1.兴趣对公务员活动的作用
兴趣在公务员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感兴趣,就一定会主动地、高高兴兴地、富有创造性地去做,力求做出成绩来;相反,如果他对某项工作不感兴趣,就不会主动地去做,并且也难以做出成绩来。由此可见,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公务员从事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是其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具体地说,兴趣对公务员的生活和工作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激励作用
兴趣是构成工作动机的主要成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工作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工作过程本身就能使他不断得到生理上或心理上某种程度的满足,与之相伴随,会产生愉快、喜悦、兴奋等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具有的潜能。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工作积极性高涨,就能够发挥出能力的80%—90%;反之,就只能发挥才能的20%—30%。成才者一般都是由于对某项工作的爱好转化为兴趣,由一般的兴趣转化为特殊的兴趣。兴趣与志向结合,便产生不同寻常的兴趣,因而往往能够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丁肇中教授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比如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兰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丁肇中也正是在对科学有兴趣和事业心的驱使下,经过科学实验,终于发现了“丁粒子”,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能对人类事业做出伟大贡献,都是由于他们的创造兴趣和对事业的责任心结合起来,凝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去孜孜不倦地工作而取得成功的。因此,把兴趣当作活动的动力,并不是过分的。
(2)开阔眼界促进创造力的作用
人的多方面的、广泛的兴趣,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因而,兴趣广泛的人思维灵活性往往比较强,在工作中能较好地发挥出创造性。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必然影响他对各方面知识的掌握,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思路狭窄、思想僵化的人,在工作中就会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3)提高道德情操的作用
兴趣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健康高雅的兴趣,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有利于公务员形成高尚的情操;而不健康的兴趣,则会使人消极、庸俗,甚至腐化堕落。
(4)适应环境的作用
兴趣可使人善于适应周围生活和工作环境,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这是因为兴趣可以扩展人的眼界,丰富人的心理生活,并推动人去积极从事实践活动。有多方面的兴趣,可以使人善于应付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例如,一个兴趣广泛的公务员被安排从事某种新的工作,往往能够很快地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并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5)缓解心理疲劳的作用
心理疲劳不同于生理疲劳,它是一种单调而厌倦的体验。公务员处于心理疲劳时,感到紧张、烦躁、精疲力竭,甚至动作不协调,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路不畅,工作效率很差。工作无兴趣,是产生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人因对某项工作无兴趣而感到疲劳,不想再干下去了。如果换了一项他感兴趣的工作,精神就立即就振作起来了。这说明兴趣能缓解心理疲劳。
2.公务员兴趣的自我培养
既然兴趣对公务员的工作有上述的重酣F用,那么这就要求公务员善于培养自己的兴趣。
(1)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兴趣
兴趣是公务员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广大公务员可以利用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的方式,增加自己对工作的兴趣,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扩大化,即横向扩大工作范围,增加工作种类,使公务员同时承担几项工作或做周期更长的工作,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兴趣。工作丰富化,即纵向扩大工作范围,公务员参加所从事的规划、设计获得信息反馈,估计和修正自己的工作,使自身对工作本身产生兴趣,获得责任感和成就感。由于兴趣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是人们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公务员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具体分析,引导自己把兴趣转移到所从事的工作上来,进而强化工作兴趣,提高兴趣的积极效能,处理好兴趣与工作的关系。
(2)引导并培养健康的兴趣
兴趣有健康、积极、高尚和不健康、消极、庸俗之分。公务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是非分明,充分发展健康的、积极的和高尚的兴趣,纠正不健康的、消极的和庸俗的兴趣,并将其引上正确道路。调查表明,公务员的兴趣大部分是健康、积极和高尚的明智的公务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和高尚的兴趣。例如,读好书,开展健康的文娱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等。
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发生和形成起来的。兴趣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工作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培养和激发健康的兴趣,是公务员深入而巩固地领会和掌握科学知识、掌握先进技能、扩大眼界、增强工作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节动机是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直接动力
动机是推动公务员行为的内部直接动力。因此,公务员在分析自己的行为时,就必须揭示其行为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判断其行为的出发点,才能预测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一、动机及其作用
动机是指发动一个人行为的起因,也即个体进行某种形式活动的主观推动力。个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或驱使的。一个人从一举手、一投足,到工作、学习、生活,以至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元一不是在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可以说,动机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个人活动的直接原因。行为又是动机的外部表现。
动机对行为的动力作用体现在以下三种功能上:
1.激发功能
当一个人抱有某种动机之后,就能对其行为产生推动作用,表现为对勤于为的发动。如饥觅食、渴觅饮。觅食、觅饮的活动就是由饥、渴的动机激起的。动机的性质与强度不同,激发作用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
2.选择功能
具有某种动机的人,其行为总是沿着特定的方向,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因而忽视其他方面。例如,公务员在“为人民服务”动机的支配下,工作时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双极主动地承担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节假日也不休息,放弃了与家人、朋友团聚、休闲的时间。所以,可以凭借公务员自身选择的行为方式推断其动机的方向。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当某种行为产生以后,一个人是否坚持这种行为,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行为指向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获得强化,这种行为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这种行为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得不到强化,就会降低继续这种行为的积极性,或使这种行为完全停止下来。
