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2504400000001

第1章 序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冈地区的黄梅县一带,载歌载舞的黄梅采茶调是其最早的源头,黄梅采茶调流播到安徽的安庆地区,与那里的方言和地方音乐相融合,在辛亥革命前后形成了颇有地域特色的戏曲剧种——黄梅戏。新中国建立后,安徽先后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韩再芬、马兰等一批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徽黄梅戏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黄梅戏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湖北的黄梅戏虽然一脉不绝,但其光芒却被安徽黄梅戏所遮蔽。20多年前,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就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同时采取从安徽引进黄梅戏人才,委托安徽黄梅戏学校培养后备力量,在黄冈地区和省城武汉分别建立黄梅戏艺术院团,举办黄梅戏艺术节等诸多切实措施,振兴湖北的黄梅戏。20多年来,湖北的黄梅戏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张辉、杨俊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演员,创作了一批水平较高的新剧目。在湖北黄梅戏得到发展的背景下,湖北省又适时建立了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这个中心设在黄冈师范学院。该中心的研究人员除了黄冈师院的专任教师之外,还聘请了院外研究黄梅戏的相关人员。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近期的研究瞩目于“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之后所走过的历程,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黄梅戏的新创剧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初步研究,奉献给读者的《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1984—2011)》一书就是这一研究的成果。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1984—2011)》将1984—2011年湖北省新创作的45个黄梅戏剧目揽入视野,从数量即可见出如今湖北省的黄梅戏创作相当活跃,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些剧目有的是根据传统剧目改编的,例如《於老四与张二女》、《回门》、《双下山》等,更多的则是原创剧目。这些原创剧目的题材很广泛,既有描写“草根”生活的《冬去春又回》、《请让我做你的新娘》、《银锁怨》、《拆不散的冤家》等剧目,也有描写高官显宦、革命志士、文化名人的剧目;既有古代题材,也有描写当下生活的《天堂梦》、《江淮儿男》、《月圆人不圆》、《兑现》、《春到江湾》、《天职》等剧目。挖掘湖北文化资源、彰显湖北地域文化是当下湖北黄梅戏创作的一个重要指向,湖北的文化名人——特别是与黄冈有关的文化名人毕昇、苏轼、李四光、李时珍、邢绣娘、万密斋等都在黄梅戏舞台上亮相,献荆山玉的卞和、有“天下第一香”之誉的蕲香和湖北土家族歌舞《龙船调》等也都登上了黄梅戏舞台。这类题材的竞相涌现,固然与近些年来风行全国的“名片戏”热有关,也与湖北省文化传统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以及当地领导希望借助戏曲彰显当地文化,打造文化“名片”的热望密切相关。

剧目与剧种的命运、特色是密切相关的,有影响力的剧种可以提升剧目的影响力,高水平的剧目也能彰显剧种的特色和影响力,一出好戏有时甚至可以拯救一个剧种的命运。当今的戏曲大家庭由百余个不同的剧种所构成,这些剧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表现能力与表现手段、审美特点和整体风格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她们在题材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以利于凸显自己的长处和特色。然而,近几十年来,许多地方戏都热衷于向京剧等大剧种“看齐”,争相选择“重大题材”,以显示本剧种并非“小戏”的非凡表现力,这一努力固然显示了地方戏“无所不能”的表现力,但也弱化了一些剧种在题材上的优势与特点。近20多年来的湖北黄梅戏剧目也存在这种倾向——包罗万端,但特色不彰,能经受时间的残酷淘洗、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张力的剧目尚难寻觅。“回娘家”的黄梅戏确有良好的表现,但“回娘家”的她似乎还来不及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底,中心并没有专职研究人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该中心就对湖北省近20多年的黄梅戏新创剧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和研究,可见其用力之勤。收入本书的除了40多篇剧目评论之外,还附有剧目提要,对揽入视野的每个剧目的作者、剧情、出版、演出、获奖等情况分别作了介绍,这些资料对于黄梅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剧目评论只是个案分析,缺乏对湖北省黄梅戏创作的整体把握,但这些单篇评论大多有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剧目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舞台呈现等有自己的判断,其中不乏精到深刻的见解。这些文章勾画了20多年来湖北黄梅戏创作的基本面貌,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湖北黄梅戏创作的成就与不足,对湖北黄梅戏今后的发展也将具有指导作用。

我曾几次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与那里的老师们交流,他们高涨的研究热情和虚心好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1984—2011)》是该中心奉献给读者的第一部著作,尽管还有提高的空间,但已弥足珍贵——她是近20多年来第一部系统研究湖北黄梅戏的专门著作,既具理论性,亦具资料性,其价值不言自明。

祝贺《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1984—2011)》的出版,期待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推出更厚重的研究论著。

郑传寅

2011年中秋之月序于珞珈山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