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上皇帝:赵匡胤
2464900000004

第4章 陈桥兵变

五代十国时期,烽火不熄,政局动荡不定。五十四年间,有八姓十四帝,平均每四年更换一个皇帝。这些皇帝的即位,多数是靠拥重兵夺得。如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位都是靠多年血战夺得;后晋高祖石敬瑭是借契丹的兵力自立;后汉高祖刘知远是以河东节度使的身份乘乱称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的皇位,都是靠禁军夺得。所以,在这些人头脑中,已经没有什么君权神授的观念。燕王刘守光公然说:“我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我!”安重荣说得更加直截了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之,宁有种乎!”整个五代十国,都是一种实力的角逐。谁有实力,谁兵强马壮,谁就可以实现野心。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心怀异志的赵匡胤早已看透了这一点。

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亲征契丹时,在军中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木牌,上面写着“点检为天子”五个字。这使周世宗疑心重重。不久周世宗在军中病倒,回到汴京。但是殿前都点检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与周世宗辈分平等。而病中的周世宗想到皇位继承人是年仅7岁的皇长子柴宗训,自己死后,张永德辈分居上,手握重兵,可能会跋扈难制。于是就解除了张永德的军职,代之以他认为忠实可靠的大将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轻而易举地掌握禁军最高指挥权。

不久,后周世宗柴荣病死,7岁的柴宗训即位。此时的赵匡胤也已从殿前都虞侯作到殿前都点检,掌军政已达六年,在军队中势力很大,威信很高。他不仅手握军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如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结成义社十兄弟。后周这种“主少国疑”的局面,自然为赵匡胤取代后周统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于赵匡胤势力的渐大,在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人感到不安了,右拾遗杨徽之曾对周世宗说赵匡胤威望太高,不宜典禁军。在周世宗死后,韩通同赵匡胤一起掌握禁军,他的儿子也劝韩通寻找机会把赵匡胤除掉,韩通不听。于是郭威代汉一幕,不到十年又重演了。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镇、定二州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因此就派赵匡胤统帅禁军北征抵御契丹的进攻。不料赵匡胤却推脱说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这种伎俩与九年前郭威代汉如出一辙,拙劣的模仿使赵匡胤的企图暴露无遗。范质只得委赵匡胤以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京城中纷纷传说“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人们害怕因政局变动而遭受洗劫,争为逃匿之计。这件事只有内廷不知。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因天色已晚,就在那里驻扎下来。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疑心很重。这次故伎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当晚,赵匡胤的亲信便在将士中制造舆论:“现在周帝幼小,不能亲政,我辈冒死为国家抵御外敌,又有谁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晚。”五代十国以来,牙兵悍将动辄拥立主帅。因此,这些话果真把一些将士的情绪煽动起来,要求拥立赵匡胤。这时一直在幕后策划的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走到前台,他们表面上劝将士们不要这样做。名为劝阻,实为激将。果然群情汹汹。赵普、赵匡义看到时机成熟,就派人连夜回到京城通知赵匡胤的把兄弟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他们在京城策应。部署妥当,天已蒙蒙亮了。于是便演出了一场兵变的把戏。全副武装的将士团团围住赵匡胤的住处,把佯作不知的赵匡胤喊了出来,将士把象征皇权的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假意推辞,将士不允。作为将士,拥立主帅,这对周朝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如果赵匡胤拒绝了,以后这些将士的性命也难保。而如果拥立成功,他们又成了开国有功之臣,所以,只要赵匡胤同意拥戴,这些将士对赵匡胤的话就自然是无所不从。赵匡胤抓住将士们的这种心理,就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如果你们肯听从我的命令,我就干,否则我不能干。”将士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听你的。于是,赵匡胤说:“周少帝及太后是我们所侍奉的,朝中公卿大臣与我平起平坐,你们不能伤害他们。以前改朝换代,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你们不能这样做,事成之后,我会重赏你们,不听命者诛九族。”与将士们约法如此后,就整军回师京城。除了韩通想组织反叛被杀外,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成功进行了这次政变。

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朝代更替,可以说是赵匡胤集团的既定策略。因为这样有利于稳定局势巩固统治,继续进行周世宗所未完成的内政改革和统一事业。在周世宗死后,能够继承其事业的,不是7岁的周少帝所能胜任的。各种实力与势力比较的结果,只能是赵匡胤,而不可能是别人,这便是历史的选择。

