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2504400000010

第10章 英子

△剧目提要

段友芳

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也为了参加中国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和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暨地方戏曲展演活动,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根据红军西路军女战士的真人真事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黄梅戏《英子》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该剧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坚实的生活基础,剧中主人公英子执著一生的信仰守望在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该剧由王勇编剧,李道国作曲,韩剑英导演,程丞扮演英子,吴进良扮演桑杰,曹祝来扮演刘子明,石静扮演卓玛,余银芳扮演阿妈,夏曙光扮演思红。

【作者介绍】

王勇,1968年6月出生,男,汉族,江西籍,戏剧文学学士,国家二级编剧。1984年参加工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创作木偶剧《鹿回头》、话剧《飞啊飞》、上党梆子《路魂》、评剧《银杏树下》、采茶戏《青阳湖畔》、京剧及黄梅戏《英子》、音乐剧《瓷娃娃》、吕剧《管带夫人》;创作了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胖胖熊》(五十二集)、《欢乐伙伴》(五十二集)电视系列剧两部;在《光明日报》、《中国戏剧》、《戏曲艺术》、《戏剧电影报》发表论文、评论多篇。其编著的木偶剧《鹿回头》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艺术节大奖”,2002年—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个人荣获“文华剧作奖”、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编剧奖”、河北艺术节“编剧特别奖”、江西艺术节“编剧奖”。

【剧情梗概】

1936年,一位名叫英子的湖北籍红军女战士在西征途中遭马匪袭击后产下一子,幸被藏族青年桑杰搭救。桑杰将英子带回家中悉心照顾,并渐渐对英子产生了爱慕之情。英子是一名共产党人、红军战士,她没有接受桑杰的爱情表白,在她看来,“一只戒指里不会伸进两个指头,一个忠诚的人不会有两颗心”。她决定去寻找远方的爱人和组织。她把嗷嗷待哺、哇哇大哭的孩子托付给阿妈照顾,毅然开始了独自寻找组织的艰难旅程。在茫茫大雪中,英子拿出爱人——红军某部指挥员刘子明送给她的纪念物火柴盒,她点燃火柴,火焰温暖着她冻僵的身体,也温暖了她的心,更增添了她坚定的革命信念。马匪发现英子的儿子思红是红军的后代,将思红拖在马后,孩子生命危在旦夕。藏族阿妈带着英子来到佛祖面前,祈求佛祖的保佑。可是,面对佛祖,英子坦陈:“共产党人怎能去磕头?”英子的孩子死了。多年以后,面对前来寻找她的爱人刘子明,英子考虑自己离开组织多年,不肯承认自己就是英子,她说:“只有心,还是当年那颗心,还有不变的真诚。”一晃又过去了几十年,2001年7月1日,年逾古稀的英子穿着当年的那身红军服和桑杰一起来到青海湖畔。英子清晰地记得7月1日是党的生日,她再一次把火柴点亮,并让桑杰把火柴盒交给组织,同时要求桑杰在她死后,在墓碑上刻下“红军女战士——英子”。

【获奖情况】

2006年11月5日,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在武汉京韵大舞台首次上演。

2006年11月8日,黄梅戏《英子》参加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荣获“金黄梅奖”,程丞、吴进良分别荣获表演一等奖和表演二等奖,李道国荣获作曲一等奖。

2007年9月,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暨地方戏曲展演活动在武穴市举行,黄梅戏《英子》荣获演出综合金奖,导演二等奖,作曲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程丞获表演一等奖,吴进良、曹祝来、石静获表演二等奖。

2008年5月,时值四川汶川大地震,黄梅戏《英子》在中国地质大学义演,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将演出收入的1万元全部交给湖北省救灾中心。在演出前,剧院全体演员参加了地质大学组织的募捐仪式,并同全体观演师生一起为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2009年8月25日至29日,中央电视台戏曲十一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播黄梅戏《英子》。

2011年6月21日晚,为庆祝建党90周年,现代黄梅戏《英子》在武汉珞珈山剧院隆重展演,其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舞美设计、优美而独特的黄梅戏唱腔,得到了观众由衷的赞许。

【出版情况】

《英子》发表于2007年第2期《戏剧之家》。

△女战士执着一生的信仰守望——评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

段友芳

2006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根据红军西路军女战士的真人真事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英子》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红军西路军在西征途中遭马匪重创,红军女战士英子被藏族青年桑杰搭救,在茫茫的雪域高原、青海湖畔,英子度过了她辛酸坎坷的一生,但她一辈子始终坚守自己对党的热爱和对革命的信念,至死不渝。

该剧选择了几个强有震撼力的情节,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各个方面的描写,展现出英子对党的忠诚。

情节一:桑杰将英子带回家中悉心照顾,并表达对英子的爱慕之情,但英子却在茫茫大雪天,把嗷嗷待哺、哇哇大哭的孩子托付给阿妈照顾,独自开始了寻找组织的艰难旅程。因冰天雪地、青海湖茫茫无边,英子没能找到组织。面对桑杰的求婚,英子说:“一只戒指里不会伸进两个指头,一个忠诚的人不会有两颗心。”她唱道:“孩子离不开娘,英子离不开队伍,就是死也要和他们死在一起。”

情节二:马匪发现英子的孩子思红是红军的后代,将他拖在马后,思红生命危在旦夕。阿妈带英子来到佛祖面前,祈求佛祖的保佑。可是,面对佛祖,英子唱道:“不能叩,不能磕头,一旦佛前叩首,永作佛门信徒,一旦佛前磕头,誓言从此抛丢,一叩从此难回头,国际歌儿心中留,那歌声悠悠,共产党人怎能去磕头?”孩子死了,儿是娘的命,儿是娘的肉啊!英子怎忍心看儿把命丢?