总的说来,动机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它既给予动力起发动作用,又可以对活动方向进行选择和及时调整。当然,人的动机对行为方向的选择和调整同方向盘对机器活动的调节,是不尽相同的。公务员了解自己的动机,对把握自身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公务员动机的性质决定着其行为的性质。例如,一个公务员行为的方式、在行为中的坚持性以及行为的效果,都受动机制约的。正是根据动机的性质,公务员就可以判断出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具有怎样的价值,进而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动机产生的过程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有了需要才能产生动机。但需要产生之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活动的动力,需要转变为动机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首先,需要的强度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转化为动机并推动某种活动。萌芽状态的需要,由于对人的刺激较弱,还不足以在意识中明显地反映出来,而只是使人产生不安的感觉,这是尚未被意识到的需要。这时需要就以意向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后随着需要逐步变得强烈,给人的刺激强度也随之增大。人便逐渐意识到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用什么手段可以解除这种不安。这时,需要以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个人由于身体内的营养物质已消化完了,而觉得腹内有不适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适感逐渐加强,头脑里就可能产生食物的形象,并意识到自己肚子饿了,从而产生寻找食物的愿望。这个过程就是由对食物的需要引起寻找食物解除饥饿的愿望的过程。
其次,需要产生之后,还必须有可能满足需要的外部事物,即刺激物。当需要发展到愿望阶段时,还未完全转化为动机。只有当这种愿望十分强烈并有满足这种愿望的外部刺激物存在时,这种由需要演变而来的愿望才变为推动采取实际行为的动机。因为有了满足需要的对象,愿望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这个刺激物,虽然想实现愿望而去采取行动,但行动却是没有结果的,因而也是无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表现为活动动机时,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外部刺激物。例如,某公务员有进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的愿望,如果只有在高等学校招生,且所在机关有支持或鼓励继续深造的规定等刺激条件存在时,他才会产生去报考的动机并推动他去采取报考于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单是外部刺激物不一定能引起人活动的动机,只能当外部刺激物和工作的需要相关联时,外部刺激物才会引起活动,从而成为活动的动机。当一个人对某事物的需要很强烈时,外部的微弱刺激也会引起人的活动,该刺激物就会引起活动的动机。外部刺激物虽然很强,但个体本身并无需要,则丰阳佳引起活动,也不能成为活动的动机。只有适合人的一定需要的刺激物与需要结合起来时,才会产生活动的动机。所以,动机归根到底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综上所述,动机产生的过程是:需要的产生—需要被意识到—需要与外部刺激物的结合产生活动动机。
动机虽然以需要为基础,但不能把动机与需要等同起来。需要在主观上是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被体验着,并不直接引起人的行动,要实现某种行动,必须有激起某种愿望的一定刺激物,才能使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这时,需要才会成为活动的动机。
三节目标是公务员引发积极性的诱因
一、什么是目标
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诱因”,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由于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动力源泉,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直接动力;动机激发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目标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是引发动机的外部条件,也是调动积极性的诱因。因此,研究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心理基础,不能不涉及行为的目标,并了解目标战其与积极性的关系。
二、目标对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目标是指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它可以表现为物质形式,如一定的工作成果。此外,目标也可以是一种内在的对象,它可以表现为精神形式,如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学术水平、思想境界,或获得一定的社会荣誉、地位、职务、职称。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上划分目标,有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从表现的形态上来划分,有数量目标和形象目标。数量目标所定的是在某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水平和程度的数据,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不变的,所以数量目标也叫静态目标;而形象目标即使在一定时期内,它的要求也往往随着具体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形象目标也叫动态目标。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目标是一种刺激物,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个体的行动动机,规定个人的行为方向。人们的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且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的。例如,组织把给予晋升机会作为激发公务员行为的一种目标、诱因,这能使公务员为了获得晋升的机会而努力工作,对其工作的积极性会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因此,目标是引发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强大诱因。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是公务员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公务员工作的过程来说,目标是为了实现工作职能而树立的方向标。公务员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有效地实现目标。没有目标或目标错误,公务员的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目标决定方向的作用,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
工作效能=目标×工作效率
上述公式表明,如果目标正确,工作效率高,工作的效能就好;相反,如果偏离了正确目标,工作效率越高,工作的效能就越低。所以,公务员工作的全过程应着眼于目标的管理,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实现目标这一根本任务,并以目标作为检验和衡量各项工作的尺度。
2.目标是激励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手段
在公务员工作中设置一个既合乎需要,又明确具体,而且可以实现的目标,能激发公务员的工作动机,激励其工作的积极性。
3.目标能提高公务员工作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