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飞翔的高度
2511800000022

第22章 那里一切好神秘

尽管拉萨的阳光火辣辣地热烈,大大方方毫不吝啬地洒向人间,晶莹、剔透,瀑布般倾泻下来,瓦亮瓦亮一览无余,但仍挥散不去我对这块土地的神秘感觉。

这感觉,是在长期的向往和窥探意识中产生的一种朦胧模糊的支离破碎的概念片段。想象的西藏,山可能很猛,水一定很凶,地断然荒远,人绝对稀罕,那冰封的生命是如何启蒙的?高原的雄鹰是如何飞翔的?藏羚羊是怎样迁徙的?宗教的虔诚是怎样形成的?人死后为什么要分为塔葬、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而且土葬还是最下等的一种葬法?酥油茶好喝么?高原红为什么那么醉人……

从贡嘎机场到拉萨,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可见在这一带山多得连修个机场还需要到老远的地方找位置。拉萨处在阔大的山坳之中,美丽的拉萨河在这里打了一个大大的结,留下一片开阔的冲积盆地,四面环山正好是天然屏障。中原人重视皇权,旧都也罢新城也罢,雄伟壮丽的是人皇宫殿。西藏人重视宗教,于是寺院便成为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凡是人聚的地方都有寺。作为西藏的一张名片,布达拉宫在全世界人的心中,恐怕都留有印迹。一千多年的风霜,洗涤这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至今它依然红白分明地矗立那里,高达117米,总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这么大的宫殿,这么长的年代,发生的故事一定既稀奇又神秘!单从建筑来看,这宫殿向世人展示着西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由于它是松赞干布为大唐公主所建,因此它也是藏汉人民友好情结的历史见证。布达拉宫里面,陈列有无数举世珍奇的珠宝。我们看布达拉宫仅安排了半天时间,也只能看到一些局部,听介绍也是越听越迷糊,尤其是那些到处塑立的佛像,弄不明白他们一长串一长串的名字,管理上界什么事务。早晨,你一大早起来散步,会看到成群结队的围着红色的峰玛布日山念转经的人们,嘴里振振有词不知诵着什么玄语。

过去只听说大昭寺的烟火旺盛,看了才知道它并不算雄伟,可是因为有释迦牟尼的真身塑像,藏人便称这里为世界的中心。昭者,藏语义佛也。没想到,这里朝拜的人真够多,真够虔诚。他们在寺内寺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一遍又一遍地扑倒再立起再扑倒,五体匍匐朝大昭寺方向卧拜,朝连暮暮连朝,甚至一拜几朝几暮。寺前的石板,早已磨得锃锃明亮,有的深深地凹陷下去;每一块石板,都不知承受过多少人的诚心。在大昭寺内,专门设了一个装配人牙齿的柱子,据说上面镶嵌的无数颗牙齿,都是信徒们在朝圣的道路上不幸身亡,同伴们把他们的牙齿带来,以便让佛知道他们为宗教殉身的一片虔诚之心。我们到这里只是浏览景致,可不管你信佛罢还是不信佛罢,置身于此都会感受一种神圣的庄严感。宗教真有魅力呀!

在日喀则,如果只看一个地方,那肯定是扎什伦布寺(藏语为吉祥须弥山)。日喀则是汉语译音,藏语为“溪卡孜”,即“土地肥美的庄园”之意,也有人翻译为“寓言实现”,寓意着一个宗教故事。它距拉萨以西250公里,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和宗教中心。历史上称拉萨地区为前藏,日喀则地区为后藏。自从一世达赖根敦珠巴创建扎什伦布寺以后,日喀则便逐渐成为以班禅为主导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农牧业发达,素有西藏粮仓之称。境内连绵几百里的喜马拉雅山中有多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珠穆朗玛峰就矗立在众峰之间。这里就是世界的第三极。只是,日喀则离珠峰还有一天的车程。日喀则海拔3800米,要到珠峰大本营,还得上升2000米高度!我们没能到大本营跟前领略世界奇峰的尊容,对我来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隐痛。

扎什伦布寺偎依在尼色日山南侧,建筑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是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那金碧辉煌的寺宇,不逊于巍峨的皇宫。扎什伦布寺烟火最盛的时候,据说仅僧人就达到5000多人,可见其规模之宏大。寺院房屋鳞次栉比,横向在山抱里一字摆开,四个主殿高高地依次排列,最新的一个就是十世班禅的金塔了,塔内供奉着额尔·确吉坚赞的等身金像,他的真身就静静地躺在这金像后面的圆塔之内。据说十世班禅为九世班禅建塔时,早就算好了工期,他在参加了九世班禅金塔揭幕仪式的第二天,突然安静地圆寂了,你说神不神?

除了神秘的宗教,这里的人文山水也最是迷离。民族和地域的差异,自然会产生文化差异。高原上养的是牛羊,吃的自然是膻腥,穿的当然是革皮,喝的应该是奶汁,腰间别的也是明晃晃的藏刀;种的青稞酥果,酿的酒自然是青稞酒,煮的茶也只能是酥油茶,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者是也。山大峰多海拔高,生态状况当然与中原不一样。其实仔细一想,山水的稀奇是自然赋予的,自然是万物的塑造师,我们感到罕见怪异,是我们孤陋寡闻罢了。自然对于人,不管人的感觉如何,它总是依照自己的运动规律演变着。至于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产物;人们的差异是一个方面,共性却是基础;越是文明程度低,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而消除差异的最好途径,就是促进文明建设,发展科技,缩短距离,相互融合,增进共识,共同进步。