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2504400000018

第18章 张之洞传奇

△剧目提要

徐玉莲

1996年,为参加湖北省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展演,黄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投资40万元助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排演大型清装黄梅戏《张之洞传奇》(后改名《洋务总督》)。《张之洞传奇》通过描述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开办亚洲第一铁厂的故事,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寻找富国之路的奋斗精神,揭示了科学救国的深刻内涵。该剧由刘强、余笑予、熊文祥编剧,余笑予导演,程学勤作曲,周洪年扮演张之洞,王慧君扮演秋芳,郭华阳扮演蔡建昌,余文新扮演闱峰海,汤寿庭扮演张彪。

【作者介绍】

刘强,男,195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之后担任安徽省艺研所《安徽新戏》主编,一级编剧。1994年,于深圳群艺馆工作至今。曾编创京剧《程长庚》(1994年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京剧《李鸿章》(1993年在天津市公演),话剧《苦栋树上结葡萄》(获安徽省艺术节一等奖)。1995年初创作了粤剧《情系中英街》,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及“文华最佳编剧奖”,同时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同年创作黄梅戏《张之洞传奇》;1997年、1999年、2001年,连续创作三部广播连续剧《水暖香港》、《抬头一片天》、《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均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创作大型粤剧《桥殇》,获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及最佳编剧奖。2006年与从容合作多媒体话剧《有一种花的语言》,获中国文学学会的剧本银奖。2007年创作大型粤剧《血色樱花》,获得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小品《谏》获全国得利杯奖并在中国剧协《剧本》杂志上发表,小戏《一件羊皮褂》获得“群星奖”金奖,小品《过年》获“鹏城金秋”艺术节小品赛金奖并获最佳编剧奖。

余笑予(参见《双下山》剧目提要)

熊文祥(参见《李四光》剧目提要)

【剧情梗概】

清末,慈禧太后命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兴办炼铁厂,并限令在她60大寿前出铁献礼。张之洞礼聘留学归国的蔡建昌为铁厂总办,张之洞为蔡建昌迎娶同窗秋芳,他还与蔡建昌义结金兰,赠他宝石鞭,约定“日后若有怠慢,猛抽三鞭”。迫于朝廷压力,张之洞催逼蔡建昌匆匆建厂开炉,结果炼出废铁,蔡建昌吞铁自尽。在蔡建昌的灵位前,秋芳用宝石鞭猛抽张之洞,张之洞猛省“爱国不光凭热血,弄潮还需懂潮流”,乃下令停炉,赴京请罪。

【获奖情况】

1997年,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在县委、县政府大力关心和扶持下,花巨资,请名导,排演了新编黄梅戏大型清装传奇剧《张之洞传奇》,后改名为《洋务总督》。

1996年7月,新编黄梅戏《张之洞传奇》在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首演。

1997年11月,新编黄梅戏《张之洞传奇》参加由湖北省文化厅、黄冈市文化局主办的湖北省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并荣获该届艺术节“最佳演出金杯奖”。

1997年,新编黄梅戏《张之洞传奇》被省文化厅定为重点攻关剧目,推荐进京演出,并作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的候选剧目。

2001年5月,大型现代戏《张之洞传奇》被重新改编,并改名为《洋务总督》,参加湖北省第四届剧本文学评奖获新剧本奖。

△洋务运动的缩影——评黄梅戏《张之洞传奇》

徐玉莲

1997年,黄冈市文化部门组织精品生产,重新组织排演大型清装黄梅戏《张之洞传奇》(后改名《洋务总督》)。该剧通过描述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开办亚洲第一铁厂的故事,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寻找强国、富国之道的求索精神,揭示科学救国的深刻内涵。

该剧揭示的并非一部完整的晚清洋务运动史,但通过张之洞开办钢铁工业的经历,足可以了解洋务运动的实质、过程和成败,虽然只是“一斑”,却可以尽窥“全豹”。该剧也不是一部全面的张之洞的评传,但叙述的却是张之洞一生最卓越、最艰难的经历,是张之洞一生功业之所在,更是他一生毁誉之所系。