极为温和的禅位顺利地进行着,看上去似乎是仓促事变,但禅位诏书竟也有人事先准备好了。因为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定国号为“宋”。至此,大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当然,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诏令传布天下后,也并不是四方臣服。后周开国功臣、镇守在潞州(今山西长治)的昭义节度使李筠素怀野心,首先起兵反抗。此后又有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叛。然而,他们的实力都不足以同赵匡胤抗衡,赵匡胤率兵亲征,各个击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将反叛平定了。

赵匡胤和平代周,客观上说,是有进步意义的。否则7岁的周少帝当政,不可能使周世宗未完成的事业继续进行,如果四周政权乘后周“主少国疑”进犯,中原势必又会重新陷入混乱。而赵匡胤代周,则保证了周世宗的各项改革措施与统一事业的继续进行和大步前进。

民间传说,在陈桥驿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元帅帐内,赵匡胤正一个人喝着酒,喝着喝着,他突然起身向掌书记赵普的营帐走去。

来到赵普营帐,他随意看了一眼帐内,问道:“赵大人,歇息得可好?”

“多谢将军关心。”赵普暗暗揣测着这位顶头上司深夜造访的含意。

赵匡胤谦虚地说道:“我有一件事想请教大人。”

“将军请说,普一定知无不言。”赵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汉高祖刘邦本是一市井无赖,为什么却得了西汉两百年天下?”

“将军,刘邦本人并无特别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刘邦的成功是他驾驭人才的成功。”

赵匡胤诧异道:“哦?你说刘邦手下有什么人才?我读书不多。”

赵普道:“文有萧何、曹参;武有韩信、张良。”

赵匡胤道:“萧何这名字倒挺熟悉的。”

赵普道:“萧何乃刘邦手下第一大谋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就得不到天下。”

赵匡胤看着赵普,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嘴里连连说着“不错”,最后留下了一句“赵大人倒挺像萧何的”就走了。只剩下赵普还在苦苦地思索这句话的含义。

赵匡胤又接着来到了其弟赵匡义的营帐内。

赵匡义道:“不知兄长驾到,可有何事?”

赵匡胤一脸无奈,叹道:“近来东京城内谣言四起,说点检将做天子,这是满门抄斩之罪啊!为兄担心要连累弟弟了。”

赵匡义气愤地说道:“这一定是有人陷害,咱们行得正,没什么可怕的!”

赵匡胤又叹了一声:“唉,当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们听信谗言,赵家就要多灾了。”

赵匡义看着兄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匡胤看在眼里,他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难道还有比杀头更大的罪吗?”

赵匡义紧握双拳,大声说道:“干脆反了吧!咱们在前方拼命,他们在朝中享福,不仅不发兵饷,还要疑来疑去。况且点检做天子也许是天意呢,我们不能逆天而行。”

赵匡胤变了脸色,一把握住宝剑怒道:“住嘴!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想我们赵家世受皇恩,万万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杀了你这个忤逆的子孙!”

赵匡义急忙上前按住剑柄,说道:“兄长,现在情况紧急,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况且咱们无辜受死,赵家就会绝后,你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吗?”

赵匡胤听了此话,好像呆了一样,他突然面向北方跪了下来,道:“先皇在上,臣赵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朝中大臣却不容我,我该怎么办啊?”

赵匡义扶起他兄长,说道:“兄长放心,只要你点头答应了,余下的事就交给我去办,不会叫你为难的。各位将军都对你忠心耿耿。”

赵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地走出营帐,回到自己帐里大喝好酒而睡。

当夜,军中起了一阵骚动,人人都在议论,军粮断绝,朝政被韩通把持拒不发饷。因主帅赵匡胤烂醉如泥,赵普提议各位将军一起召开紧急会议。

第二天,当赵匡胤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忽被一阵“万岁”声惊醒,大将高怀德捧着黄袍,不由分说就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三军高呼万岁,响彻云霄。赵匡胤推辞再三,众人以死相胁,最后赵匡胤依刘邦故事约法三章,大军向东京进军。城内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已恭候多时,此二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接下来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赵匡胤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