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凡是好的习惯,分不出贵贱。譬如爱好运动,爱好音乐,爱好钓鱼,还有爱好整洁等等,各有各的妙趣,各有各的所得。人世间气象万千,并不是哪种好就是唯一,在人志趣不同罢了。
爱好读书,肯定是个好习惯。就像爱好书法,一定能得益。知识的来源无非两个途径,一是从直接经历中获得,一是从间接知识中汲取。随着时代进步知识积累,加上人生倥偬光阴有限,间接取得知识成为人们增加智慧的主要途径。小孩从小上学,学的就是间接知识。间接知识也是别人直接经历获得的。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可所有的知识真要事必躬亲才获得,是绝对不可能的。譬如,报道说非洲的狮子没有野性了,北冰洋的冰层因温室效应变薄了,我们一定要去看到了才相信,说不定非洲的狮子会吃了我们,去了北冰洋再也不能回来。读书是一把钥匙。是获取间接知识的钥匙。在知识浩如瀚海的今天,尤其是这样。
我爱好读书,与许许多多爱好读书的人一样,从小有兴趣,逐渐成习惯。青少年时,读李白的诗和苏东坡的词,诵欧阳修的文和王勃的序,看王羲之的字和郑板桥的画,总激动不已。那高尚的艺术给人不尽的诱惑。后来走上社会,读书获得的知识与亲身经历获得的见识相结合,常常产生呼喊与吟唱的欲望,“我以我歌荐轩辕”,于是产生创作的冲撞。这些年工作之余,我出版了十来部拙作,发表了数百篇(首、幅)文艺作品,总算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为社会做了丁点儿精神方面的付出。把思考奉献出来,也算自己对爱好读书的一种回报。可爱好归爱好,水平又是一码事。我们不会因为当不了冠军而不再游泳、打球或者跑步。
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人都做梦,可一觉醒来,人还是具体的人、实在的人、生活的人。人首先要吃饭穿衣,要养家糊口,要油盐酱醋,这常常会麻痹许多人读书的意志。人们首先要干的事是为了生活,为生活而奔忙,可总还是有业余时间的;业余时间这东西不去占领,那闲东西必然要去占领。恰如一片空闲的荒园,我们不种上庄稼,栽上树或者花果什么的,便一定会杂草丛生!爱迪生说,人的差异就在运用业余时间上。人的生命,其实就是时间做成的。没有时间,生命焉在?人的生命是一个时间过程。空闲时间,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用这部分时间读书,其实是为了延长生命,使自己更有质量地活着。
习惯很重要。好习惯坏习惯,一旦养成了,要改也能够,只是不容易。譬如我们爱书法,几天不写字,手就会发痒。我体会,工作与读书包括文艺创作并不矛盾,还可以“学做相长”。即使在专业部门工作,也需要综合知识。没有哪一项工作,只具备某一门学问能够做得好。具备艺术思想有益于工作实践。绘画的谋篇布局,书法的章法结构,文章的纲领层次,尤其是思想的提炼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助于工作的条理性、成效性和主题性。读书和创作还可以调节身心陶冶情操消除烦躁。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要遇到烦心事,当走进书斋读几则好文章,写几张得意的书画作品,在艺术天地里畅游一番,是一次洗礼,这让一切不快,都烟消云散了无痕迹了。
当然,说爱读书爱书法是好习惯,一般是这样,可二般也有别。古往今来,多少人爱好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向读书讨知识讨功名讨生活,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必由之路。即或年轻时莽如刘邦、朱元璋者,后来还要识字读书,并写出了不少好诗好文章,朱元璋竟还能写一手好字。何况今日,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社会,人世是日新月异的人世呢?只是,在人不同,读书的用处可有大差异哟:蔡京、秦桧,都是文坛高手,学界巨子,书法大腕,他们读书获得的知识却成为祸害国家鱼肉人民的工具。人的本质不好,知识越多越反动。刚认得一箩筐字的,便可以满世界写人家的诬告信。拥有好多学问的,更可以瞒天过海欺世盗名,是大人物的祸害社会,是小人物的祸害四邻。所以,物无美丑,过则为害。工具掌握在不同人手里便会起不同作用。我想,我爱好读书爱好艺术,纯粹是一种习惯;恰如有些朋友爱好钓鱼爱好花卉爱好足球爱好歌星,并不期望它带来“黄金屋”、“颜如玉”;只有无所求,才能长拥有。我将闲散的时间奉献给我的爱好,用诗用文用书用画状形山水,讴歌生活。并不期望有什么成就,行云流水,自自然然,充实罢了。这,在我,只是一种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