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是我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近代钢铁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工业化的重大飞跃。张之洞开办钢铁事业,是他本人也未必意识到的工业革命的尝试。毛主席曾说过“办重工业,不要忘了张之洞”。正因为如此,2009年9月武汉举行张之洞督鄂120周年纪念活动时,武汉市决定在原“汉阳铁厂”旧址上,兴建一个占地500亩的武汉近代工业博物馆,以此纪念“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及其开创的中国近代工业文明,武汉也被视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张之洞的事业是在封建主义的沉沉黑夜里进行的,当时的生产关系严重地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光绪十五年秋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准备筹办钢铁厂的时候,在他面前,没有略通科技的僚佐,没有技术专家,没有设备,没有机器,每走一步都会碰到没有。炼钢铁,怎样勘探,怎样开采,怎样绘图,怎样冶炼,一切都仰仗外国人;每一部机器,机器上的每一个零件,都要从万里之外的异国进口。更困难的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同僚之间也互不配合。而且当时社会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稍一行动即处处受到阻碍,最关键的还在于朝廷仍然是一个封建堡垒,没有像日本明治王朝那样变法图强的战略,发展科技开展一些现代化建设也没有一个总的方针,大多各自为政、互相牵制。张之洞要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创他的事业,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令人欣喜的是,《张之洞传奇》对这些都有涉及,所以剧中人物形象鲜活,血肉丰满。

《张之洞传奇》刻画了张之洞“背着独自办钢铁厂的沉重十字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奔走在武昌、大冶、汉阳之间,寻找煤藏,开发铁矿,建设铁厂。没有人才,张之洞深入山林,“踏破铁鞋觅知音”,“寻踪访迹到山林”,又接秋芳来到鹦鹉洲,“洞房花烛安排就”,赢得“洋务人才”蔡建昌倾心支持;没“得人心”,社会民众对“洋务”心存芥蒂,以闱峰海为首的地主乡绅坚决反对“在此鼓捣洋玩艺,建什么铁厂竖什么烟囱”,认为张之洞“推波助澜,大兴洋务卖祖宗”,以大姑为首的乡民放火烧了张之洞乘坐的小火轮,张之洞黯然神伤,隐忍不发,耐心解释;没有经费,京城四十八位京官,联名上奏反对修铁路、办铁厂,朝廷迫于清议,将办铁厂的款子全数抽回。老佛爷命张之洞自筹款项,张之洞与闱峰海、胡采、王诗等人斗智,筹得现款白银100万两,解了燃眉之急;朝中无人支持,张之洞在湖北炼铁,京城却“吵吵嚷嚷”,大臣弹劾张之洞“修筑铁路,是为洋人打进内地铺路开道!——是汉奸!”“开办铁厂,崇尚洋技,是以夷变夏!”慈禧不置可否,命张之洞立下军令状,“六十大寿我要坐在黄鹤楼上看出铁,让东洋西洋不敢冷眼对我瞧”。张之洞决定破釜沉舟,选址汉阳,兴办铁厂。张之洞有志竟成,建成了“领先亚洲,震惊世界”的汉阳铁厂,让“中国近代冶金工业的熊熊炉火,照亮了武汉三镇的夜空”,似乎也燃起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微茫希望。

《张之洞传奇》不仅成功再现了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不屈不挠,为了国家富强呕心沥血,大兴洋务的事迹,也揭露了张之洞和清政府为了“要铁”违背价值规律和科学精神的一些做法,从而也从侧面说明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张之洞有一个错误的指导思想,他一则说,“设厂炼铁,乃开办铁路、铸造枪炮为第一要义”。再则说,“此事本为炼铁利用,塞漏巵以图自强,原非为牟利起见”。开办近代钢铁工业企业,固然是为了使用,但不为“牟利”,就必然不按经济规律、尤其是价值规律办事。在建厂、生产和流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与封建主义政治目的的矛盾,突出的表现是面子工程、拍脑袋工程多。这点在《张之洞传奇》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筹建汉阳铁厂的时候表现得最明显。本来汉阳这个地方既不产铁也不产煤,但张之洞不听取洋务专业人员蔡建昌的建议,一拍板就把铁厂选在了汉阳,为的是慈禧“六十大寿要坐在黄鹤楼上看出铁”,他自己也可以每日看到铁厂冒浓烟,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浩大工程。而且张之洞为了赶工期,尽管技术人员建议说,要等铁矿石化验结果出来后,才能定夺进口哪一种炼铁设备,因为炼铁设备要和铁矿石的化学成分匹配,但张之洞一口回绝了这些建议,他认为,“以我中国之大,什么样的炉子,不可以炼铁!”中国大得很,先把设备买回来再说,哪里找不到与其匹配的铁矿石呢?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先是炼出来的铁质量根本不行,炼出了废铁,蔡建昌吞铁而亡,张之洞认识到急功近利要不得,“纵然是开了风气不落人后,却也是挖肉补疮,饮鸩止渴”。在蔡建昌的灵位前,秋芳用宝石鞭猛抽张之洞,张之洞猛省“爱国不光凭热血,弄潮还需懂潮流”,乃下令停炉,赴京请罪。

《张之洞传奇》以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这一基本史实,为今人揭示了19世纪60、70年代至9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历时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其性质是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只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肤上,不触动封建制度本身,这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