情节三:多年以后,面对前来寻找她的爱人刘子明,英子觉得自己离开组织多年,不承认自己就是英子。她说:“我不是好妻子,也不是好母亲,更不是好女人,只有心,还是当年那颗心,还有不变的真诚,让真诚留在浪花里,让纯洁飘在雪花中。”但是当听见刘子明离去的马蹄声,英子痛哭,这可是她一直等待的时刻和等待的人啊!

情节四:一晃又过去了几十年,2001年7月1日,年迈的英子穿着当年的那身红军服和桑杰一起来到青海湖畔,英子清晰地记得,7月1日是党的生日。她再一次擦亮火柴,让桑杰把火柴盒交给组织,并转告组织她就是组织要找的英子。她还要求桑杰在她百年之后,在她的墓碑上刻下“红军女战士——英子”。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情节,剧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位红军女战士执着一生的信仰守望。

剧中道具火柴盒与红军服的选用内涵深刻,画龙点睛。火柴在剧中出现过三次,它既是革命的火种,又是温暖人心的情感。由于革命的需要,英子的爱人——红军某部指挥员刘子明与英子短暂分别。分别之际,刘子明送给英子纪念物火柴盒,这一情节设置既交待了刘子明的身份,又为剧情发展作了铺垫。在青海湖茫茫大雪中,英子一人独自寻找组织,她点燃火柴,火焰温暖了她冻僵的身体,温暖着她的心。这里的火柴就是她心里的光亮,是指引她前进的力量,有了它,希望就在前方。2001年7月1日,是党的生日,八十多岁的英子再一次拿出火柴盒,点燃火柴,她要求桑杰替她把火柴盒交给组织,圆一个她做了多年的梦。火柴盒,与其说是英子对刘子明爱情的忠贞,不如说是英子对党组织的忠诚、对党的信仰守望。在她不多的生命时日里,也就是65年后的7月1日这一天,英子外面穿着一件藏袍,里面贴身穿着的是她保存了多年的那套红军服,那肩头的红五角、那臂上的红袖章清晰可见。她对党的热爱和对革命的信念,至死不渝。

《英子》的音乐创作具有重大突破,是黄梅戏音乐创作上的一次新尝试。作曲家李道国将黄梅戏平词主腔与歌剧音乐、鄂东地方山歌、藏族民间音乐完美融合,用西洋作曲技法将它们重新搭配,不同音乐形式的穿插更产生了别样的黄梅戏风韵和美不胜收的效果,呈现给观众一场“好听、动情”的视听盛宴,也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了音乐的时代性与地方性特点。如“白云给了蓝蓝天,绿树给了青青山,碧水给了深深海,我的娘给了我人间”这首运用鄂东地方山歌音调创作的山歌旋律流畅,亲切感人,并且贯穿全剧始终,让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也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特征,对整个《英子》的音乐风格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鄂东《摇儿歌》的温柔,蒙古长调音乐的悠长以及唱法的通透、音色的粗犷豪放,藏族弦子、舞蹈音乐的优雅,佛堂音乐的安宁,在该剧中也都依稀可见。戏曲传统锣鼓,二胡、琵琶、唢呐黄梅戏三大件及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西洋乐器混合交替运用,独唱、重唱、齐唱、合唱此起彼伏都烘托了气氛,塑造了人物。

在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上李道国介绍说:“《英子》是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为参加本届黄梅戏艺术节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该剧融合了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别具一格,在给人以清新、自然、朴实之感的同时,又特别诗化和唯美。整台戏贯穿了主人公对信仰的守望,追求整体的表现力而不拘泥于细节,表现人物凝重且有雕塑感。”在舞台艺术创新上,《英子》把戏曲的表演技巧和舞蹈动作结合起来,体现了对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与现代戏剧舞台艺术表现相糅合的艺术追求。比如在小思红被马匪抓住的场景中,导演别出心裁地让剧中人物在一根绳索的引导下辗转翻腾,似乎就是马匪在拖着思红奔走。随后,桑杰、英子、卓玛三人同时手握着马鞭的表演更是活脱脱的现代三人舞。

黄梅戏《英子》诗一般的语言,是该剧之所以诗化、唯美的基础。无论写景抒情,还是叙事对话,不见一句乡音俚语,没有一声家长里短,在这些美的诗句里,呈现出空灵、浪漫之美。如英子表达对桑杰感恩之意时唱道:“如果把心分两份,同样重与轻,一瓣给爱人,千山万水把他寻,一瓣给恩人,报答再生情。”当刘子明千里迢迢寻找英子而来时,英子却唱道:“英子已不是当年的战士,脱离红军雁独行,英子早不是当年的英子,青海湖畔负旧情。”再如戏曲开头英子等遭遇马匪袭击,英子对着未出世的孩子唱道:“亲人们为我母子血溅山冈,高原上血雨腥风虎狼狂,热血染红了雪莲,忠骨抛丢在他乡。乖儿,多原谅!莫怪你的娘,不曾看一眼世间模样,不曾嘬一口奶水香,不曾啼一声地动山响,不曾尿一泡山高水长,不曾见那东边走太阳,西边出月亮,就随娘去了另一方。”这些唱词语浅情深,饱含诗情画意,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